9月23日,2021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峰会暨联盟年度大会在重庆召开,来自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围绕智能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5G工业应用、网络化协同技术等开展深入交流、经验探讨和案例分享。会上,《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培训地图》正式发布。
2021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峰会暨联盟年度大会在重庆召开。
大会现场。
发布仪式。
此次大会由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主办,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重庆邮电大学承办,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指导。会议同期召开了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技术论坛、5G工业应用发展论坛、IO—Link工业互联技术研讨会、网络化协同技术论坛。
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处长石玲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处长石玲表示,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将成为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共建共享的平台,希望联盟持续推动务实合作,发挥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积极培养青年人才,充分发挥联盟的公共服务作用。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标准与检测中心副主任、联盟秘书长丁露报告联盟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和未来工作计划。
大会发布了《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培训地图》《工业4.0组件技术研究报告》《新一代通信技术研究报告》。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标准与检测中心副主任、联盟秘书长丁露介绍,《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培训地图》集中展示了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培训资源,行业科研人员和企业从业人员既能精准地找到所需的技能培训资源,也能快速、及时地与培训机构进行对接。《工业4.0组件技术研究报告》和《新一代通信技术研究报告》则展示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以及国内外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和落地场景,从而为科研、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中,5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分别围绕智能制造技术未来发展、智能制造赋能新的商业模式、工业互联网与边缘计算、未来自治工厂等重要议题发表演讲。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作题为《大数据、智能化与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主旨演讲。
其中,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高新波提到,数据化、智能化、网络化是智能制造的三大特点,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动力,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网络化是实现大数据智能化的前提。中国智能制造的未来,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升级,扎实完成好数字化“补课”;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ICT技术,推进智能制造;借鉴先进经验,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大力培育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建设智能制造创新生态体系。
据介绍,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的成立是贯彻我国“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积极推动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联盟通过搭建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落地项目和应用场景建设,进一步增进双方科技深度对接合作,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目前,联盟已有108家会员单位,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平台。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