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新区管委会,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宜宾市“十四五”金融发展暨区域金融中心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9月15日
宜宾市“十四五”金融发展暨区域金融中心规划
(2021—2025年)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做优做强金融业,是宜宾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宜宾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贯彻;是宜宾对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宜宾发展的总体要求、重要使命、战略定位的落地落实;是宜宾在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中构筑“宜宾强支”,在全省“四向拓展”开放战略中建设“成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的必然要求;是宜宾形成与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一脉相承、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金融新格局的重要保障;是宜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的迫切需求。
《宜宾“十四五”金融发展暨区域金融中心规划(2021—2025年)》是根据《川南经济区“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川府发〔2021〕7号)、《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宜府发〔2021〕1号)、《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全力打造长江上游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实施意见》(宜委办〔2021〕10号)等编制,旨在阐明“十四五”时期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现状基础、优势条件和面临机遇,明确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梳理金融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如期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金融中心”南向金融核心城市,辐射川渝滇黔的区域金融中心。
本规划时限为5年(2021—2025年)。
一、现状基础
(一)发展成就
1.金融业发展持续向好,贡献度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宜宾金融业综合实力逐步增强,金融业贡献度稳步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202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1.34亿元,分别占GDP、第三产业比重为3.26%、8.24%,较“十二五”末分别提升0.96个、1.34个百分点。
2.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申报全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深化财政国资金融互动,搭建“银政担企”产融对接平台,相继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乡村振兴贷等特色信贷产品,通过与蚂蚁金服合作探索涉农群体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2020年全市贷款余额达2487.14亿元,同比增长27.73%,居全省第1位;新增贷款余额达510.64亿元,居全省第2位。
3.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健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多种金融业态共存的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共104家,其中银行机构27家(含五粮液集团财务公司);保险机构38家;证券机构10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融资担保公司11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典当行11家;地方交易场所2家。“十三五”期间,宜宾金融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20年末,全市存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235.73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09.95%。其中,存款余额3722.1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94.45%;贷款余额2513.6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38.05%。
4.积极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更加多元。五粮液成为深市第一支市值破万亿的公司。宜发展集团公司成为全省首家注册并成功发行100亿元优质主体企业债券的地市级国有企业,单笔体量位居西部前列。我市牵头设立“天府农业板”,组建国内首支乡村振兴发展基金—五粮液乡村振兴发展基金,省级上市后备企业数量、省上“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企业数量均位居全省第3位。成立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宜宾分所、重组四川联合酒类交易所、申设天府商品交易所林竹交易中心,初步形成地方要素市场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非金融类企业发行债券实现直接融资357.28亿元。
5.金融改革深入推进,法人机构做大做强。深化中心城区农商银行改革,组建宜宾农村商业银行并启动吸收合并宜宾金江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宜宾市商业银行完成第三轮增资扩股,并启动第四轮增资扩股,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新设四川长江担保公司并启动整合工作,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做大做强。新设新兴供应链管理公司、三江汇海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服务产业发展手段更加多元。
6.金融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外向度显著增强。宜宾金融在对外交流中得到广泛宣传推介,各项合作相继落地,外部优质金融资源助推宜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市政府同四川证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11家金融部门或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信贷融资、担保支持、出口保险、企业上市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支持。
(二)主要优势
1.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十三五”期间,宜宾经济发展实现历史突破,GDP年均增长7.9%,总量达2802.12亿元,由全省第4位上升至第3位,实现近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7%,总量由全省第3位上升至第2位;国有企业利润、利税、增加值三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双轮驱动”实现两翼齐飞,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汽车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集聚壮大。这为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区位交通便利优势。宜宾是国家交通规划南北干线和长江东西轴线的交汇点,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西部陆路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京昆”“兰广”交汇点,是国家确定的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这为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过程中的交往活动、人才流动提供了必要的交通便利。
图1:宜宾交通区位图
3.平台红利先发优势。宜宾是全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是除省会成都外首批获批综合保税区的城市,并已封关运营;拥有全省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建成进境粮食指定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宜宾协同区,申建7个省级经开区、1个省级高新区。宜宾可享受众多国家级、省级专项支持,可获得先行先试的创新试点资格。这为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的先发优势。
4.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宜宾是国家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全省首批省级创新型城市。2020年宜宾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全省第3,引入清华启迪整体运营科创中心,12所产研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入驻运行,建成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孵化)平台10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150家;在宜办学高校达12所,在校大学生7万人,留学生人数跃居全省第2位。这为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三)面临机遇
“十四五”时期,从国际看,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疫情冲击经济产业链变迁,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发展仍是主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增强,新一轮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蓄势待发,新的金融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但同时金融领域潜在风险相互渗透交织,金融监管继续从严。面对金融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利好和重大机遇。宜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域,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发展基础,能够与成都、重庆在金融领域形成协同发展,能够承接西部金融中心功能。
2.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机遇。作为国家级战略,长江经济带汇聚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0%以上的GDP,是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经济活力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发动机。在长江经济带,下有金融中心上海陆家嘴、中有武汉南岸嘴、上有重庆江北嘴的格局下,宜宾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有基础、有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有能力、有必要形成区域金融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新格局。
图2:宜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
3.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6个方面36条举措,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了部署。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是川南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在城乡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要素配置、内陆开放试验、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能够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4.“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澜湄合作带来的机遇。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宜宾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在四川境内的关键枢纽,能够充分发挥通道优势,承接川渝滇黔及国际化产业链分工,加速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
5.三江新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三江新区作为全省第一个新区,是主动承接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是构建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有力支撑,也是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中南向创新开放新态势的重要抓手。三江新区的快速发展为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
(四)存在问题
目前,宜宾金融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金融业体量整体偏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金融集聚效应不明显。暂时没有成型的金融集聚区,布局相对分散。三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小,外埠拓展慢,辐射影响力偏弱。缺乏具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金融品牌。四是金融业态不丰富,缺乏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商业保理等能够与产业发展形成协同效应的金融牌照和地方金融组织。五是没有成体系的金融业专项支持政策,招引力度仍需加强。六是高端金融人才相对不足,有待形成成熟的金融行业人才评定、引进、使用、培养等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要求,按照《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金融篇章的总体思路,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以新阶段、新理念、 新格局为引领,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12378”金融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发展质效,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努力建设成为与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一脉相承、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金融中心”南向金融核心城市,辐射川渝滇黔的区域金融中心。
专栏1 宜宾“12378”金融工程 建设一个金融中心:三江金融港湾 统筹布局两个功能:金融总部经济,产融创新经济 完善三大配套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人才支撑体系、金融信用体系 发展七大金融板块:供应链金融、白酒金融、普惠金融、融资租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 推进八项重点举措:增强成渝宜金融协同,加强财政国资金融互动,培育壮大金融机构体系,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水平,提高保险保障服务能力,改善金融营商环境,强化金融风险防范 |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实体,产融结合。围绕“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壮大金融业规模,在发展金融业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产融共进。
2.坚持干支协同,差异发展。充分借鉴和引入成都“主干”在金融业发展中的成果和经验,“干”“支”协调联动。加强成渝宜金融合作,积极承接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溢出功能,加快宜宾金融业差异化发展。在宜宾建设三江金融港湾和南向开放金融创新示范区,全面提升金融对内合作、对外开放水平,打造金融业“宜宾强支”。
3.坚持特色引领,积极创新。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宜宾产业、生态、文化等特色优势,积极打造供应链金融、白酒金融、普惠金融、融资租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特色金融,推进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激发金融主体活力,以创新促进金融业跨越式发展。
4.坚持稳健运行,防范风险。以合规经营为红线,以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为底线,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确保金融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基本成型、五年全面跨越”工作思路,通过实施“12378”金融工程,实现金融集聚能力显著增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完善,特色金融业务蓬勃发展,金融配套体系逐步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跨越式发展。
一年全面启动。到2021年末,全面启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推进规划出台、政策落地,率先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初步集聚和启动设立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性的金融机构,形成探索性成果,在“干”“支”协同承接和差异发展上形成常态化机制,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良好基础。
三年基本成型。到2023年末,初步形成服务宜宾、辐射川渝滇黔的区域金融中心,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宜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域金融中心优势进一步凸显。
五年全面跨越。到2025年末,在承接成渝、辐射川渝滇黔方面实现全面跨越,实现与成渝协同对接并差异化发展,形成与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一脉相承、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金融新格局,实现重要区域金融发展评价指标排名全省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金融中心”南向金融核心城市,辐射川渝滇黔的区域金融中心。
2.具体目标。
——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持续提高。到2023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到202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200亿元。
——金融市场功能更加完善。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和金融融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到2023年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8700亿元;保费收入88亿元;上市及挂牌公司数量突破150家。到2025年末,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保费收入110亿元;上市及挂牌公司数量突破160家。
——金融开放创新不断加快。成渝宜金融协同合作不断深化,承接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溢出能力不断增强,跨区域间的金融业务联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日益频繁,宜宾综合保税区、自贸区协同改革区以及三江新区等开放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三江金融港湾建设成效显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到“十四五”末,对内、对外开放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明显增强。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金融活动日益丰富,金融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政策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信用体系更加健全,金融运行稳健安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十四五”期间,力争年度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排名全省前3位。
表1: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指标 | 2021年 目标 | 2023年 目标 | 2025年 目标 |
1 | 金融业增加值 (亿元) | 91.34 | 100.00 | 150.00 | 200.00 |
2 | 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 | 3722 | 4125 | 5090 | 6270 |
3 | 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 | 2514 | 3105 | 3625 | 4630 |
4 | 上市及挂牌公司数量(家) | 129 | 132 | 150 | 160 |
5 | 保费收入 (亿元) | 62.5 | 69 | 88 | 110 |
6 | 年度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排名 | 全省第4位 | 全省第4位 | 全省前3位 | 全省前3位 |
三、重点任务
(一)重点建设三江金融港湾
打造金融发展“物化”平台,以“一个中心、两个功能、三方政策”为指导,以南向金融创新为突破、产融结合为根本,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为路径,高标准建设打造“宜宾三江金融港湾”,构建“一江两岸一中心”空间布局。即以长江南岸的叙州区华侨城·三江口CBD和长江北岸的三江新区中铁·卓越城为中心,统筹布局“金融总部”和“产融结合”两个功能,综合制定市上、区上和企业三方共同分担的政策,并在机构招引、政策出台、对外宣传等方面形成市区一体、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2021年出台招引政策,促成金融机构达成入驻协议,实现入驻金融机构零突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力争2022年初见成效,2025年形成规模。
图3:宜宾三江金融港湾空间布局图
(二)统筹布局两个服务功能
1.金融总部经济。以长江南岸的叙州区华侨城·三江口CBD为主要承载区,大力吸引银行、保险、证券、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入驻,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带动配套经济多点开花,努力构建长江头有宜宾三江金融港湾、腹有重庆江北嘴、武汉南岸嘴、尾有上海陆家嘴的沿江金融聚集格局,打造宜宾新的城市地标。
2.产融创新经济。以长江北岸三江新区中铁·卓越城为主要承载区,拓展到环长江景观大道、沙坪路等沿江沿线区域,结合三江新区拟在港荣大厦打造的创新金融服务中心,依托三江新区产业优势和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川南分镇等优质平台,积极争取南向金融创新试点,发展汽车金融、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等金融业态,形成三江金融街区、现代服务业街区和产业金融创新区、供应链金融特色区和科技金融先行区的“两街三区”空间功能布局,建设“成渝南向开放金融创新示范区”。
(三)完善三大金融配套体系
1.政策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三江新区、综合保税区、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宜宾协同改革先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出台支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在机构入驻、区域经济贡献、人才奖励、特色金融等方面进行支持奖励,鼓励金融要素集聚。
2.人才支撑体系。一是实施金融智库和金融英才、金融菁英项目。建立金融人才信息库并定期更新。对经认定符合资格条件的金融人才按规定提供便利服务及政策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尊重金融人才、尊重金融知识、尊重金融创造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西南财经大学长江金融研究院等单位合作,通过决策咨询、座谈研讨、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发挥高端金融智囊作用。鼓励在宜高校设立与宜宾产业协同度较高的学科专业,加强经济、金融等专业人才培养。三是充分发挥金融顾问团队作用,通过“送金融、走基层、进园区”等活动,建立金融顾问与企业之间“一对一”服务机制,有针对性开展融资帮扶、财务规范、企业上市培育等活动。四是探索建立成渝宜金融人才培育交流机制、金融人才双向互派锻炼机制,促进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3.金融信用体系。一是加大与市场化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数据整合、数据交换等合作力度,不断扩大信用产品服务范围。二是推进高价值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利用,鼓励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数据创新金融产品,在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形成主动服务、标杆引领、多元合作格局。三是开展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争取实现建档评级的基本全覆盖。四是加强市发展改革委、人行宜宾中支、宜宾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合作,对严重失信行为依法依规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联合惩戒,进一步营造“守信一路绿灯、失信寸步难行”的社会信用环境。五是营造良好金融营商环境,打击非法集资、保险骗保等非法金融现象,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四)着力发展七大金融板块
围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白酒金融、普惠金融、融资租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七大金融板块。
1.重点推进供应链金融。一是支持供应链经营管理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推广代采业务,拓展跨境代采业务。鼓励相关主体发起设立商业保理等供应链金融专营机构、事业部和特色分支机构。二是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企业等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与国家级基础设施平台系统实现对接,提升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水平。三是立足智能终端、动力电池、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在供应链上下游开展商业保理、存货、应收账款、合同订单的质押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四是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发个性化、特色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五是发挥自贸区协同改革区、综合保税区金融开放创新带动优势,探索构建跨境供应链金融综合管理平台。六是探索建立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缓释机制。七是支持金融机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供应链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研究。
专栏2 宜宾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因 根据宜宾的产业情况,应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首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提出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该指导意见肯定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为加快和规范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2019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发布,该意见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额度管理等方面,对银行、保险等机构从事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业务标准。 第三,宜宾正在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以食品饮料、锂电、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化工为代表的“5+1”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链条长、上下游企业和配套行业众多,供应链金融的潜在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高度契合宜宾现有产业布局,能够有效提升实体产业资金融通效率。 |
2.探索打造“白酒金融”。一是支持白酒企业布局金融领域。支持五粮液集团公司按照“做大金融资产、做好金融平台、做强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以银行、信托和保险为金融业主体,加快发展财务公司、产业基金、要素市场等产业金融,进一步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金融市场,探索设立跨境投资平台,着力将五粮液金融板块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品牌和西部领先的白酒金融产业。二是支持为白酒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四川酒业茶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用,加大对中小白酒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构建多产业互动、多业态共存、产融有机结合的良好白酒发展生态,助推酒业发展。指导四川联合酒类交易所战略重组,逐步形成集酒类及相关产品的交易服务、咨询服务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酒类交易平台和定价中心。待川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成立后,积极主动对接,推动解决产业瓶颈,全面提高白酒产业发展保障水平。三是围绕白酒产业特点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宜宾白酒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探索建立重点融资对接服务白酒企业名单,鼓励银行、基金、担保、再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为大型白酒生产企业供应链、中小型白酒产业集群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支持酒业园区运用“园保贷”模式,进一步提高中小白酒企业融资能力。
3.发展推广普惠金融。一是发挥国家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优势,不断完善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金融创新和服务范围,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竹、茶、油樟、酿酒专用粮、水果、蚕桑、肉牛、生猪、水产等重点农业产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小微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并根据小微企业特点,大力推广政采贷、小微快贷、出口退税扶持贷款等普惠金融产品。四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差别化融资方案,充分运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金融支持。
4.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一是依托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通用航空、新材料、页岩气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鼓励推广直租、售后回租、经营性租赁等业务,促进融资租赁与宜宾制造业深度融合。二是发挥融资租赁与汽车金融协同作用,面向产品端和客户端市场,促进汽车消费金融和汽车供应链金融发展,助力宜宾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三是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发挥融资便利、期限灵活等优势,创新适合宜宾产业特点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四是探索建立支持融资租赁发展的政策和风险缓释机制,鼓励融资租赁公司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融资业务。
专栏3 宜宾加快发展融资租赁的动因 融资租赁业务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是最贴近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态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于缺乏有效抵押品和担保的中小企业,能够帮助拓宽其融资渠道,满足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长期资金需求;二是相比其他传统金融机构,融资租赁能够提供效率更高、环节更少、手续更加便捷的交易流程;三是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企业不必一次投入巨额资金即可获得所需中长期投资的设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根据我国现行税制规定,承租人虽然没有为购置设备一次性花费巨额资金,但可以在税前将这笔资金计提折旧,这就给承租人安排了很大的财务空间,具有明显的节税效应。 宜宾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中,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通用航空、新材料、页岩气等均为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且上述相关产品单价较高,天然契合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加快发展融资租赁,符合宜宾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能够切实提高新兴产业融资效率。 2018年1月,凯翼汽车项目获得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汽车建设项目核准批复。凯翼汽车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占地973亩,总投资33亿元(不含厂房),规划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4大工艺车间的生产线及研发体系,一期年产15万辆已经投产。凯翼汽车是宜宾市千亿汽车产业的龙头引擎,壮大了全省的汽车产业版图,使宜宾成为川南地区第一个整车制造中心,成为全省汽车产业重要一极。 融资租赁作为融资融物的金融形式,能够与汽车金融发挥更好的协同联动作用。汽车金融是指在汽车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中融通资金的金融活动,面向产品端和客户端市场,主要包括汽车消费金融和汽车供应链金融两个领域。融资租赁与汽车金融融合,一是通过直租或售后回租形式,可以缓解消费者需求和实际购买力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提高汽车零售融资渗透率和零售融资购车意愿。二是通过融资租赁服务支撑,能够将汽车消费者的大量信贷资金进行融通,减小资金压力,提高汽车制造成品库存周转率,由整车制造企业带动提升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资产和资本周转效率,最终带动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
5.培育发展绿色金融。一是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鼓励运用绿色金融、碳市场、碳交易等金融创新,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是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多种金融产品为主导,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路径,构建与宜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绿色金融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三是支持各类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宜宾设立以提供绿色金融服务为特色的分支机构。四是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绿色信贷行业、企业和项目准入标准,建立“绿色信贷行业、企业和项目清单”并对清单实施动态管理。
专栏4 宜宾发展绿色金融的现实机遇 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19年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发改环资〔2019〕293号),明确要求各地方、各部门要以《目录》为基础,根据各自领域、区域发展重点,出台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方面政策措施,着力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该产业目录进一步厘清了绿色产业边界,将有限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到对推动绿色发展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产业上,是推动绿色产业、绿色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宜宾的绿色金融在政策衔接、经验借鉴、落地落实上都有较好的现实基础,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会。 |
6.择优发展科技金融。一是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二是完善金融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损失补偿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技术转移早期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支持。三是积极争取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落户宜宾。鼓励科技型企业在各类股权市场、产权市场、债券市场融资,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基金,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四是提升智慧金融集聚水平,大力发展数字金融,促进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推动统一标准的移动支付产品应用,提高便民支付效率。
专栏5 宜宾发展科技金融的动因 2018年11月,四川省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2018-2020年)》,制定围绕科技金融做好优化生态环境、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推动结合试点等六大任务,提出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发展,走出四川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宜宾发展科技金融的动因:一是宜宾是科技大市,也是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优越的条件为宜宾发展科技金融奠定了基础。二是宜宾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必须要有科技作为支撑,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必须要有金融机构作保障。三是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从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探索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四是金融供给方和科技企业需求方普遍存在信贷和投资机制不畅,制约因素较多等问题,发展科技金融有利于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
7.大力发展跨境金融。一是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外贸企业跨境金融需求,在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出口信用等领域创新开展各类跨境金融服务。二是稳步开展贸易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争取在宜宾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推动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审核电子化,持续深化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支持企业开办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
专栏6 宜宾发展跨境金融的契机 近年来,宜宾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40亿元,年均增长24.4%,全省排名由第5位上升至第3位。特别是20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83亿元、列全省第3位,较2019年同期增长29.7%,高于同期全省19%的平均增速。其中出口总值123.9亿元、列全省第2位,增长36.7%;进口总值59.1亿元、列全省第3位,增长17.1%。目前全市正持续深化四川自贸区宜宾协同区改革,提升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功能,推动宜宾综合保税区高效运行,积极申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跨境电商综试区。 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提出建设“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等三条通路,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宜宾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四川境内的关键枢纽之一,有利于充分发挥通道优势,加速融入区域经济体系,为承接川渝滇黔及国际化金融产业链分工提供大好机遇。 随着宜宾“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和“8+2”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及自贸区协同改革区、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国家综合保税区等重大战略不断深入推进,宜宾的经济发展将拥有更强动力,宜宾外贸业和金融业在全省的地位将更加凸显,宜宾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将更加旺盛。通过大力发展跨境金融,特别是开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利于宜宾市外贸企业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规避汇率风险,简化跨境贸易手续,降低因汇率波动而造成的跨境贸易交易成本,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自贸区协同改革区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五)深入推进八项重点举措
1.增强成渝宜金融协同。一是加强成渝宜金融合作,承接西部金融中心的金融要素、金融资本外溢效应,形成区域特色,共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一体化发展。二是推动成都要素交易市场设立宜宾分所及配套机构,延伸平台金融服务链条,提升服务市场主体融资能力。三是引导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川南创投中心落地并开展投融资合作。四是探索成宜国有平台公司合资合作模式,探索共建成宜高新区产业发展基金,共同开展产业投资,培育优质项目。五是加强成渝宜金融服务供需对接服务,鼓励支持成渝宜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等互相开展业务,探索开展企业融资贷款资质审查等对接与互认,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2.加强财政国资金融互动。一是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全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享有的政策优势,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做大国有企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当地实体经济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数量,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三是推行“保险+银行+担保”融资模式,推行小微企业“+银行+担保”无抵押融资,积极发展“小额贷款信用保证保险”。四是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基金绩效评价制度。五是积极推进政、产、融深度融合,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通过产业基金运作,打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
3.培育壮大金融机构体系。一是支持五粮液集团公司按照“做大金融资产、做好金融平台、做强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以银行、信托和保险为金融业主体,加快发展财务公司、产业基金、要素市场等产业金融,进一步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金融市场,探索设立跨境投资平台,着力将五粮液金融板块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品牌和西部领先的白酒金融产业。二是支持宜发展集团公司实施金融牌照“6+6”工程,申设或并购证券、保险、商业保理等牌照以及与凯翼汽车公司共同申设汽车金融牌照,逐步走出一条具备一定多元金融牌照优势,各金融领域间协同效应明显的发展道路。三是支持市新兴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加强产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设,重点通过对外股权合作等方式延伸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以及基金管理运作能力。四是支持市内外大型企业以设立财、寿保险公司以及财务公司,提升保险业服务本地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是强化入驻机构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内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来宜设立分支、网点或办事机构。鼓励外资机构来宜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保险机构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六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市、县(区)金融合作模式,明确各产业投资公司的战略定位以及职能范畴,加强对各产业投资公司的管理。特别是支持三江集团公司和四川港荣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好“四个平台”功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4.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创新。一是打造两个千亿级地方法人上市银行。2021年完成宜宾市商业银行第四轮增资扩股和宜宾农村商业银行吸收合并金江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工作,提升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资产、资本、资金实力,规范公司治理,夯实上市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是做大做强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贯彻落实《宜宾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市属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改革工作,以四川长江民营经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基础,整合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和正担保公司,增强融资担保实力,强化增信分险功能。支持有意愿的县(区)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长效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引导三江汇海融资租赁公司发挥信贷资源替补作用,支持天府商品交易所林竹交易中心、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川南分镇等地方金融组织发挥牌照资源优势,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四是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品牌龙头企业,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水平。构建产业全生命周期孵化基地,完善金融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针对重点产业相关的企业在初创、成长、成熟、衰退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建立综合运用各类融资工具体系。
(1)扩大间接融资规模。一是深化“银政担企”产融对接,完善金融协调服务机制,紧紧围绕农业“5+2”产业、工业“5+1”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5+1”产业建立产融对接机制,提升融资针对性。同时,加大对签约项目落地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办。二是创新开展“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银保保”融资服务模式。三是支持金融机构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无还本续贷、增信、展期、降息让利等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应急周转资金降低转贷成本。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通过开展线上审批、开发线上金融产品等方式提升融资效率。
(2)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是鼓励市场主体加快“个转企、企升规、规转股、股上市”进程。做大做实后备企业资源库。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改制、挂牌上市等“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二是实施债券优先战略,用好债券融资工具,鼓励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等各类债券融资,丰富境外债券融资。三是对我市进入“五千五百”上市行动计划的12家企业和进入省级上市后备库的33家企业分类培育。2021年重点推进5家企业股改,2022年推动4家企业完成尽调、备案,力争2023年实现新增1—3家上市公司。四是鼓励经营性现金流稳定的企业或项目发行资产证券化(ABS)产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6.提高保险保障服务能力。发展现代保险业务,构建“全覆盖”的财产保障体系、“全生命周期”的人身保障体系。加强银保合作,增强银保业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意识。一是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力度,努力拓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高效保障服务,积极争取生猪“保险+期货”试点,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保障服务。二是拓展工程保证保险、巨灾保险等社会保障保险应用范围。鼓励保险公司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发小额人身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创新产品。三是完善科技保险融资服务体系,鼓励保险机构推广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责任保险、中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品种,促进科技创新与保险保障的深度融合。四是推广针对绿色产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积极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安全责任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创新。五是持续推进“险资入宜”,积极深化与保险机构合作。多渠道遴选现金流和收益充足、手续齐全、符合保险资金投资条件的重点项目,引导协调保险机构加大对地方项目投入。
7.改善金融营商环境。一是鼓励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对重大金融服务项目实行“全程式”、“保姆式”服务,推进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争取做到行政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二是鼓励港荣集团创新金融服务中心合作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创新力的“金融+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探索出可复制覆盖全市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经验。三是引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备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四是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提高金融违法惩戒力度。
8.强化金融风险防范。一是压紧压实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及其股东主体责任,县(区)政府地方属地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二是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信息沟通、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责任明确、及时处置”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与省上一行两局、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之间沟通协作。三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并动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建立健全舆情应急机制,提高金融风险重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学习、宣传、贯彻好《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特别是加强企业、个体工商户名称和经营范围等商事登记管理,加强对涉嫌非法集资的广告、互联网信息和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等互联网应用的监测,做好前端防范。积极开展防范金融风险和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金融风险识别能力。五是加大金融案件审理、查处力度,综合运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依法打击各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着力解决金融案件执结难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金融业发展的统筹谋划和组织协调。深入推进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驻宜金融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各县(区)政府要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抓好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财税支持
出台《宜宾市高质量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支持政策》,针对符合条件的金融企业、优秀高管团队、金融人才入驻宜宾,企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给予奖补。对在服务小微、“三农”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奖补。鼓励企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实体经济获得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三)强化统计监测
科学设定金融业监测统计指标,加强对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研判,准确反映金融业发展全貌以及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完善市金融工作局与人行宜宾中支、宜宾银保监分局等部门的金融数据传递和交换机制,建立全市金融运行综合信息库,开展对规划指标和政策措施的跟踪监测,进行年度总结评估。
(四)加强宣传推介
加强宜宾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及配套政策的宣导,鼓励外部优质金融资源助推宜宾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通过公益广告、视频宣传短片、项目推介会、相关论坛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围绕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加强对“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业规划的知晓度和认可度,齐心协力、分工协作促进金融业发展。
(五)强化工作考核
将金融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按年度和行业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县(区)政府并实施年度考核,对重点项目开展专项督导。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行业组织和金融学会之间沟通协作,建立项目落实情况的反馈与调整机制。
名词解释:
1.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主干”指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多支”指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五区协同”指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2.农业“5+2”产业:是指酿酒专用粮、竹、茶、蚕桑、油樟和生猪、水产为主的产业。
3.工业“5+1”产业:是指以新能源和汽车、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医疗器械和白酒食品为主的产业。
4.现代服务业“5+1”产业:是指以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和夜间经济为主的产业。
5.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新通道”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名“南向通道”,2018年11月,中新两国正式签署《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陆海新通道”。该通道利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由重庆向南经贵州等省份,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运行时间比经东部地区出海节约10天左右,目的地已覆盖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个港口,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6.澜湄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是指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6国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实施可持续开发和开展互惠务实合作,旨在深化6国睦邻友好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互惠发展,助力东盟一体化建设和地区一体化进程
7.金融牌照“6+6”工程:即积极争取证券、保险、保险经纪、消费金融、汽车金融、金融租赁等6类国家级金融牌照,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地方资产管理、交易中心等6类地方金融牌照。
8.“五千五百”:即全省实现5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培育100家上交所蓝筹精选企业、100家中小板精选企业、100家创业板行动企业、100家科创板重点企业、100家境外上市重点企业。
9.资产证券化: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进,并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简称“ABS”)的过程。一般来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基础资产主要包括企业应收款、租赁债权、小额贷款、保理债权、不动产资产等能够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资产证券化因其不会稀释股权、成本较低,优于股权融资,又因其受存量负债(如银行贷款、发债)额度影响较小,可以实现内部增信,而优于债券融资,正日益受到政策监管部门与市场参与者的重视。
10.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与核心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的合作,从供应链整体结构和信用出发,运用自偿性融资、金融科技等方式控制风险,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所提供的、以融资为主的综合金融服务。
11.融资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担保公司是指经营融资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12.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后进行资产所有权转移的租赁形式。
13.商业保理:是指供应方(债权人)将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保理公司,由商业保理公司为其提供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等服务。商业保理公司,是指从事商业保理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14.汽车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5.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6.财务公司: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7.金融租赁公司:是指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8.科技金融: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金融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对金融行业数据、数字进行分析与再造,使得在业务流程、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得到全面智慧提升,实现金融产品、业务、风控的智慧化。
19.投贷联动: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信贷投放”与本集团设立的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相关制度安排,由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实现科创企业信贷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的融资模式。
20.企业注册禁止性字样: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二章第九条: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个体工商户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包含“金融”“交易所”“交易中心”“理财”“财富管理”“股权众筹”等字样或者内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