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北京珐琅厂,成立于 1956年,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家制作景泰蓝的造办处合并组成。当时的珐琅厂有 12个生产点,分布在王府井、前门、崇文门一带,1957年全厂迁到现在的厂址。1958年,国营特艺实验厂并入珐琅厂,北京珐琅厂更名为国营北京珐琅厂。
建厂之初,北京珐琅厂就制定了景泰蓝工艺操作规程、各工序质量标准等 600多年景泰蓝技艺史上的第一批标准,引导传统手工业从经验转向标准化生产。2002年,北京市珐琅厂改制成立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北京市珐琅厂具有鲜明的北京地域文化特征、历史痕迹、独特工艺与经营特色,不仅是国内景泰蓝行业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工业遗产,更是北京近代轻工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核心物项
北京珐琅厂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包括原职工食堂;制地机、鳔丝机、手摇梭子机、滚床、烧活大炉及冲压机等机械设备,反映不同时期景泰蓝生产工序 (制胎、掐丝、点蓝、烧活)的工具;1956年公私合营原始登记资料、钱美华大师人事档案及设计原稿、珐琅厂老艺人作品拓片等历史档案;景泰蓝制作技艺。
利用旧厂房改建的国内首座景泰蓝博物馆,以元、明、清时期制作风格的珐琅器为主,展示了中国景泰蓝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图为景泰蓝博物馆内景。
(摘自 《国家工业遗产》 (第三批))
阅读链接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是金属胎嵌搪瓷工艺在中国衍生出的独立品种。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景泰蓝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名列 “燕京八绝”之一。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一度衰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使得这一古老技艺焕发生机。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