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华文化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传承

■ 中国工业报 马 艳

  近日,杭州亚运会迎来倒计时一周年,备受关注的火炬形象 “薪火”也正式亮相。据悉,该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昀教授担任设计指导,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包天钦、陈赟佳、谷丛联合带领团队,历时近一年,反复修改论证后共同创作完成。
  9月14日,杭州亚运会火炬 “薪火”同款3D版数字火炬正式发布。本次发布的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是一种数字收藏品,每个火炬都有独一无二的限量编号,共计限量发行2万个。这是杭州亚运会首款火炬主题特许商品,也是亚运会70年历史上首次发行数字特许商品。
  火炬 “薪火”的设计理念源自哪里?背后又凝聚了哪些奇思妙想?
  
源自良渚文化的设计理念
  杭州亚运会火炬,名字叫 “薪火”,造型自下而上 “生长”,整体高730毫米,净重1200克。炬基以八条水脉为文明之脉,代表浙江八大水系;炬身以良渚螺旋纹为演化,形似指纹,自然交织,精致细密;炬冠以玉琮语意为特征,方圆相融,昂然而立;出火口设计源自 “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寓意 “光在内周而复始”。
  据介绍, “薪火”喻意着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火炬以玉琮为表征,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也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使中华文明圣地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薪火”,表达了各国运动员的团结共融。火炬四面八槽,聚合至顶部中心@形象,以生命之河的形式象征各国家和地区运动员汇聚杭州共襄盛事,呼应了本届亚运会 “心心相融,@未来”的主题口号;炬身纹样以中国结穗尾结束,以东方元素展现着亚运大舞台上的团结共融,也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王昀表示, “火炬的设计,其实是一种礼器设计。站在礼器的设计角度,我们希望能够将主办城市最有特点的形象、气质、特质表达出来。毫无疑问,作为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就成为我们的首选,也是此次火炬设计理念的来源。”
  
克服多项技术瓶颈
  想要将设计完全实现并非易事。从出火口到火炬结构,再到外表面,设计团队经过反复论证优化,先后突破工艺、材料、生产、运输等技术瓶颈。
  比如,火炬既要有进气孔,又要保持美观,设计团队就在炬冠的玉琮片上做文章,在四角处内置隐藏式进风口,既起到了装饰作用,也满足进气需求。
  再比如, “薪火”方圆结合的造型,对制作精密度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铝合金足够薄、足够轻、耐高温,也要满足结构力学要求。因此,设计团队便采用了1070铝合金旋压成型工艺,表面先后经历激光精雕和阳极氧化两道工艺。不仅轻巧,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而握把的材料,设计团队也采用了一种生物质复合材料,环保轻盈,便于手持。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技术也融入了火炬的设计之中。据悉, “薪火”的原材料通过区块链技术数字上链,皆可溯源。区块链可进行材料的溯源、加密,不可篡改,保证了每一把火炬的真实性、唯一性。
  
反复的打磨与修改
  火炬的诞生,经历了反复的修改与实践。从去年7月开始,到最终的结果呈现,整个设计过程已历时一年多。
  回想起那段日子,整个设计团队都感慨万千: “数不清熬了多少夜,通了多少宵,吃了多少盒饭。常常连轴转,半夜灵感突发,还在一起讨论方案。”
  例如,在火炬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安全性,也要考虑不同环境下呈现出来的效果。这就需要火炬除了防风防雨,可以应对大风、暴雨等极端条件的测试,还要确保传递时火焰形状饱满。最终, “薪火”在顶部采用了浮动片打孔,在里面内置隐藏式进风口的方式来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色彩和纹路设计上,设计团队不仅需要考虑在纸上的呈现效果,更要考虑实物在现实环境中的变化。在设计早期,团队曾考虑过白色、透明、金色等颜色,但实际做出来的效果并不好,后来在近百种方案中,最终挑选了丹桂金+虹韵紫的搭配,希望结合玉琮的色彩的同时,也能展现出杭州的温润雅致。
  每一次新想法的迸发,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团队做了无数次测试。几乎每做一次修改,都会请不同性别、不同体型,不同年龄的人拿着火炬 “跑一跑”。
  这也成为设计团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设计团队中, “大家经常会看到我们的设计人员从工作室出来, ‘莫名其妙’地跑,反反复复,从白天到黑夜,从平地到斜坡,直到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这也正是薪火相传的运动精神。”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