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深氪新消费第528期分享:
野蛮生长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步入下半场。
作者|王怜花
来源|深氪新消费
封面图|网络
手机没电了?“扫”一个共享充电宝吧。
在智能手机续航问题总被吐槽的当下,共享充电宝的发明,可谓直击年轻人出行、逛街时的充电痛点。
根据艾媒咨询统计,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已达到2.29亿人。这些人群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但看似便捷生活的一项伟大发明,其实正在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心头之恨。
中国网就曾报道,某些共享充电宝乱扣费现象层出不穷,“充电一小时,扣费99元”等情况屡见不鲜。
以号称用户过亿的街电为例。中国网曾援引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表示,标记为该品牌的投诉已近2800例(目前已增至2900多例),其中多数投诉为“恶意扣费、乱收费、霸王条款”等。
除此之外,街边共享供电宝盗取个人隐私的情况令人发指。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就曾报道,据当地反诈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国内已出现充电宝骗局,当你使用的共享充电宝一旦被植入木马程序,插入手机后,可能就会盗取你的个人隐私信息,包括通讯录、照片、视频等。
2020年末,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更是提出,上述充电宝主要来源于三个地方:一是购物场所里的可租赁移动电源,二是火车站里叫卖的满电充电宝,三是扫码免费送的充电宝。
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共享充电宝也可能在你随手一扫之间布置了无人知晓的陷阱。一个表面新兴光鲜的行业,正为普通消费者笼罩上一层恐怖气氛。
卖你的隐私
可能成了一种赚钱方式
针对乱扣费的问题,市面上有着各方的解释。
自动扣费的技术不稳定、网点信号异常等问题,似乎都能解释2000多位用户的遭遇。毕竟,在全国每天数以亿计的订单量而言,这几乎属于小概率事件。
但在媒体采访中,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则认为,乱扣费属于公司运营、管理问题,不排除相关企业商业道德不达标、故意作恶。
他表示,乱扣费相当于电商刷GMV数据,扣了用户费用可增加自家的流水和利润,增加交易次数,进而增加自身业绩,甚至滞留大资金形成资金池,通过资金滞留牟利。
多赚点钱,是每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心中所想。为此,整个行业不惜在这两年大幅涨价。据中商情报网统计,2016-2020年,共享充电宝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56.1%。按此趋势,预计2021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138亿元。
爱企查信息显示,其中企业名/注册号、经营范围含“共享充电宝”的企业数量超270家。加上头部三电一兽及美团等巨头的挤压,大量的中小品牌挣不到钱。
因此,更为旁门左道的赚钱方式就出现了。
此前,央视3·15晚会就曾公开揭秘,当一个正常的充电宝拆开后,如果有不法分子对其进行改造,就很有可能在内部加上芯片。当用户租借到被动过手脚的充电宝,包括手机唯一标识码、通讯录、照片甚至应用的账号密码等信息会被立刻盗取。
从用户角度来看,个人隐私一旦泄露,轻则受到广告骚扰,重则有可能踏入“套路贷”等诈骗陷阱,面临财产安全等风险。
而中国网财经记者的那篇报道中,还谈到了扫描二维码弹出中奖广告的诱导行为。
据介绍,某充电宝租借完成后,小程序均会推送诸如“砸出大红包、赠送话费、领取赠险”等广告,诱导用户填写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地区、地址等。
但实际上,从业内人士口中得知,这些奖品“根本不存在、不可能抽到的”。这本质上就是一个获取用户隐私的工具,然后会卖给保险、教育等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销售线索。
这一方式下,共享充电宝品牌方会根据打开页面的人数或是填写信息的人数,拿到相应了广告费用。
坑用户、骗商家
一线代理商的生意经
为证实上述问题,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约聊了一位在共享充电宝行业辗转了几家公司的朋友阿盖。
其表示,关于个人隐私的交易问题,业内知名的仅有街电曾被媒体报道过,其他的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品牌。
“在这个行业里,品牌商对于商家和用户的服务本质上没有问题,他们主要向代理商销售充电宝和提供后台运维,更多行业黑幕都是一线代理商做出来的。”
首先是骗商家。
行业最具潜规则的,就是代理商为街边商户设置的虚拟后台。
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次调研中发现,有商家反映自己符合分成比例为50%的商务条件,但当商铺出借一笔5元的订单时,自己并没有拿到2.5元的收益,而是2元。
而客服的回应是,公司提到的分成比例会根据单量浮动,订单量越高分成比例就越多,但每笔订单都会扣点。具体为什么扣点、扣点比例等,该客服没有做更多解读。
对于这样的现象,阿盖的解释是会有个税的代扣,但这是在月度固定日期的综合结算中才会显示。从案例看来,这应当是代理商的虚拟后台出了Bug。
据他介绍,共享充电宝品牌商都会给代理商承诺一定比例的分成,比如三七开、四六开等。但代理商再去找商户谈时,自己中间需要赚钱,所以在同样营收下,商户看到的分成数据已经被代理商做了手脚。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商户手机上的后台,并不是品牌商提供的后台,而是代理商制作的虚拟后台。
同样10元营收,代理商分得7元。但这笔钱不能让商户看到,代理商给到的后台里,只有4.9元,也就是7元的70%。
但这个虚拟后台最容易做手脚。订单量较多的商户,他无法注意到每一个订单的数据反馈,在这种情况下,代理商就会在后台篡改数据以谋取利益。
其次是坑用户。
品牌、代理商、商家,各个环节的利益关联,都来源于用户的一笔付款。作为一线经营者,大代理商如何让用户掏更多的钱,成为了行业成长最关键的一环。
常用的套路是,让用户使用时长更久一点。
一般,代理商配发给商户的共享充电宝都会比充电仓多几个。比如一个12仓充电设备,商户会拿到15个充电宝。
一旦用户租借取走之后,代理商就会要求商户将多的充电宝放入充电仓。而当用户前来归还时,就会发现满仓充电,没有可以归还的地方。
这样一来,他就必须寻找其他归还的地方,从而拖延了租借时间。
在KTV、酒吧等人流集中的地方,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也会从普通的两三元每小时涨到10元以上,全天最高费用也会从20、49等价格,上升到99元等。
在这种场景下,甚至有代理商故意屏蔽掉充电宝SIM模块,导致喝醉酒的用户一直还不上,最终只能到第二天返还。
这样一来,代理商就能够拿到最高费用。据阿盖表示,这些操作几乎在每个品牌都会出现,这也是代理商赚到钱的不二法门。
而还有少数代理商的做法,更为不人道。
对于一些快到使用寿命的充电宝,行业一般的做法是回收。但这对于代理商而言,就意味着再次向品牌方采购充电宝,设备投入一直在持续。
为此,小部分代理商会将这些充电宝人为转移到特殊商户,促使用户租借后因为还不上而无奈地直接购买。
这些商户大多是火车站、机场等地。
于商户而言,他们并不知道,单个充电宝售卖之后,自己其实是拿不到分成的。
于用户而言,超过使用寿命的充电宝,其实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前,福建就曾报道有共享充电宝爆炸,导致外观全部损毁、用户手指烧伤。
资本游戏下的模式原罪
共享充电宝行业正在经历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资本游戏还是主角。
当前,主要的几家共享充电宝品牌,几乎都将这个赛道视为了可以做出上市公司的风口。如何抓住这个风口、如何快速上市,成为公司内部最关心的事情。
以至于,一个恶心循环悄然而至。品牌为获取资本助力,则需要用户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这背后潜藏的则是高流量点位的激烈竞争。
这个时候,KTV、酒吧、商场等强势点位开始哄抬入场费、高分成。各个品牌则将融资而来的钱砸到这些点位上,甚至有媒体报道,某共享充电宝企业与万达院线签订了协议,当时入场费月付高达百万。
此前,小电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0年,公司一年的进场费由1.41亿元猛增至3.02亿元,同比暴涨114.5%;分成费用由5.74亿元增至7.1亿元,同比增加23.7%。
高企的入场成本和分成费用,最终只能由资本和用户来埋单,于是品牌方涨价、中间环节滋生灰色利益,成为了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很少人能够理性回归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的本质上。如何满足商户的需求?如何解决用户的痛点?如何优化配置各个环节的资源?资本游戏下,这些似乎都不再重要。
对于一线代理商等中间环节滋生灰色利益,少数品牌方也曾做出过行动。比如小电科技,截止2020年末,其投放充电宝近600万个,直营与第三方渠道的占比为93.6%和6.4%。
重自营轻代理,这似乎能够有效规避中间环节的灰色影响。然而,这样的模式下,小电科技一年亏了1个亿。
目前,从小电科技的BD在微信群、朋友圈等频频转发直营转代理的相关政策海报来看,这个品牌也在加速“直营转代理”——毕竟,小电同样是一家亟待登陆资本市场的品牌。
上述业内人士阿盖给出了这个行业的良性商业模式:
第一,应该是自营为主,品牌方与终端商户直接链接,设备运维等由品牌方负责。
第二,中间环节应该是小代理商模式,比如出租车司机、小商户、社区KOL等,让他们帮助品牌方拓展市场获得相应分成,运维与售后问题都交给品牌方。
可惜的是,当下还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在往这样的模式靠拢。
据阿盖介绍,唯一与此类似的品牌,是一家深圳充电宝厂商推出的项目,名为闪葱。这个项目还是市面上第一个采用快充的品牌,极速充电比一般充电宝快3倍。
从这个层面上讲,充电更快用时更少,用户所支付的租借费用应当会更低。
分成方面,该品牌只取净利润的10%。其余九成,由商户和小型代理商自由分配,建议比例为3:7。
大致是,如果商户以批发价购买闪葱设备摆在门店,订单收益就能拿到90%。如果他能够多买几个,摆到其他门店,可以按照3:7或是其他比例,与这些门店分配9成利润。
没有大代理商存在,中间环节不掌控运维,利益操纵的动力和工具就此消失。
只是,当前该品牌尚处于初期阶段。在资本涌入、三电一兽及美团等巨头的挤压下,这个小品牌是否能够完成从0到1的成长?又能否掀起波澜推动整个行业的改变?
无论如何,野蛮生长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步入下半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深氪新消费。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