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府办发〔2021〕97号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永川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
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永川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9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永川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推进我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我区防灾减灾提供高效、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办发〔2021〕27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所需,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加强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永川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我区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
(二)总体目标。永川气象现代化水平达到重庆市先进水平,气象服务保障永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监测分辨率达到5公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分别达到3公里和1公里,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达到92%以上,强对流天气警报提前2小时发布;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到2035年,建成重庆智慧气象发展引领区和区域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区,永川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气象服务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重点工作
(一)建设智慧气象体系。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永川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和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智慧气象。
1.建设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强化区域统筹融合,建立永川气象大数据“一张图”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图表面板和三维实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整个气象大数据进行可视化管理。利用“天枢”强大的智能探测能力和立体综合气象监测网,集成高分辨率气象卫星服务产品;利用“天资”提供的精准智能天气预报产品,结合永川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本地化分析;在精准的气象服务产品基础上,充分利用气象大数据平台中集成的涉灾行业大数据资源池,利用“知天”“御天”系统,重点关注和监控永川区各类自然灾害敏感源(易灾源),及时、精准、智能地发布各类灾害预警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有效提升我区自然灾害防御成效。建设重大活动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系统,服务保障大型展会和重大赛事,为我区建设“双百”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等提供气象保障。(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应急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区文化旅游委)
2.打造重庆西部气象科技创新示范区。成立永川气象科技创新团队,筹建渝西(永川)气象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渝西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助推永川气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智能网格预报、预警信息精准智能推送、暴雨和雷电大风灾害气象监测预警等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丘陵气候资源精细化开发利用研究。(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科技局、区应急局)
(二)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落实气象保障“生命安全”要求,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快建立覆盖全面、信息准确、传递畅通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我区防范自然灾害能力水平。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重点在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暴雨灾害高风险区、高海拔地区、工农业园区、乡村交通道路团雾易发路段等,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在防灾减灾重点领域、重点流域、敏感地区,试点建设10套可视化实景监测系统。加强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和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强化朱沱松溉长江段、临江河等中小河流流域、大中型水库雨情监测预警和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为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支撑。(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水利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交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永川海事处、各镇街)
4.提升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建设基于云架构的预警信息智能发布系统,无缝对接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和基于区域手机用户的发布系统,探索城乡公交车、楼宇智能电梯、车站等以LCD为介质的多媒体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面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和全媒体精准靶向快速推送。推进村(社区)预警工作站全覆盖,完善“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预警工作体系,构建“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户—人”六级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推动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经济信息委、各镇街)
5.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善“市—区县—镇(街道)”三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完成气象灾害风险综合普查,制定分区分级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标准,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制定实施差异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城市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气象灾害敏感单位、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强化镇街气象灾害防御属地责任,强化部门气象灾害防御监管责任。(责任单位:区气防指成员单位、各镇街)
6.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运行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分级响应机制,加强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能和能力建设。健全部门间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共建、数据信息共享、自然灾害联合会商、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统筹推进预警信息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员等基层防灾减灾队伍建设,推进气象、科协等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区气防指成员单位、区科协、各镇街)
(三)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协同高效、优势互补的川南渝西气象保障体系。
7.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联合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等气象局和重庆市江津区、大足区、荣昌区等气象局,提升区域协同联动气象保障服务,重点实施区域气象灾害预警联防、生态建设联防联治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气象服务。争取川渝气象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永川布局落地。(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交通局、区文化旅游委)
(四)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活富裕要求,推进落实“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8.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开展重要粮油基地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涵盖卫星遥感、无人机园区遥感、自动观测、社会观测和产业数据的农业气象大数据。应用重庆市气象局农业气象大数据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覆盖8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的人工影响天气抗旱防雹作业力度。(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
9.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气象服务。培育“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朱沱龙眼”等优质农产品气候品牌,开展“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认证;积极打造“黄瓜山村”“石笋山村”茶山竹海等气候宜居宜游乡村品牌。强化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特色产业发展气象保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气象科技支撑。(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有关镇街)
(五)建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态良好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
10.强化重要生态屏障气象保障。建设以卫星遥感为主的智慧气象生态遥感应用示范区。建立林业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气象保障。建立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11.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服务能力。推进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数据共享,联合开展研究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扩散预报,强化突发大气污染扩散应急气象保障,助力打赢我区蓝天保卫战。(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
12.积极发展气候经济。积极做好我区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全区生态气候资源大数据,开展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把“永川秀芽”、茶山竹海等打造成国家级气候生态品牌。推动我区立体气候资源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转化。(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
13.建设重庆·永川气象科技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建设机制。围绕天气气候景观、气象历史文化、地理地貌、气候养生等气象旅游资源,高标准规划,积极推进永川气象科技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着力打造茶山竹海云海(日出)、黄瓜山云雾等天气景观旅游最佳观赏区,以及茶山竹海、石笋山避暑气候环境旅游体验区。(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文化旅游委、有关镇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新发展阶段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镇街、文旅企业落实属地属事责任,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三)推进地方法规实施。根据我市地方性气象法规及政府规章,重点推进我区防汛抗旱、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交通旅游安全等领域的属地化应用。
(四)增强人才支撑。完善气象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纳入永川人才工程予以支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促进气象干部人才在地方部门间的横向交流。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