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情系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普惠金融也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也于当年9月正式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发展报告》。透过这几年报告的主题,我们不仅看到普惠金融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同时也切身体会到这场惠及中小微弱企业和普通百姓的社会实践的伟大意义。

  本刊专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主编贝多广先生,与他一起循着各年的主题,共同见证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引子:普惠金融是什么

  

  《银行家》:贝院长,对于普惠金融,人们往往认为“普惠”就是普及和优惠的缩写,普惠金融就是“优惠金融”,甚至是“免费金融”,应该怎样理解?

  贝多广:这样理解显然是片面的。普惠金融的英文是“Inclusive Finance”,准确地说,应该翻译成“包容性金融”,也就是说,“普惠”仅指普及和惠及,但是并没有“优惠”的含义,更没有“免费”的意思。因为理论和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免费或补贴性的优惠往往会使市场扭曲,从而是不可持续的。而“包容性金融”的核心就是强调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传统金融服务未能惠及的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全面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从中国现阶段的情况看,普惠金融就是指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在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以包括“三农”、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低收入人群、特殊群体等在内的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合理的价格,有效、全方位和持续地提供及时的、方便的、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以实现金融资源供求平衡,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金融体系。

  

  2015主题:“好金融 好社会”

  

  《银行家》:人们常说,“金融是水,浇实体经济之树”,但实践证明, 金融并不总是发挥好的作用,金融也并非天然的就是“好金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贝多广:我觉得,金融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发挥什么作用。“好金融”应该能为每个有能力的人提供创业、创新、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金融服务,使其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好的金融中, 金融服务能公平地惠及所有有权利(有资质)的个人与企业,不存在金融歧视。

  进一步看,今天的金融已经不仅指融资、估值、资管和风控,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当而且能够成为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杠杆、缩小贫富差别的利器。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促进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金融,有利于有效配置资源的金融,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金融,有利于既促进经济增长又推动社会公平的金融,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的金融,有利于下层人士、低端群体、草根阶层往社会中端攀升的金融,有利于金字塔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转型的金融,有利于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金融,就是“好金融”。总而言之,好金融就是充满了正能量的金融。

  这里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建设好金融不是一场劫富济贫的过程,也不是推倒重来;恰好相反,好金融是在现有金融基础上,通过更大力度的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使现代金融服务的成果能够被更广大的人群所享受。第二,好金融并不排斥高端金融,如私人银行、财富管理, 但好金融的本质是让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机会享受到这些金融服务,它始终强调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包容性,着眼点就是如何使金融服务下沉到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底层。第三,好金融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说,当今天我们把基本的存款、贷款和汇兑列为好金融的基本服务项目时,也要考虑到这些基本服务项目会发生变化,如保险产品、租赁产品,甚至日益丰富的理财产品也会成为中下层人士的基本需求。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普惠金融正是成为好金融的重要方面,普惠金融实际上是“好金融”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有通过好金融,才能助力实现和谐发展的好社会。

  

  2016主题:“普惠金融国家发展战略”

  

  《银行家》:2016年1月,我国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规划,表明普惠金融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贝院长,回过头来看,您认为当时出台这个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贝多广:简单说,就是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明确统一的国家发展战略。因为世界各国和国际机构已经认识到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比如,普惠金融能够增进人民权利和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对于穷人来说,这一意义更加明显;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健康的、包容性的经济增长。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改进的目标,综观全球,从国家层面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从我国当时的情况看,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为发展普惠金融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比如,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仍然失衡,金融可得性还有待提升;又如,金融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成为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障碍;再如,我国公众整体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不足,对金融的普及和教育还有待加强。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系统地发展普惠金融,政府应当统筹全局,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推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各项普惠金融发展措施,并使这些措施能够相互配合;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动员国内各个部门和机构去落实发展普惠金融的各项措施;需要根据相关措施的效果进行反馈和修正。总之,当普惠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政府制定明确统一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

  

  2017主题:“普惠金融能力建设”

  

  《银行家》:贝院长,发展普惠金融光有意愿和热情还不够,普惠金融也不仅仅是融资,或只是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概念的核心其实是一个能力建设问题,包括需求方、供给方、监管方的能力建设,只有各方的能力都提高了, 普惠金融才算是落到实处。

  贝多广:是的。当我们确定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微弱”的时候,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对于中小微弱来说,金融只是一方面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能力问题。比如,弱势群体大多对金融服务敬而远之,或感觉非常神秘。究其原因,更多地是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匮乏的问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是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等一系列问题,绝非给一笔贷款就能做大做强那么简单。即使在金融范畴,普惠金融也不仅仅局限于小额信贷。大量的调研也证明,中小微弱往往更需要股权类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或者具有创新特质的众筹创业等融资模式。

  国际上关于普惠金融能力建设多聚焦于家庭的金融能力建设,比如金融教育和金融素养。但中国的实践表明,家庭能力建设还只是普惠金融基础层面的内容,金融服务商的能力建设更为重要。比如,商业项目的价值评估能力、运营现金流管理能力、融资能力、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的能力等。进一步,提供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以及执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各级政府机关和监管机构也有一个能力建设的问题。再进一步,从国家层面看,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估以及协调,也都牵涉到大量与能力相关的因素,比如,如何调动现有金融体系资源、特别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就是一项亟待探讨和实践的课题;还有,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无论是家庭、企业、机构还是政府,都面临着全新的场景,这实际上也是能力建设中的紧迫问题。

  总之,当我们把视野聚焦于能力建设时,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背景下的能力建设,将更好地提升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助力实现好社会的目标。

  

  2018主题:“攻坚‘最后一公里’”

  

  《银行家》:我们知道,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有一个“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在提出,金融服务也有一个“最后一公里”,如何理解?应当怎样解决这个“最后一公里”?

  贝多广: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是指,在现有金融体系条件下,最边缘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远远超过其他客户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普惠金融面临的一项全球性难题,它的难点首先是物理距离上的原因,但还远不止于此。除了距离以外,从成本角度看,为了服务客户,金融服务商需要付出相对较高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即使存在固定或临时的服务网点,金融服务商提供服务的方式效率相对较低,难以保持商业上的可持续。另外,金融服务商服务“最后一公里”客户时,多是产品导向,如此提供的产品往往难以适应客户的生产生活需求。还有,客户使用金融服务的经验相对较少,金融素养和技能不足,金融态度和行为更容易与其最佳金融利益相悖。由此可见,“最后一公里”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用比较学术的语言来概括,实际上就是金融服务末端的“缺口”。

  为了攻坚“最后一公里”,我们需要探索能够更好地适应“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的交易流量和成本结构的服务模式,更高效率地填补市场空缺。在这方面,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比如,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教授当年创建的格莱珉银行,采用信贷员挨家挨户上门拜访的方式,用了近40年才服务了900万客户,而我国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仅仅用3年就建立了3000万客户群。可见数字金融服务在金融“最后一公里”方面具有触达范围广、边际成本低、交易效率高的优势。另外,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超越机构的“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聚合供应商,是解决当前金融“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规模瓶颈的重要途径。聚合供应商可以聚合多种类、多渠道、多手段的金融服务,比单一供应商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为“最后一公里”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2019主题:“包容·健康·负责任”

  

  《银行家》:前面说过,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是“包容性金融”。据此可以理解,“包容性”就是为传统金融体系排斥的或服务不够的企业和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包容性的金融生态体系。如何更全面地理解这个生态体系?

  贝多广:包容性金融生态体系可以从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服务供应者两个方面来看。从金融消费者看,主要是指“金融健康”,从金融服务供应者看,主要是指“负责任金融”。

  国际上将健康概念引入金融领域,用来描述消费者获得金融服务后所引发的财务状况。“金融健康”指消费者个人可以通过其金融知识、利用金融工具、采取合理的金融行为,以达到个人满意的财务状况。对消费者财务状况的衡量,可以采取客观的方式,如直接衡量消费者个人的收入与支出、资产与负债的相对情况,以判断消费者实际上的财务充足度、灵活度和安全度,以及消费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其金融管理能力实现个人生活目标。同时,金融健康还包括对消费者主观态度的衡量,因为单纯的客观衡量指标很难全面地体现个人财务状况对其生活幸福感的作用。衡量消费者个人的金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自己和家人金融健康的关注有助于培养更加理性的金融行为,能更好地抵御财务冲击,更好地利用金融资源满足生活愿望。

  而负责任金融是指以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务,其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它是“以人为本”在金融服务中的具体应用,也是普惠金融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普惠金融面对的客户是一个层次偏低、复杂多样的群体,只有围绕他们的特点,才能设计出低收入客户既可以获得又能使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应方才能有利润以维持商业活动。具体说,负责任金融可以带来以下良好效果:一是提高客户的采纳率和使用率,同时也增加金融机构的利润,使其可持续发展;二是降低成本,以满足特定细分客户群体的需要,提高商业模式的适用性;三是满足客户保护和监管的要求,更好地保护客户隐私;四是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让“中小微弱”群体通过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享受社会福利,提高生活水平。

  

  2020主题:“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

  

  《银行家》:自《国家乡村振兴规划战略》提出以来,很多人对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给予了很大的期望。那么这里的“乡村”具体指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从新的角度制定政策,进而振兴乡村经济?

  贝多广:经过对乡村经济进行反思,我们发现,被现代经济学理论忽视、被工业化城镇化掩盖、被市场和金融体系排斥、被过去经济政策忽略的微弱经济,才是乡村经济的主体。微弱经济体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因而也常被称为“家庭经济”,它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提供生活收入来源。不仅如此,微弱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在诸多方面具有共性,包括追求可持续的家庭生活、更加注重自然资源保护、缩小贫富差距、承载着超越经济的文化价值等。因此,重新认识微弱经济在乡村振兴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具体说,“微弱经济”是指规模较小、处于市场弱势地位、容易受到排斥的经济主体,家庭是微弱经济体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当然,家庭经济的组织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最初,农村的微弱经济以小农经济的形式存在,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家庭拥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现代商品经济时代,乡村经济活动仍然以小规模为主,包括小作坊、个体户、小商小贩、家庭农场、家庭旅馆等,也同样属于微弱经济的范畴;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微型电商逐步发展成为微型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由于家庭经济追求可持续的家庭生活,注重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家庭经济承载着超越经济的文化价值,具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价值。因此,扶持微弱经济发展才是振兴乡村的根本。具体政策:一是创造有利于微弱经济发展的环境,包括微弱经济体的市场准入和农村资产的流动性问题。二是建立适合微弱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加速农村信息数字化,以缩小“数字鸿沟”,帮助微弱经济体进行“信用修复”,实行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等。三是从金融服务微弱经济的“痛点”出发开展金融能力建设,同时以农户为中心建立金融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

  

  2021主题:“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银行家》:2021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联系到前面的一系列主题,我们不难发现,普惠金融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金融手段。

  贝多广:共同富裕是共同发展的结果,只有使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正是这一目标的金融手段。

  首先,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发展包容性创业投资是未来一段时间完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贯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其次,高质量发展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应该得到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现代金融的核心和基石是资本市场,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发展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撑。除了创业投资,还可以通过专项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期货等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向普惠金融提供支持。再次,普惠保险等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微弱经济体的保障兜底问题。在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保险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大力发展普惠保险,可以防止出现微弱人群因病返贫、老无所养的问题。最后,无论是把蛋糕做大还是补齐木桶的短板,都需要提升微弱经济体的发展能力,特别是在准备普惠金融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的时候,提前思考和布局能力建设长效机制正当其时。

  

  总之,我们每年的主题都具有一种引领性。我们相信,随着各年报告主题的不断深入,久久为功,终成大器。

  责任编辑:刘彪

  chinabanker@vip.163.com

  【编辑招聘】

  简历投递邮箱:

  ChinaBanker@vip.163.com

  咨询电话:

  010-62631958

  长期有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