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项目的通知

相关镇街:

为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切实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的通知》(渝农发[2021]8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池塘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请相关镇街组织水产养殖大户积极申报项目,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南岸区范围水产养殖面积30亩(含)以上养殖大户(水库养殖除外)。

二、申报内容及要求

(一)申报内容

整治水产养殖环境,提升水产养殖水质,按照《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指南》(附后),选择合适的模式治理尾水,实现达标排放。

(二)财政资金补助额度及要求

1.补助额度。按照整治工程大小和资金投入情况,每个养殖大户整治补助资金不超过10万元。

2.财政资金补助要求。实行先建后补,采取直接补助养殖户的方式支持水产养殖尾水治理。

三、建设期限

2021年12月31日前建设完成。

四、申报程序及要求

(一)申报程序。水产养殖大户编制整改实施方案报属地镇政府初审,镇政府以文件行式向南岸区农业农村委上报实施方案。

(二)申报材料。申报时需提交加盖单位鲜章的项目申请书、整改实施方案、土地租用合同和材料真实性说明等材料,整改实施方案中应明确具体的整改内容、整改方式、投资概算、整改时限、整改效果。

(三)报送时间。2021年9月18日18:00前,逾期不予受理。

(四)报送地点。南岸区行政中心B区3号楼1404室,联系电话:62919263

附: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指南

重庆市南岸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9月13日

附件:

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指南

国内常见的养殖尾水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底排污生态化改造模式、多级人工湿地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沟渠净水模式、多级沉淀池和其他资源化利用方式。养殖尾水治理模式选择要根据养殖密度、养殖模式、投饲情况及养殖场周边生态环境情况科学合理搭配,一般情况下,在偏僻地区、池塘分散、规模小地区,可采用鱼菜共生、生态沟渠、资源化利用等简易操作方式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对于集中连片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区域可采用工程化措施,工程化措施主要包括多级沉淀过滤池、多级人工湿地、过滤坝、生态池塘、池塘底排污、池塘内循环水微流水养殖模式开展尾水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融合池塘鱼菜共生、生态沟渠等多种模式组合的综合尾水治理方式开展尾水治理。最终实现水产养殖尾水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

(一)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

1.技术概述

该模式是基于鱼菜共生原理,涉及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学科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农业新技术,通过在池塘水面种植植物,利用鱼类与植物的共生互补,将渔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传统池塘养殖的生态化、休闲化和景观化三化融合,互惠互利。

2.技术要点

(1)养殖池架设生物浮床

植物种植的比例应根据池塘面积、水色和透明度等合理确定,一般不超过池塘面积的15%,参考《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 50/T 545—2014)。水上种植空心菜、水稻、花卉等水生植物,养殖池塘中放养一定比例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能达到较好的原位水质调控效果。

(2)浮床制作

主要浮床包括PVC管浮床、竹子浮床、集装箱式浮床等,如废旧轮胎、XPS塑板、泡沫板、塑料筐、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生态浮板等成品材料。

图1.1PVC管浮床制作方法

1.表层疏网:用2-4cm聚乙烯网片制作。

2.底层密网:用<0.5cm的聚乙烯网片制作。

3. PVC管框架:直径50-90mm的PVC管。

图1.2三角形浮床示意图

(3)栽培植物种类选择

栽培植物种类应选择适宜水生、根系发达植物,一般夏季种植绿叶类有空心菜、水稻、花卉等,藤蔓类植物有丝瓜、苦瓜等;冬季种植植物有黑麦草、西洋菜等。根据生产功能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种植品种,具有休闲渔业功能养殖场可采用种植花卉等美化环境,具有餐饮功能养殖场则可采用种植蔬菜用于绿色蔬菜消费增收,主要以养殖生产为主养殖场则可采用蔬菜、水稻、水草等植物,净化水质同时植物可以为鱼类提供食物。

(4)栽培时间

根据生长季节和适宜生长温度栽种,重庆气候温暖,鱼池冬季不结冰,可实现周年栽培。

(5)植物栽培技术方法

可采用扦插、种苗泥团和营养钵移植等方法进行无土种植。

图1.3水上蔬菜扦插

(6)浮床清理及保存

在收获完或需要换季种植植物时,要将浮床清理加固,堆放于阴凉处,切不可在室外雨淋日晒。

图1.4泡沫浮板效果图

(三)适宜区域

广泛适用于各类精养池塘或山区老旧池塘、生态净化塘,还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休闲观光渔业。

(四)治理效果

该技术措施可有效降低水体氮磷含量,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提高水产品、植物品质,促进养殖水体原位调控。

(五)注意事项

1.上下两层网片要绷紧,形成一定间距,控制植物向上生长和避免倒伏。

2.浮架带状布局,可以整体移动,以便变换水域和采摘。

3.加强对水质变化的观察和监测,了解实施效果。

4.注重多模式融合,耦合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底排污生态化技术改造等,可实现养殖尾水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

5.结合休闲渔业基地建设,注重景观、休闲化工程打造,种植品种多样化,搭配多种植物造型,就地消化利用,提升景观、休闲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池塘底排污水质改良模式

1.技术概述

池塘底排污水质改良技术是指将池塘底部的鱼类排泄物、残饵等有机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养殖水体的一种水质改良技术,通过在养殖池塘底部最低处不同位置,根据池塘面积大小建设一到多个漏状形的排污拦鱼口,一般3-5亩配置1个排污口,将养殖过程中沉积在池塘底部的鱼类排泄物、残饵及尸体等通过排污管排出养殖水体,排出的有机颗粒废弃物经固液分离池分离,固体沉积物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上清液可用来滴灌蔬菜、花卉等,通过生物净化后再循环回养殖池塘,实现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技术要点

池塘底排污系统主要由底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出口竖井以及排污阀门等组成。

(1)池塘底排污口

池塘底部坡度为0.2~7%;池塘最低处修排污口。排污口为方形,长×宽×深=80cm×80cm×40cm(以上),周围固化面积大于6㎡,呈15~30°的锅底形。

排污口挡水板呈正方形,有4个支撑点,顶盖与排污口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管口面积。池塘底排污口的数量依池塘的大小而定。

(2)排污管道

污管为PVC管。分支排污管直径依据池塘大小制定,通常小于30亩的池塘,排污管直径为110~160cm;大于30亩的池塘,排污管直径为200cm;一般总排污管直径为315cm,池塘面积较小的,可缩小总排污管直径。

图2.1池塘底排污管道设计图

(3)排污出口竖井

用于安置排污出口抽插开关的立方体水泥井。围绕较近池塘区域修建,池塘底排污口与竖井内出污口(竖井接口)有1~2%的坡度,其具体的高差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确定底部的工程建设;当池塘无高位差或高位差较小时,池塘面积小于5亩,最好多口池塘共用一竖井;池塘面积大于5亩最好2口池塘共用一竖井。

竖井内插管口修建:一个插管对应一个插管口;插管口为锅底形,高度约为10cm。

图2.2池塘底排水设施示意图

(4)固液分离技术

目前主要用自然沉淀法将排出的养殖沉积物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固形物和分离液的比例约为1:9。

固液分离池面积约为养殖面积的0.1~0.5%,长宽深比为6.5:3.3:1(可按具体情况调整),斜向出水口的坡度为0.2~7%,沉淀池近底部开一个15cm排泥管(排泥管下端安装闸阀,控制泥粪排放)。出水口的上清液进入竖流沉淀池处理,近底部排泥管将污泥转运到集粪池。

(5)固液废弃物综合利用

固液分离池收集的养殖沉积有机物用来种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湿地种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多余的水流进人工湿地,养殖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图2.3池塘底排污效果图

(三)适宜区域

广泛实用于各类精养池塘。

(四)治理效果

改造后的底排污池塘可大幅提高底层污水和养殖沉积物的排出,沉淀过滤以及生物处理后的沉积物和尾水可循环利用。

(五)注意事项

1.底排污系统应避免带水安装,防止工程落差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系统的排污效果。

2.需根据安装池塘的形状、大小、地理条件科学设计底排污系统。

3.底排污口必须在池底最低处,更利于集污。清塘后,在池底先找平坡度,再在最低处修建底排污口、埋设排污管等工作。

三、多级人工湿地净化养殖模式

(一)技术概述

人工湿地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池塘养殖尾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有机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一般为养殖面积的3-8%。目前应用于废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二是水平流人工湿地,三是垂直流人工湿地。基于人工湿地的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成为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池塘养殖节水、减排模式。

(二)技术要点

1.基本配置

人工湿地的构建包含了人工湿地的基本结构、设计要点、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一般由5部分组成:①具有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陶粒;②适合于在不同含水量环境生活的植物,如芦苇、美人蕉、空心菜;③水体(在基质表面之上或之下流动的水);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群落。

人工湿地设计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占地面积、设计水深、基质类型、预处理方法及植物的种类等。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不同,但都遵循系统设计的最基本原则,即通用性原则,人工湿地系统均包括一些基本元素及参数的确定,如湿地规划与选址、系统总面积、处理单元尺寸、不同单元设计参数以及具体的工艺组合等。

2.进出水系统的布置

湿地床的进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进水管应比湿地床高出0.5米。湿地的出水系统一般根据对床中水位调节的要求,出水区末端的砾石填料层的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以调节床内的水位。

3.填料的使用

湿地床由三层组成,表层土层、中层砾石、下层小豆石。表层土钙含量在20~25g/kg为好,砾石层粒径在5~50mm,铺设厚度0.4~0.7m。

4.植物选择

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直接摄取和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还能输送氧气到根区,为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过程中对氧的需求。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是构建人工湿地重要因素。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

图3.2多级人工湿地效果图

(三)适宜区域

广泛适宜于规模较大、相对集中连片的池塘养殖区域。

(四)治理效果

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复合湿地池塘养殖系统可显著减少养殖用水,提高氮磷消纳,降低COD指标。

(五)注意事项

1.潜流湿地的填料、植物等对湿地的净化效果影响较大,在构建潜流湿地时应尽量选择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的填料和当地的水生植物。

2.潜流式湿地床的水位控制:当接纳最大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雍水现象;当接纳最小流量时,出水端不能出现填料床面的淹没现象;有利于植物生长,床中水面浸没植物根系的深度应尽可能均匀。

3.复合湿地池塘养殖系统的运行要结合池塘养殖要求和湿地设施的净化特点,池塘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可通过控制水流量和运行时间进行调控。

4.可放养少量的鲢鳙鱼和河蚌、螺蛳、青虾等水生动物,一般每亩放养20-30尾鳙鱼、125尾鲢鱼,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

四、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一)技术概述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模式、推水养殖模式,该模式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成分为两部分,包括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在小水体区通过增氧和推水设备,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可对多个品种开展高密度养殖,如草鱼、鲈鱼、鲫鱼、黄颡鱼、梭鱼、罗非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青鱼、乌鳢、鳜鱼等。在大水体区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设施,对水体进行生态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除了需要适时增添被蒸发的少量水以外,整个养殖过程无需换水。

(二)技术要点(标准)

1.养殖池塘建设

池塘面积宜30亩以上,水深宜2.0m以上。流水槽建设面积占池塘水面面积的比例1-2%,一般按10亩左右池塘水面建一条养殖槽。

2.池塘内循环流水设施建设

(1)进出水口确定。将常年风向的上风口定为流水槽的进水口(即增氧区),下风口定位流水槽的出水口(即集污区)。

图4.1 单池塘改建内循环微流水养殖模式

图4.2 两个及多个池塘合并改建内循环微流水养殖模式

 

图4.3 流水养殖槽平面图

(2)流水槽修建规格:长27m(由三部分组成,高密度养殖区域长22m,增氧推水区长2m、集污区长3m;边墙墙体包括集污区长度,中间墙体不包括集污区长度),宽5m,深2.5-3m,且整个流水槽底部保持水平,集污区挡墙高度0.7m,挡住污物流出(见图4)。

图4.4 流水槽俯视图

3.流水槽结构种类

(1)砖混结构。底部布12mm的钢筋,流水槽的墙体端头用12mm的钢筋织圈梁,灌注自制混凝土,增加流水槽的抗压强度。

(2)塑钢整体组装。采用塑钢整体组装结构,底部硬化平整。

(3)不锈钢整体组装。采用不锈钢整体组装结构,底部硬化平整。

4.拦鱼网

(1)拦鱼栅。将不锈钢网片夹在滤网框上,分别安装在水槽上水口、下水口及沉淀收集槽的插槽内。

(2)防撞网。将网片等夹在滤网框上,安装在水槽上水口的插槽内,网目大小根据放养鱼种的规格进行选择。

5.集污区底部设计

集污区底部平整,采用吸污设备把残饵、粪便等废物抽入尾水处理池进行消纳。

6.生态处理池修建

生态池面积按池塘总面积的6~10%,在浅水区域种植沉水水生植物,在深水区水面上种植漂浮性水生植物或通过浮床形式种植植物,覆盖率占池塘面积的20~30%,水体养殖适量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或吊养珍珠,池底放养螺、蚌等水生动物。

图4.5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效果图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30亩以上淡水养殖池塘。

(四)治理效果

通过吸污设施可有效收集养殖鱼类排泄物和残饵,沉淀过滤以及生物处理后的沉积物和尾水可循环利用。

(五)注意事项

1.养殖前期,保持流水槽水深l.2~l.3m,中后期逐渐加高水位,直至流水槽水深1.6~2.0m,高温季节保持流水槽高水位;

2.鱼种放养前期,以24h不间断开启底部增氧机为主,不开或少开气提式推水增氧装置;待鱼种适应流水槽环境后,再适当使用气提式推水增氧装置,并保持24h不间断开启,气量从小到大进行调节,养殖前期可开动其中1~2套,养殖过程中视天气状况逐步增加气提式推水增氧装置开启的数量直至全部开启;

3.每天投喂饲料l~l.5h后开启吸污装置吸污,每次吸至排污管出水的水色与池水基本相近时停止;

4.保持净化区域水质清新,高温季节每月交替施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生石灰,或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5.注意维护设备,每7-15天清理一次气泵防尘罩;

五、生态沟渠净水模式

(一)技术概述

生态沟渠是指在养殖尾水排放口建造具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由水、土壤和生物组成,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沟渠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沟渠基本是由排水沟渠和沟渠植物组成,借助人为因素改造沟渠构造和添加基质来提高生态沟渠净化能力,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过滤坝等形式,延长了水-植物-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具备截留泥沙、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发挥输水功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截留污染物、去除一定数量的氮磷营养元素等生态净化功能。

(二)技术要点

1.沟渠建造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可利用养殖区域内原有的排水渠道进行改造形成梯度沟渠,加宽加深提高蓄水能力,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水面可架设生物浮床,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通过生态沟渠将养殖尾水汇集至生态塘。

新建生态沟渠按照倒等腰梯形建设,一般上部宽度为2-2.5m,底部宽度为1-1.5m,深度为1.3-1.5m。沟壁为混凝土多孔板结构,沟壁下增设3维植物网,沟底仍为土质。

图5.1 生态沟渠拦截面示意图

2.植物配置

植物是整个生态沟渠系统的重要组成因子,植物主要通过发达根部网络直接吸纳水体中可利用的物质;植物的根部能够附着微生物,提供给微生物生存与繁殖空间,为微生物分解物质提供便利;植物本身生存生长竞争有优势,有利于尾水中剩余营养物的吸收利用,同时转移到植物体内固定,减轻水体污染物的负荷,不同的植物类型或植物组合对于污染物的吸收程度不同,处理效果也有差异。

沟渠两边坡上种植草本植物,沟渠中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品种,底部可种植沉水植物,沟渠两边可种植挺水植物。密度与摆放以不阻挡水流流动为宜。沉水植物:选择狐尾藻、眼子菜、金鱼藻和伊乐藻等;挺水植物:香蒲、水芹菜、藕和美人蕉等。

图5.2 沟渠植物配置

(三)适宜区域

适应沟渠较宽,一般1米以上,深度50厘米以上,长度一般应在20米以上的养殖场。

(四)治理效果

生态沟渠可有效提高氮磷消纳,降低COD指标,促进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五)注意事项

1.建立长效运行管理制度,定期清理沟渠内的杂物,更换填料、堤坝植物等,使其发挥沟渠氮磷拦截作用;

2.做好生态沟渠水质检测,监测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科学评估生态沟渠净水模式的效果。

六、多级沉淀池净水模式

(一)技术概述

通过在养殖尾水排放端设置2-3个呈阶梯型排列的沉淀池,用于养殖尾水的收集、沉淀和净化,将物理沉降与生物净化作用有机结合,是解决尾水悬浮物,净化水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尾水排放至沉淀区后实现固液分离,上层清液流至深水区,下层干物质用于种植业肥料;深水区内通过基质(填料)、植物和微生物三者的协同作用实现对养殖废水的高效净化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景观生态功能。

(二)技术要点

多级沉淀池建设面积占养殖面积的3-5%左右,池深2.0-2.5m,由进水端的表流湿地(沉淀区)及深水区组成。其中表面流湿地宽10m,作为预处理单元,对水体中的粪便、残饵、底泥等固体颗粒物进行沉淀处理,设计有效水深为0.5m,种植常绿水生鸢尾、香蒲、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挺、沉水植物。沉淀池深水区配置生态浮床,覆盖面达水面30%-50%,构建生物吸附网膜或安装生物毛刷,间隔5cm一根,底端有坠石,布设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实现悬浮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根据水质情况合理投放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吸收利用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

图6.1 多级沉淀池结构图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相对集中养殖区域、流水养殖池及工程化养殖池等。

(四)治理效果

多级沉淀池设施可有效降低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增加氮磷消纳能力,显著降低COD,节约养殖用水。

(五)注意事项

1.可在沉淀池内设置“之”字型挡水设施,增加水流流程,延长养殖尾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应定期对沉淀区内固体物质进行回收利用。

2.注重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植物。

七、资源化利用方式

(一)技术概述

通过种养结合,把作物种植与水产养殖结合起来,养殖尾水经收集后,用于灌溉稻田、藕田、经果林地等种植区域,将尾水变废为宝,不仅能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还可以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农产品。

(二)技术要点

1.种植水生经济作物

根据实际情况可建设尾水蓄水池,蓄水池建设面积按照排水量多少而定,可容纳2~3天排水量,在蓄水池中种植水生植物(水葫芦、凤尾草、茭白等)进行生物降解,适当放养一定比例鲢鳙消纳水体氮磷。处理后的尾水用于种植莲藕、茭白、菱角等水生植物。

2.稻田或蔬菜、经果林地资源化利用

稻田具有一定的面积和蓄水能力,蔬菜、经果林地需要配备相应管网。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周边有一定规模农田、藕田、经果林地的精养池塘。

(四)治理效果

将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保障农业灌溉需求,废弃营养物作为有机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五)注意事项

1.应设计合理的灌溉面积,确保养殖尾水中的有机物质能被充分循环利用,尾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2.根据排水量建设适宜的蓄水池或蓄水渠,合理铺设布水管道,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