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筑牢数字经济底座

  筑牢新基建数字经济底座

  来源:黑龙江日报

  郭 韬 丁小洲

  过去5年,我省新基建加快布局,建成5G基站1.9万座。“十四五”时期,我省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流通体系等领域开发应用场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未来经济。

  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省内各地发展仍不均衡,尤其是轻“基础”重“运用”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新基建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决定了我省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后劲,进一步加快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优化区域布局

  有序推进各地协同发展

  一是进一步优化我省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谋划我省各地市相互补充、协同发展的省内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二是鼓励各地市全面对接国家战略和我省“十四五”规划,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地域特色谋划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充分发挥哈尔滨市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将哈尔滨市打造为东北地区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典范,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对其他地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加大建设力度

  构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加快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速泛在连接。扩大5G网络及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建设规模,推进生产制造、公共安全、医疗教育、能源联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网建设,实现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区功能性覆盖。二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我省优势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与工业化推广,持续催生“平台+新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创新方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新业态。三是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加快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构建云计算、边缘计算、超算协同的多层次计算体系,推进数据中心“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改造,形成科学合理、共建共享的数据中心布局。

  拓展场景应用

  建立融合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高效升级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联动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府发展的数字化城市综合治理基础设施,推广多功能新型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物联网应用,提升数字政府疫情防控、网络安全和资源调配的综合管理能力。二是加速推动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东宁)、佳木斯、大庆、黑河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物流行业从人工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转变速度,积极推进和拓展智慧物流配送设施投放范围,推动各类智慧物流终端设备加快布局。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加快铺设区块链服务网络,搭建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积极探索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等新型基础设施形态,以融合基础设施培育新兴业态。四是加快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所需的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强化创新引领

  统筹布局科技基础设施

  一是加快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围绕源头创新、技术突破,积极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及技术创新中心,谋划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及研发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二是构建高质量协同创新平台,打造高效协作的平台体系。加快构建交叉融合前沿研究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加快构建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布局战略性科教基础设施,提升重点领域攻关能力。依托产教融合、军民融合,推动跨学科、大协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学科交叉前沿研究中心科教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信息、材料、能源等重点领域科教基础设施。

  激活资本要素

  拓宽新基建投融资渠道

  一是统筹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引导财政投资基金向数字化企业倾斜。充分发挥县(市)新型基础设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专项数据产业投资基金。二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高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三是加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充分激发各类投资动力与活力。积极帮助数字化企业采用贷款贴息、企业债券、专项债、融资租赁等财政和金融工具,支持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和融资担保,鼓励商业银行面向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设立信贷优惠专项。

  落实人才新政

  培育吸引紧缺数字人才

  一是聚集产学研用力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大数据研发机构、大数据产品和技术服务落户黑龙江省,加大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专业大数据中心合作力度,进一步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项目。二是加大数字人才的引进力度,做好人才政策推介。招引和培育一批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鼓励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人员流动模式。三是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探索建立年薪制度和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张亚楠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