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开采煤岩力学”专题
煤炭资源的安全开采对于力学科学家和采矿工程师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煤矿开采中基础力学创新的缺失会严重制约深地开采煤岩力学的科学水平,造成长期以来力学理论严重滞后于煤炭工程的现状。尽管科研人员和煤炭行业工程师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非连续支承压力或地应力测量的一般解决方案仍是难题,导致原位或开挖煤层中的真实非连续应力分布情况仍然未知。严谨的煤岩力学和应力测量理论的缺乏,阻碍了对采矿活动中动态破坏现象本质的认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业界采用了地声、电磁、槽波和核磁、CT监测等多种辅助技术;然而,各种静力和动力灾害仍时有发生,这表明缺乏理论突破的技术具有局限性。目前,长壁开采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形成的连续分布式监测还没有实用技术,导致有效设计和安全支护的基础“非连续支承压力的演化”仍不明确。此外,在浅埋采矿中建立的传统锚网支护系统也面临着挑战,特别是煤的动态破坏,高冲击倾向煤的变形破坏机制可能与经典岩石力学不一致,需要煤岩力学有新的发展;煤爆等岩爆力学行为的解释需要一个新的力学模型能够同时描述静态本构材料力学行为和拉格朗日方程动力学行为,临界力学的建立日益迫切。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深入应用,对应力数据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迫切需求新的煤岩力学理论进而开发新的监测技术。
本专题旨在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最新学术观点,以提高煤岩力学理论和工程应用等领域的科学认识。
一、Guest Editors
Dr. Chen Cao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Email: cc752@uowmail.edu.au
Dr. Dongjie Xu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Email: xuedongjie@cumtb.edu.cn
Dr. Zhenjun Shan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Email: zs228@uowmail.edu.au
Dr. Jerry Chao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Email: jcao6254@uni.sydney.edu.au
二、Scope of the issue
本专题接收研究主题范围内的理论、实验、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等相关的原创研究和评述文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1)非连续支承压力分布求解力学理论
(2)描述煤爆等动静力学行为转换的力学模型
(3)原位地应力测量的应用与发展
(4)THM耦合条件下非连续支承压力重分布力学机制和规律
(5)基于非连续应力重分布揭示动力破坏机制的最新发现
(6)连续—非连续破坏后围岩大变形、大位移的力学模型
(7)基于近场动力学、相场理论等的非连续应力重分布求解
(8)基于大数据或人工智能的非连续支承压力重分布研究
三、Important date & tips
本专题截稿时间为2022年3月31日,请在投稿系统中选择“Coal mechanics in deep mining”专题。如您对专刊详细信息及投稿方式等有疑问,请联系编辑部邮箱:jcst@chinacs.org.cn。
四、如何成为专题客座主编?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待与广大学者共同策划、组织、出版热点专题。打开https://wj.qq.com/s2/8958611/06e0/,填写相关信息,Int J Coal Sci Tech编辑团队将尽快评估,通过初审后与您取得联系。
“能源交通融合发展”专题
交通,纵横而交错,往来而通达,承载着人类历史的繁衍轨迹;能源,自然之造粹,动力之根本,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推动交通与能源供给革命,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是应对各项挑战的根本途径。在推进碳中和的战略进程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被认为是实现零碳交通的希望之路。同时,可再生能源供应链正在逐渐成为紧密连接交通和能源网络的重要纽带,并面向大规模行业应用快速发展。在能源—交通双向作用系统中推进零碳交通与能源网络的深度融合,可以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与适应能力。
本专题旨在探索零碳交通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理论与新方法,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进行理论与技术探讨。
一、Guest Editors
Leading guest editor
Dr. Han Liu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CTEG, China
Email: liuhan.2019@tsinghua.org.cn
Guest editors
Dr. Anthony Chen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ina
Dr. Leila Hajibabai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USA
Dr. Chao Lei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China
Dr. Meng Li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Dr. Xiaopeng (Shaw) Li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A
Dr. Jing Ma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China
Dr. Seyed Nourbakhsh
Walmart eCommerce, USA
Dr. Travis Waller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Dr. Haiyan W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Dr. Xin Wa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Dr. Chi Xie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Dr. Jia Yao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二、Scope of the issue
本专题接收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实验、模拟等原创性研究和评述文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1)低碳多态能源运输一体化的形成与适应模式
(2)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的技术方法
(3)煤矿辅助运输系统的规划与管理
(4)自恰能源交通系统的战略与政策评估
(5)生态可持续的公路/铁路运输应用技术与方法
(6)光伏/氢能驱动的综合交通系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技术
(7)电动汽车与分布式电网协同运行管控技术
(8)可再生能源的运输风险分析、保护和应急管控理论与方法
(9)交通能源系统的信息通信启用与支持保障技术
三、Important date & tips
本专题截稿时间为2022年4月30日,请在投稿系统中选择“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专题。如您对专刊详细信息及投稿方式等有疑问,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打开https://www.springer.com/journal/40789/updates/19643858。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编辑部邮箱:jcst@chinacs.org.cn。
四、如何成为专题客座主编?
打开https://wj.qq.com/s2/8958611/06e0/,填写相关信息,Int J Coal Sci Tech编辑团队将尽快评估,通过初审后与您取得联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