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J煤炭周报(20210828—20210903)

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0828-20210903).pdf

  

热点聚焦 

  

李克强总理出席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

  


  经国务院批准,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简称太原论坛)于9月3日至4日在太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视频方式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是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专业化论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逐步成为能源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对话平台、科技成果发布平台、国际合作对接平台。今年太原论坛主题是“能源 气候 环境”,由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目前国内主办部委最多的国际性论坛。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卓同志到访中国煤炭学会


  

  2021年9月1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一行到中国煤炭学会调研座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梁嘉琨,中国煤炭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刘峰,煤炭行业老部长、煤炭学会老领导濮洪九,中国科协办公厅主任周文标,科技创新部部长刘兴平,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昌孝存,秘书长王蕾,各部室相关人员参加座谈。

  

  张玉卓对学会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出重要指示,他要求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进一步拓展和活跃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搭建高质量创新交流平台。二是要深耕学会科普工作,在煤炭清洁利用转化方面宣传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三是要持续发挥学会战略智库作用,为服务政府顶层设计、精准决策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能源局公布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 169入选

  

  近日,按照《煤矿智能化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国能综通煤炭﹝2020﹞139号)有关条款,国家能源局公布了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名单,共有169人入选。其中采掘智能化17人、装备智能化46人、一通三防及灾害防治智能化9人、安全监控及信息系统智能化27人、地质勘探智能化4人、洗选智能化16人、井工煤矿智能化建设管理45人、露天煤矿智能化建设管理5人。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共有35位专家入选首批煤矿智能化专家库。

  

《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专题上线


  

  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探索煤炭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于2021年第3期组织策划“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专题,邀请主编彭苏萍院士担任专题客座主编,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杨志宾教授担任客座编辑,联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CO2近零排放的煤气化发电技术”项目组专家,发表文章9篇。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 (IGFC) 系统将煤炭气化技术和高温燃料电池技术,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 或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CFC) 有机结合,因其具有传统的燃煤发电系统没有的更高发电效率和环境友好特性,在“双碳”背景下,发展前景好。

  

  本专题旨在介绍IGFC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并分析采用CO2捕集技术的IGFC装置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性能,全方位阐述了煤炭气化与净化技术、SOFC技术和MCFC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存储技术(CCUS)、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 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进展。(点击标题查看专题9篇论文)

  

《洁净煤技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理论与技术专刊”上线


  

  9月2日,《洁净煤技术》2021年第4期“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理论与技术专刊”在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上线,专刊邀请太原理工大学靳立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学斌教授担任特邀主编。

  

  专刊从征稿、审稿到发表恰一年时间,收录了来自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19家单位27篇文章,包括4篇综述性论文、14篇研究论文、7篇数值模型研究论文和2篇经济性分析论文,对“十三五”时期国内同行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报道。(点击标题查看专刊)

  

《煤田地质与勘探》“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动态智能探测技术”专题上线


  

  9月3日,《煤田地质与勘探》2021年第4期“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动态智能探测技术”专题在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上线,本专题是为了配合煤炭行业在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探查的战略需求,交流分享我国在煤炭地质及矿井物探方面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邀请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季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807800)开展的,共优选8篇稿件刊登。(点击标题查看专题)

  

基础探索 

  

面向煤矿智能化的5G关键技术

  

  面向煤矿智能化的5G网络切片参考架构

  

  近日,矿大(北京)、煤科总院以及陕煤陕北煤业的科研人员在系统介绍煤矿5G的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化制定、设备研发及网络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网络部署、业务应用的角度,研究了5G网络规划、网络切片以及移动边缘计算三个关键技术,并对面向煤矿智能化的5G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成果以《面向煤矿智能化的5G关键技术研究》为题在《煤炭科学技术》进行了网络首发。研究认为,“统一规划、安全经济、全面覆盖、精细设计”理应成为煤矿5G网络的规划部署原则。对于业务场景的分析,是进行煤矿5G网络切片的前提。

  

提出精细型和通用型两种煤炭地下气化有利区评价方法

  

  煤炭地下气化四大类条件定性评价及分级方案

  


  为了厘清影响煤炭地下气化的地质因素,构建科学的地质指标评价体系,近日,矿大吴财芳教授团队对影响煤炭地下气化的七大类地质条件、41 个次级地质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分级量化,建立了地质选区指标体系;根据对选区的重要程度,将各地质指标分为基本地质指标(A)和关键地质指标(B)两类,基于这两大类指标,提出了两种新的煤炭地下气化有利区定量评价方法,精细型(A+B)和通用型(B);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两种评价方法涉及的地质指标权重;依据资源、开采技术、区域构造和环境四大类条件,厘定了评价结果的定性分级方案;综合定量评价和定性分级,提出了有利区优选的一般步骤,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煤炭地下气化有利区评价技术体系。成果于8月30日在《地球科学》进行了网络首发,周贺博士为第一作者。

  

首次构建我国煤层气标准体系

    

构建的煤层气标准体系


煤层气技术标准体系专业门类分类 

 

  

  近日,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联合中联煤层气、山西蓝焰煤层气的科研人员,全面开展了煤层气技术标准现状调研和梳理工作, 统计现行煤层气标准共87 项( 国家标准16 项、行业标准71 项),标准类型主要为管理型, 其次为方法类标准, 基础类和产品类标准较少, 确定了煤层气事实标准体系框架。结合国内外煤层气产业现状和技术发展需求分析, 首次构建了我国煤层气标准体系。并对各专业包括的门类进行了划分设计, 对未来各专业标准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共规划59项标准(国家标准13 项、行业标准46 项)。成果以《我国煤层气标准体系构建》发表于《煤炭工程》2021年第8期。

  

定义智慧露天矿山并绘制总体网络架构

  

  智慧露天矿山总体网络架构

  

  近日,一个由应急管理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结合我国露天矿山特点,介绍了智慧露天矿山定义、架构,探讨了智慧露天矿山无人驾驶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风险监测及预警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指出,随着智慧露天矿山的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成为整个露天矿山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平台化架构成为未来智慧矿山系统的共性选择。成果以《智慧露天矿山总体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为题发表于《工矿自动化》。

  

技术刷新 

  

世界首个极寒露天煤矿5G+无人驾驶项目收尾

  

  图为电铲车将货物装车。 牛志田 摄

  

  中新网呼伦贝尔9月1日电,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大雁公司(宝日希勒能源)获悉,世界首个极寒露天煤矿5G+无人驾驶项目已进入项目收尾验收阶段。“世界首个极寒工况露天煤矿5G+无人驾驶矿卡编组安全示范工程”依托5G网络建设,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同时对5台220吨矿卡进行无人驾驶改造,实现矿用自卸车“装、运、卸”典型作业过程的完全无人自主运行。并与一台遥控推土机、一台电铲及洒水车、平路机、指挥车等辅助作业车辆形成一套完整的露天矿无人运输作业系统。该项目自2020年5月启动以来,先后完成5G基站基础建设、矿用运输卡车改造安装调试、夜间稳定性测试、-42℃中提速重载试运行等工作。经过300余天的测试,编组试运行效果良好,车内技术人员已经全部离车,同时无人驾驶矿卡最高车速达到38km/h,超过了有人驾驶规定的30km/h。

  

中国首套“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投入工业性试验


威204H62钻井平台现场



  

  9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布消息,中国首套“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正式投入工业性试验。该试验进行的平台为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威204H62平台,位于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研制过程中,解决多个“卡脖子”技术瓶颈,先后攻克“一键式人机交互操控”、“独立建立根”等四项关键技术,研制“高效动力猫道、一体化铁钻工”等八套关键设备,开发“集成化人机交互软件、远程监测与预测性维护系统软件”等三套功能软件。“一键式”人机交互,是通过一个按键实现钻机多个设备的复合联动、交叉运行、无缝衔接,减少了辅助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钻机整体起升由原来的绞车牵引升级为地面遥控液缸起升,极大提高了本质安全和起升速度,每口井可减少辅助作业时间2~3天。

  

比石墨烯更“逆天” 科学家首次造出双层硼烯材料


  

  图片中所有原子都是硼,粉红色的硼原子专门参与了层与层之间的键合。图片来源:美国西北大学

  

  据26日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美国西北大学工程师首次创造出一种双层原子厚度的硼烯,打破了硼在单原子层限制之外形成非平面团簇的自然趋势。硼烯是一种单原子厚的硼薄片,是由硼原子构成的单原子层厚的二维材料,比石墨烯更强、更轻、更柔韧,被科学界寄予厚望,或将成为继石墨烯之后又一种“神奇纳米材料”,有望给电池、电子产品、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和量子计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一种可有效增强挖掘性能的双摇臂14杆挖掘机构


  

  挖掘机结构示意图

  

  近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广西大学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正铲液压挖掘机工作机构,研究将现行挖掘机构中的强力三角原本与铲斗铰接的一端改与斗杆铰接,保留了连杆辅助提升力。斗杆设计为四副杆,斗杆末端与动臂上增设的三角形第二摇臂连接,将斗杆与动臂铰接处的部分压力由第二摇臂转为铲斗推力,进一步提高挖掘性能。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启动


  

  中国海油30日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正式启动,将海上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800米深海底储层,每年封存约30万吨、总计超146万吨。这是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步,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探出了一条新路。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伟介绍,该示范工程位于珠江口盆地,距香港东南约190公里,所在海域平均水深80多米,是恩平15-1油田群开发的环保配套项目。“工程实施后,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

  

企业巡礼

  

晋能控股集团加快建设山西人工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


  

  在晋能控股装备集团金鼎金象工业园区的山西人工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算力中心项目建设现场,随着算力中心预制模块化箱体(首箱)成功安装,标志着晋能控股集团加快建设山西人工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又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为加快后续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人工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自2021年2月9日揭牌,可帮助煤炭行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少人、安全、增效”的生产模式。

  

华北科技学院获批“河北省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近日,河北省科技厅发布了《关于2021年度新建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依托单位、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为共建单位联合申报的“河北省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这是该校建校以来获批的第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是河北省首个矿山智能化开采领域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是煤炭行业首个智能化开采领域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实验场地3316平方米,实验设备313台(套),设备总值2667万元

  

陕西大型煤化工企业呼吁精准减煤降碳

  

  8月23~29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连日来,《中国化工报》记者赴陕西部分大型煤化工企业调研采访获悉,虽然企业节能改造成效显著,能耗不断下降,但降耗减碳的压力不降反升,甚至正常生产面临挑战。他们呼吁精准实施减煤降碳政策,不能将原料煤和燃料煤都纳入能耗总量,不考虑地区与企业差异搞“一刀切”,也不应按实际煤炭消费量逐年削减用煤指标。

  

平煤股份以57.81亿元竞得河南宝丰—煤矿探矿权

  

  平煤股份9月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以57.81亿元报价竞得河南省宝丰县贾寨—唐街煤勘探探矿权,勘查区面积108.71km,资源储量125572.11万吨。平煤股份表示,公司已与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签署了矿业权挂牌成交确认书,后续尚需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签订《探矿权出让合同》,并办理探矿权许可证及探矿权转采矿权等手续。

  

政策管理 

  

9月1日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

  

  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安全生产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于9月1日起施行。《安全生产法》第三次修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坚持“两个至上”理念,坚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强调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两个责任,在贯彻新思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新问题新风险的应对、加大违法成本、完善政府监管体制机制的同时,针对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进一步突出了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这个关键,为推进安全生产依法治理提供了法治保障。

  

国家能源局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方案公布:研究出台《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

  

  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京津浙等省份近日公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国家能源局表示,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能源绿色发展新格局。比如,研究出台《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及推动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构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布局,扎实推进主要流域水电站规划建设,积极有序推进沿海核电建设,推进地热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同时,优化区域能源发展布局,重点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清洁能源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统筹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着力提升存量输电通道利用效率和清洁电力占比,优先规划建设以清洁电力为主的输电通道。

  

今年年底前山西省煤矿单班入井人数控制到500人以下

  

  山西省能源局、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山西煤矿安监局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减人提效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将煤矿单班入井人数控制到500人以下。 通知表示,山西省能源局、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对当前全省单班入井人数500人及以上煤矿进行了摸底,全省有34座煤矿单班入井人数达到500人以上。 通知指出,当前煤矿减人提效已列为省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各市、各集团公司及煤矿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抓好减人提效工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具体督促落实,有关责任部门和负责人要全力推动,确保在2021年底全省各煤矿的单班入井人数控制到500人以下。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将加强煤矿采掘接续监管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煤矿采掘接续监管监察的通知,要求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坚决防范煤矿采掘接续失调引发的事故风险。通知指出,目前已有一批煤矿出现了采掘接续失调,对煤矿安全生产产生极大影响。为此,通知要求立即开展煤矿采掘接续自查整改,9月15日前报送自查报告,对于自查报告中出现的重大计算错误及弄虚作假的情形要按照相关法律予以追责处理。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部门要对辖区内各煤矿采掘接续情况开展逐矿排查,与9月30日前完成集中排查,结束后将采掘接续紧张煤矿名单报送国家矿山安监局。

  

好消息!结余科研经费不再收回,留归单位使用

  

  8月3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问答。为鼓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节约使用经费,避免突击花钱,《若干意见》进一步改进结余资金管理。一是放宽留用政策,超过两年后也不再收回。明确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综合绩效评价后,结余资金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不再收回,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优先考虑原项目团队科研需求。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加强结余资金管理,健全结余资金盘活机制,防止结余资金规模过大,加快资金使用进度。(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观点智库 

  

彭苏萍院士:煤炭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工程路径与技术需求

  

  近日,彭苏萍院士在“双碳”战略下,煤炭低碳清洁利用技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彭院士指出,煤炭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在建设并发展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但是新能源在清洁性突出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局限性。目前的中国应该是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最好的融合时期,而不是强调由谁来代替谁。所以不实现煤炭的绿色低碳发展,很难完成我国的碳中和目标。我们必须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道路。

  

  助力碳达峰的煤炭低碳发展措施主要包含了6项:大力发展煤炭开采碳排放控制技术、降低煤炭开发利用的能源消耗强度、提升用煤质量减少煤炭利用碳排放、推动煤炭向原料、燃料并重转变、推动煤炭与其他能源实现融合发展、研发实用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为了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发展煤炭绿色智能生产和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我国煤炭行业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努力:第一,煤炭的智能绿色开发;第二,煤炭的清洁高效发电;第三,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第四,煤基能源或者碳基能源的CCS、CCUS技术。(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陆建华:一步一个脚印迈向6G

  

  8月30日,2021世界5G大会——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陆建华作了题为《“需求导向,守正创新,一步一个脚印迈向6G”》的演讲。

  

  陆建华院士指出,6G要由需求说了算,要以需求定义6G,由此布局6G的研究和发展,此为守正。现在对6G也有急迫的需求,急迫的需求来源于市场,需要通过市场凝炼真正的需求,解决实际的问题。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定要避免臆想、力戒武断,不以技术趋势代替应用需求。再就是长远需求,需要通过战略研判发展趋势预测,提出构想性需求,避免太过遥远,脱离社会经济的基本面,特别要注意避免陷入技术演进的路径依赖。

  

  天地融合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天地的差别可以说就是天壤之别。按照需求来说,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还是有很大不一样的,地面网络是面向城市密集区,卫星网络面向的是山区、海域、空域和应急通信等等。信道特性也很不一样,无论是信号格式、网络协议还是服务方式,天地网络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所谓天地融合关键在融,怎么融呢?天网是卫星地面站专用设备,地网是基站、光纤、手机,天地融合不是引入简单的网关做天网+地网,也不是把卫星的覆盖和地面的覆盖简单地相加,就是一个覆盖互补,不是运营商简单的合作,就是两个运营商相加。实际上未来的需求用户不希望感到在用什么网,用户是无感用网,所以天地融合不能简单地做加法。

  

  天地网络的融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在哪里融,服务层、网络层还是空口,另一个是怎么融,需要解决网络差异性,也要克服技术、成本和性能的约束,还有就是融了以后天网和地网一定是有相互制约的,延迟速率制约的这些都要有新的算法,那么这就需要足够的、充分的基础研究,就是所谓的守正创新。(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30·60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

  

  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8月31日消息,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统筹做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前不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国及各地区、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等工作。标志着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再往前迈进一步。

  

  “成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意义重大。一个负责宏观战略规划和组织协调的高层机构亲自主导,亲领技术和数据问题,这本身就不寻常,抓住了碳中和问题的要害。碳中和的根本在于减少排放,要害是真减排。没有准确核算,就是一笔糊涂账,流于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准确碳核算可以帮助解决上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说。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8月24日,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1 CCUS市场展望》显示,全球CCUS行业已告别过去20年的示范项目阶段。2020年CCUS项目投资大幅增长至近30亿美元,仅今年上半年就宣布了33个商业规模项目。不久前,我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也发布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指出,CCUS将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技术之一。近年来,全球CCUS工业示范项目数目逐步增多、规模逐步扩大,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全球CCS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20年全球CCS状况》,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有28个处于运行阶段的大规模CCUS项目,捕集能力约为4000万吨/年,其中14个分布在美国,4个分布在加拿大,3个分布在中国,2个分布在挪威,巴西、沙特、阿联酋、卡塔尔、澳大利亚各有1个项目。此外,全球有37个大规模CCUS项目处于在建或开发阶段。

  

数据荟萃

  

《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全文

  

  21世纪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以下简称“REN21”)于日前发布《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详细分析并总结了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市场以及行业状况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认为,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中国在太阳能光伏、风能和水电方面的海外投资首次占“一带一路”计划海外能源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并超过化石能源投资。

  

  (2)2020年,中国在增加可再生能源产能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占全球装机容量的45%(117吉瓦),几乎是上一年自身新增装机容量的两倍。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仍是全球累计可再生能源产能(908吉瓦)的领头羊,其次是美国、巴西、印度和德国。

  

  (3)中国继续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中处于领先地位,约占全球投资总额的28%,2020年达到836亿美元。中国2020年的投资环比相对2019年下降了12%,这些投资中约有66%用于风力发电领域(陆上和海上),其次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30%)、生物质和废弃物发电领域和小型水电。

  

  (4)为促进新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20年,中国减少了对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激励政策,不仅暂停了对新建海上风电场的公共资金,并大力缩减新太阳能的补贴预算,从约30亿元人民币(4.6亿美元)减半至15亿元人民币(2.3亿美元)。(点击标题下载全文)


  责任编辑:宫在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