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成渝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区规划(2020—2030年)(节选)

 


(资阳市)成渝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区规划




(2020—2030年)(节选)





 


第一章     背景及意义


1.1 规划背景及意义

1.1.1       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要求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在农产品上行中特别注重突出区域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资、加工、物流等多种社会化服务业务,积极探索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同时,随着国家关于促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冷链物流发展的重大规划和措施出台,产地初加工与冷链体系作为农产品现代流通产业中的重要环节,需求和创新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绿色加工和冷链配送产业面临着严峻形势,却又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会。规划建设(资阳市)成渝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区,能有效提升资阳市农产品加工及配送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1.1.2       区域战略定位的机遇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同时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依托成都市、重庆市两大交通枢纽对接国内外的货运物流具有中转便利,运输便捷等优点,搭载成资同城化的高速列车,资阳市作为未来“成渝中轴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基地”和“全国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供给基地”的战略定位,能有效服务于资阳市农产品进入全球流通的发展方向。




通过规划建设(资阳市)成渝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区,提升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价值,打造资阳特色绿色农产品,初步形成成渝绿色农产品配送区域,最终辐射全国农产品市场。




1.1.3       资阳市及周边市场对农产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

随着市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对高品质农产品的要求提高,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更侧重于农产品加工及配送体系全程构建质量安全管理和监管系统,以保障群众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农产品采后绿色加工及冷链配送体系的发展,能降低农产品中的化学保鲜剂的使用比例,显著降低农产品采后的污染和损失率,有效提升农产品产品品质;全程冷链系统能更好的维持农产品流通中的品质保障,创新优质的精深加工对提升资阳市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作用。




1.2 规划依据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7〕78号);




《四川省“十三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川发改经贸〔2017〕45号);




《中共资阳市委 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6+3+1”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资委发〔2020〕5号);




《成资同城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资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6年)》;




《资阳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0—2035年)》;




《资阳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资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资府发〔2016〕13号);




《资阳“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资府办发〔2017〕56号);




《资阳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资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其它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1.3 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规划范围为资阳市全域,包括1区2县,幅员面积约5747km2。




图1 资阳市1区2县




图1.1 资阳市行政区划图




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近期水平年为2025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第二章     区位概况


2.1 基础条件

2.1.1       区位

资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川中丘陵地区,处于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的中间。是四川省唯一连接成渝双核的节点城市,北靠成都(相距88km),南连内江,东接重庆(相距257km)、遂宁,西邻眉山。资阳市辖一区两县(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总幅员面积5747km2。全市户籍总人口34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6.05万人。资阳市地处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区,全市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形态可分为低山、丘陵、河流冲积坝三种类型,其中丘陵大约占总面积的90%以上。资阳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全年云雾多而日照少,空气湿度大而昼夜温差小;平均风速小,大风日数少。




图2 资阳区位图 (2)




图2.1 规划区域区位图




2.1.2       社会经济概况

截止2019年底,全市城镇化率44.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社会从业人员139.4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2.73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0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6.70万人,分别占44.99%、21.52%、33.49%。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掌握的技能水平有限;农村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到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且外出频率和规模逐步增大。




2019年,资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23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92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1%,低于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1%,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0.4个百分点,反映出资阳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对较高,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步向体验式、便利性、个性化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也从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同时出现信息消费、健康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农村居民因受新型消费模式的影响还待扩大,传统消费模式占比较大。由此可见,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新兴消费模式将促进资阳商贸流通进一步发展。




2.1.3       交通条件

资阳市作为唯一直接连接成渝地区“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四川北部至南部的交通要塞,也是我国川藏陕甘青等省份向南通江达海的必经之路,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同时资阳市现有厦蓉高速公路、内遂高速、遂资眉高速、渝蓉高速和成渝铁路、成渝客专,国道321线、319线、318线、351线、247线等骨干道路贯穿全境,随着成都市进一步“东进”,成资渝高速、成资大道、成资临空大道和轨道交通资阳线等项目的加快推进,资阳市将形成外畅内联的综合农产品配送交通网络体系。




资阳市现有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277km(厦蓉、内遂、遂资眉、渝蓉【成安渝】),实现“县县三高速”目标。资阳现已形成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为核心、轨道交通为重点、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为骨干,规划建设“7高11轨16快”等重大交通项目,形成内畅外联、贯通成渝、连接全国、畅达全球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进一步促进资阳全域全面开放,提升资阳在成都都市圈、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的地位和作用。




2.2 产业条件

2.2.1       特色优势产业

资阳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生猪基地和柠檬基地,森林覆盖率达35%,柠檬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生猪、山羊、水产、蚕桑产量均居全省前列。3个县(区)均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安岳、乐至为中国肉类产量百强县。




资阳市特色产业包括一产优势产业6项,分别为优质粮油、特色水果、畜牧产业、健康水产、蔬菜产业、蚕桑产业;二产特色产业2项,临江寺豆瓣和周礼粉条。




资阳农产品资源丰富,“安岳柠檬”品牌价值跻身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第24位、全省第二位,雁江区建成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柑桔基地。但仍存在安岳柠檬品种单一,市场话语权不强,潼南、遂宁、南充等地竞争力增强;雁江柑橘品种老化、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目前“安岳柠檬”和“雁江蜜柑”的仓储、粗加工和配送已经比较成熟,但仍存在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豆瓣酱、酱腌菜、红薯粉条、藕粉的生产历史悠久,生产销售渠道完善,产业链成熟,但加工企业产品相对单一,且自动化程度不高,仍有待发展。


2.2.2       企业情况

资阳市现有电子商务生产型企业网商2453家,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安岳县、乐至县均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建设,雁江区获得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建设,通过统筹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级配送站等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积极孵化、培育本地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引进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能促使更多“资阳造”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外扩散,从而提高“资阳产品”知名度和“资阳企业”影响力;随着“一核两翼多园区”全域电子商务格局的形成,未来将推动资阳商贸流通业从服务本地产业演变为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地区,乃至辐射全国及欧洲、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




第三章     产业现状与面临形势


3.1 国内现状与形势

农产品加工及配送向上延伸至育种、种植、养殖、采收、屠宰,向下延伸至产品销售和货架,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然而,整个产业发展呈明显的两极分化之态。一方面,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外资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已经与国际接轨。201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均是该领域知名大企业、建有大基地、创响大品牌。主要特点是:地域分布广,东部地区56个,中部32个,西部12个。行业集聚度高,粮油加工企业28家,畜禽及饲料加工企业27家,占到一半以上。企业规模大,总资产额100亿元以上的43家,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31家,利润总额20亿元以上13家。社会贡献高,员工总人数153万人,合计纳税674亿元。研发能力强,研发投入总额166亿元,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57个。联农带农紧,农产品采购额共计9474亿元,安排农民工就业50万人,70%的百强企业成立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另一方面,采后加工及配送的落后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产品整体的质量安全。




有关数据显示,由于初加工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我国的粮食产后损失率达7%—10%,远高于发达国家1%的水平,由此测算,我国每年的粮食损失超过3500万吨,损失产值约500亿元。2019年,我国的果蔬产后损失率超过20%,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由此测算,我国每年的果蔬损失超过7000万吨,损失产值超过1000亿元。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近年来,我国冷链标准不断出台,产地冷库建设增多,冷藏库、保鲜库、气调库体量将有所增加。冷链物流体系也将逐步走向第三方服务。但是农产品冷链配送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




总的来说,我国的冷链设施整体规模不足,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缺少冷冻冷藏设施,人均冷库容量仅7kg,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截止2019年,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的平均比例不足3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




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及配送,受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规模不足、生产分散、季节性强、设备综合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比较效益偏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此外,农产品加工及配送属于弱质产业,投资大、附加值偏低,对地方经济带动有限,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工配送设施属于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需要有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政府扶持力度。




3.2 四川省现状与形势



精深加工方面,农业部、财政部2012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项目,四川是全国首批11个试点省区之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项目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展示出强大作用和光明前景,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工作要点》,四川省在2020年新建500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59%,新增农产品初加工能力80万吨,全省新建6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四川省大力发展竹、麻、果蔬、茧丝、粮油、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四川特色农产品品牌,截至2019年5月15日,四川省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535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684个、绿色食品1385个、有机农产品12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66个,建成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3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绿色食品数量位居西部第一,保障了优质农产品供给。在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实施上,支持区域性公用品牌、重点企业自主品牌、重要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向社会公开推介第二批10个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50个优质品牌农产品。此外,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2018年新增1000家生产经营主体、1500个产品入驻省级追溯平台。




四川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强调做大做强,着重发展和培育粮油、肉奶制品、调味品、果蔬、林竹、方便食品、包装饮用水7个“川字号”优势特色领域,四川省提出到2022年力争“十百千亿”目标,即培育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特色产品20个,培育产值1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个,培育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2个。




2019年,四川省指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机制办公室印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加工园区、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冷链配送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省冷库总面积达68.5万平方米,比2018年年末增加14.2%。目前,四川的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3%、15%、16%,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0%、30%、35%,可以看到由于生鲜产品的高产量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旺盛需求,四川冷链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四川在全国冷库的比例仍然很小,在西南地区冷库储存量仅占全国的6%,远低于发达地区,如华东地区45%的水平。同时由于四川冷库的行业集中度较低,冷库资源难以得到整合优化,使得各企业运营分散,不能重复发挥规模效应优势,进而提高各企业盈利水平。




3.3 资阳市现状及形势

精深加工方面,资阳市大宗农产品初加工主要有柠檬保鲜、果片烘干、盐渍蔬菜、水果分级包装、鲜薯加工、肉类加工等。全市加工蔬菜主要在乐至中天、雁江祥符等地,主要以青菜、榨菜、海椒为主,年加工盐渍蔬菜53万吨。安岳县年加工红薯35万吨,加工成精白淀粉6.3万吨。




全市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3户,涉及农产品加工的54户,主要以生产酒类、柠檬系列产品、粉丝、肉类为主。安岳县现有大、小柠檬加工企业近30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精深加工的主要产品有柠檬面膜、柠檬浓缩汁、柠檬香精油、柠檬皮油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柠檬酒、柠檬醋、柠檬饮料、柠檬茶、柠檬化妆品、柠檬保健品、柠檬洗涤剂、柠檬干片、桑葚酒、桑葚茶等10多类、30多个产品。安岳周礼成为西南最大的粉条加工、销售基地,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年加工青花椒500万公斤以上的企业,生产出的调味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冷链配送方面,资阳市共计618个冷库,其中安岳县583个、雁江区23个、乐至县12个;总库容26.62万吨,其中中型库305个,其余均为小型库。安岳县总库容25万吨,雁江区总库容1.3万吨,乐至县总库容0.32吨。农贸市场共计149个,但目前仅资阳市天王市场具有冷链条件。




乐至中天农产品加工园入驻企业11户,在中天、高寺等乡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带动3余万农户种植海椒、榨菜。安岳县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修建通风库、冷藏库,延长柠檬上市时间6—8个月,使柠檬均衡上市,柠檬储藏后销售增值超过30%以上,产后损失下降5%左右,提高了果农收入。红薯加工龙头企业与红薯生产基地村、社、农户签订粗淀粉和红薯购销合同,并负责红薯良种的推广,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3.4 资阳市与省内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水平的差距

虽然资阳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基础条件和水平在向国内一流方向发展,但总体上,资阳市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省内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水平较高的城市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农产品初加工工艺流程未能全覆盖。除了部分对采后初加工要求较高的易腐农产品外,大部分农产品采后管理粗放,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初加工流程;不注重采后预冷和保鲜包装,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极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其次,设施设备建设规划不合理,产地与运输节点之间的管理矛盾尤其突出。资阳市大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没有采后初加工车间/基地,使得农产品采收后不能及时预冷,严重影响采后运输品质;同时,集散中心或市场低端冷库建设饱和,运营成本高,提高了农产品采后冷链运输的门槛,冷库数量虽多,但能够形成冷链的企业或合作社较少,主要表现为冷藏车较少。再次,专业于农产品初加工及冷链物流企业太少,实力较差。目前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冷链运输意识较强的,一般是电子商务类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也缺乏规模化的程度。最后是信息技术配套不完善。农产品从采后到进入流通环节中的重要节点,需要智能体系的支持,虽然我市目前智慧农业发展较快,但要覆盖到整个农产品采后产地初加工及冷链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四章     总体规划方案


4.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资阳市市委市政府《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成资同城化为引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精神,联动成渝、全面开放,市域一体的发展格局,建设成渝联动门户、成都东部枢纽、临空经济高地;全面贯彻“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提升我市农产品绿色加工及配送体系水平,打造成渝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区,起好连接成渝经济区双核的重要经济节点作用。




4.2 规划原则

4.2.1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创造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体系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重视资阳市“三农”问题解决工作,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合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市场主导作用;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对重点园区和基地的支持力度,强化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科学合理地配置利用社会资源。


4.2.2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环节中,包括多个层级的核心环节,规划需系统化考虑,对资阳市1区2县中各个优势特色产业区应做到根据层级布局,统筹规划。同时,根据各区县产业特色和生产水平的不同,坚持分步实施原则,逐层推进,最终实现资阳市全域绿色农产品加工及配送能力平衡、充分发展,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4.2.3   重点突出,聚焦主业

根据各区县环境特点及产业情况,结合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绿色加工及配送体系。根据资阳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和价值,优先在规模大、价值高的主导产业集中区域开展体系建设;同时,在各个层级的布局、建设和功能定位等方面,适度超前,按照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标准,坚持高起点,突出重点。




4.3 规划目标

4.3.1       总体目标

4.3.1.1 建成成渝农产品绿色加工配送区

“十四五”期间,在资阳市1区2县按照“一中心三城六园”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都市农业体验园,布局1个智慧冷链物流中心;1区2县各1个农贸城;根据产业特色和优势加工企业建设6个加工园区,建设多个加工配送基地;配套冷链设施设备。在“十四五”结束时,承载成渝两地特色农产品的绿色加工及配送功能,成为成渝农产品绿色加工配送区。




4.3.1.2 创建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示范区

“十五五”期间,在3个农贸城功能较完善后,进一步把资阳市几种特色大宗产业的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和冷链运输率提升,流通腐损率降低;同时在成渝两地布局资阳市特色农产品销售终端;以6个优势加工园区为依托,带动资阳市整个农产品加工水平,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资阳特色农产品。在“十五五”结束时,进一步提升当地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能力,形成连接成渝,西部一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示范区。




4.3.2       具体目标

4.3.2.1 冷链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十四五”期间,全市冷库库容提升至40万吨,优化大中型库的比例;农贸市场冷链覆盖率提升至40%以上,全市农产品配送冷链运输率提升至40%以上;腐损率降低至10%以内,产地初加工率提升至60%以上。




“十五五”期间,全市冷库库容提升至60万吨,大中型库占比达到40%以上;农贸市场冷链覆盖率提升至60%以上,全市农产品配送冷链运输率提升至64%以上;腐损率降低至6%以内,产地初加工率提升至80%以上。




4.3.2.2 加工产业水平提升显著

“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其中:精深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




“十五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360亿元,其中:精深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




4.3.2.3 智能溯源逐步覆盖全程

推广应用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力争“十四五”结束时,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主要获证农产品、农资产品实现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可追溯覆盖率达到60%;“十五五”结束时,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率达到80%。




4.3.2.4 科研技术转化落地增强

“十四五”期间,“一中心三城六园”要根据层级的不同,分别联合1家市级科研单位参加建设,设立专家大院,推广6项以上农业绿色加工及配送新技术在市内落地;“十五五”期间,推广15项以上农业绿色加工及配送新技术在市内落地。




4.3.2.5 品牌建设逐步发展壮大

启动资阳市“资味农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十四五”期间实现使用“资味”标识的用标企业达100家以上,扶持企业打造中国驰名商标25个,发展四川省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40个。




“十五五”期间,实现使用“资味”标识的用标企业达180家以上,扶持企业打造中国驰名商标35个,发展四川省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60个。




4.3.2.6 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该规划的实施,近期内可以从减少采后损失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使我市农产品生产节本增效,提升农户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种养殖的积极性。




本规划中实施的绿色环保技术可以有力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安全,降低生产加工环节中化学药剂的使用,减少城市垃圾,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十四五”期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示范面积提升20%,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超过85%;“十五五”期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示范面积提升40%,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超过95%。




4.4 功能定位与布局

通过开展不同层级的建设,基本形成资阳市成渝农产品绿色加工配送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农产品采后/产后+加工+配送物流的全链条,从不同层级涵盖农产品生产链。主要组成部分为:中心、农贸城、加工园区,各个地区产业基地作为配套。




按照“一中心三城六园”空间布局:其中“一中心”和“三城”为农产品绿色加工配送体系的核心部分,“六园”为精深加工重点部分,基地为配套部分。绿色加工和配送互为补充,错位发展。功能定位与布局如下: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0820111001/output_1.jpgoutput_1




图4.1 总体布局图




4.4.1一中心

依托临空经济区李家坝特色小镇已规划布局的物流仓储中心和现有港口优势,建设智慧冷链物流中心项目。


规划建设智能冷库、冷链配套设施设备,并搭载完善、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全链条信息化系统;同时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航空食品加工企业,打造以电子商务、银行结算、产品开发、加工配送技艺研发为主体功能的“资味田园”产品创新孵化中心,用以覆盖引领“三城六园”科学健康发展,逐步健全内联外通的加工配送物流体系,保证产品生产、仓储、物流质量实时可控可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整体物流配送成本,为整个资阳市乃至成渝地区提供经济、精简、综合的一体化绿色加工配送服务。




3 一心-2




图4.2 一中心点位图




4.4.2三城

在佛山橘海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依托雁江区丰裕镇、丹山镇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打造以柑橘、水稻、水产等为主导产品的雁江区佛山橘海现代柑橘农贸城。在国际柠檬融合发展产业功能区,依托拟新建的石桥铺街道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集柠檬产地初加工、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期货市场、银行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安岳县国际柠檬农贸城。在乐至县依托现在建的中联农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康养蚕桑为主导产业,打造集贸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银行结算为一体的乐至中国桑都农贸城。




3 三城-2




图4.3 三城点位图




4.4.3六园

依托资阳市酿造、果蔬加工、粮油加工等方面的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雁江优质农产品、雁江调味品、安岳柠檬、周礼薯业、中天酿造、乐至蚕桑等6个加工园建设。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0820111106/output_1.jpgoutput_1




图4.4 六园点位图






第五章     分区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为形成“中心+市场+加工园区+基地”的“1+3+6”格局,同时完善周边多个市场和基地,保障农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绿色加工配送产业。


规划实施后,各区县根据各自区位,分别拥有一座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绿色加工配送交易中心/市场/加工园区和特色产业产地初加工基地。交易中心功能定位为农产品大宗集散与冷链物流;市场作为当地的区域配送物流节点;加工园区建设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实现特色农产品绿色加工与配送;基地则以产地初加工为主,使农产品通过基地处理后,以经过初加工的状态进入园区。




5.1 一中心

依托临空经济区的交通、物流配送和产业提升优势,在李家坝建设临空智慧冷链物流中心。中心包括低温、高温冷藏库及气调库,配套相应的隔热设施、制冷恒温恒湿设备;建设农产品采后初加工车间、冷链物流配送车间,配套农产品整理、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流水线等;配套冷链运输管理中心,购置冷链运输车、叉车等器具;配套办公、研发区域和停车场,分流办公车辆和物流车辆;建设示范性农产品交易市场。整个中心配套信息化设备,包括产品溯源、生产流程监控、中心管理监控、出入库大数据管理等智能系统。结合李家坝特色智慧小镇,打造集资味特色农产品展示、新产品研发、产地初加工工艺示范、仓储物流配送、资阳农业大数据平台和一三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农产品展示中心。




5.2 三城

农贸城作为区域性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既要保障两端的农产品物流供给,又要着力于农产品物流运输中转环节的品质保障和质量提升。农贸城要突出农产品从产地到中心的中端特色,即承接从基地汇集的经过了产地初加工的农产品和加工园区的产品,并合理地将它们与冷链物流运输衔接,有力提升冷链物流运输率。建设要突出保障农产品仓储、物流配送期间的品质的配套设备,辅以冷链体系设施配套。




5.2.1       佛山橘海农贸城

雁江区佛山橘海农贸城包括丰裕冷链物流园区和丹山冷链物流园区两个冷链物流园区,以雁江区特色产业柑橘、水稻、水产为主,建设冷链仓储、加工配送、交易展示等功能区域,并依托良好的交通状况,实现雁江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配送。




佛山橘海农贸城以服务柑橘产业为主要建设目的,带动当地水稻、蔬菜等主要产业。主要建设内容有冷链物流初加工区、产品交易及电商服务区、生产配套区、行政综合服务区,该农贸城以佛山橘海百里产业环线为纽带,串联优质农产品生产、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科技研发、融合示范、乡村旅游等功能载体。在扶持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实施产地农产品加工、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围绕柑橘主导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柑橘产业质量和效益,创响“雁江蜜柑”品牌。


5.2.2       国际柠檬农贸城

在安岳县建设一个农贸城,以柠檬产业为主示范采后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和绿色物流配送,同时承载整个资阳市的农副产品的大宗物流、冷链仓储及运输功能。通过新建国际柠檬交易中心,科学设计适合农产品绿色加工配送高质量发展的设施工程、配套冷链物流设施设备。




依托安岳县柠檬农贸城,带动安岳县柠檬采后产地初加工产业和精深加工产业,预计达产后能承载本地柠檬产业贮藏、流通量的一半以上;带动其他产业物流配送水平提升。




发挥自身交通优势,与雁江区和乐至县的农贸城构成我市农产品物流主干体系,发散至成渝两地,能汇集两地的特色农产品,实现区域内的农产品物流生态圈。




5.2.3       中国桑都农贸城

依托冷链物流企业和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乐至县中国桑都农贸城。包含文庙沟、棉花湾和皂角村三个农贸市场,总用地面积28575.00㎡。定位为面向群众、服务周边、以乐至特色商业为主导的农产品集散地。农贸城周边有多个小区,市场潜力巨大,将建设成一个集多种业态的现代星级农贸集散中心。项目由盒子式农贸市场、商业街式农贸市场组成。项目内包含超市、干杂调料区、熟食区、海鲜超市、水产区、粮油区、瓜果蔬菜区、肉类区、禽蛋区、副食区、水果区等,平面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布局紧凑,经济实用。




5.3 六园

加工园是将1区2县的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集约化的体现。园区要突出特色农产品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新技术,承接从基地汇集的加工型农产品,通过创新工艺和创新模式促进产业聚集,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生产水平和规模的同时,带动周边具备加工条件的产业升级。




5.3.1       中天酿造加工园

中天镇地处乐至县西南,距县城24公里,东邻佛星镇,南连雁江区丹山镇,西接雁江区保和镇,北靠高寺镇。遂洪高速、国道G351线穿越全境,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中天镇现有规模化酿造企业11家。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拥有10余个注册商标,并有1家企业成功创建四川品牌。酿造企业生产有红油豆瓣、泡海椒、榨菜等10余个产品,各类企业在岗职工3300人,有注册商标16个。带动中天镇等十多个乡镇的农户发展种植业、竹编业、运输业。酿造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市场前景良好。“中天酿造”成为川内第三大酿造产业群。




为将“中天酿造”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以促进酿造业再上新台阶为目的,对加工园区中的厂房进行规范化的规划,更新生产设备、开发新科技生产线、严格排污净化处理等措施。继续坚持订单生产和定向供应,建设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做到绿色有机,品质优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础酿造区、包装生产区、配套包材供应区、物流配送区、产品储存区、园区净化排污设施区和原料种植基地。向精品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塑造“中天酿造”品牌良好形象。


5.3.2       乐至蚕桑加工园

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蚕桑产业发展的生态适宜区。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资源综合开发的完整产业体系。乐至县的蚕茧产量占到整个资阳市蚕茧产量的87.6%。近年来,乐至县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助农增收目标,以“公司+基地+园区”建设为中心,推动蚕桑产业融合发展。全县养蚕农户2.1万户,发种13.5万张,生产蚕茧4500吨,蚕茧单产33.3公斤,蚕茧产值1.8亿元,蚕农户均蚕茧收入8570元。全县桑园面积13万亩;桑园综合开发9.5万亩,桑园开发和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值2.98亿元,同比增加730万元,全县蚕桑产业农业部分综合产值达到4.88亿元。培植养蚕大户1120户,家庭农场76个,合作社27个,新建专用大蚕房20处,新栽植桑园面积20000亩。




为进一步推动乐至蚕桑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多元化的现代蚕业发展,促进乐至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主要建设各种蚕桑产品的加工工厂以及配套设施,包括不同生产线的引进,包装、储存、运输、质量监控等设施的修建;并且建设完善原材料储存区、初加工区、生产加工区、包装区、配套包材供应区、产品储存区以及物流配送区。该加工园区将重点发展以高端丝绸及服装、家纺饰品及设计为主的高端丝绸产业群,以桑椹酒、桑茶、桑保健饮品、食品及饲料级桑叶粉、桑枝食用菌等为主的桑资源新食品产业群,以叶绿素、桑枝总生物碱、白僵蚕为主的桑资源大健康产业群。提升“桑城”名片知名度,筑牢“中国桑都”的产业基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蚕业发展新高地。




5.3.3       安岳柠檬加工园

安岳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唯一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安岳柠檬加工园区将立足于安岳柠檬鲜果、加工产品集散地优势,依托华通柠檬等企业建设国际柠檬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园区致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柠檬加工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并与各大专院校合作,建立全国性柠檬产品研发中心及全国性柠檬质量监督机构,可以对全国柠檬质量及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规划建设安岳柠檬加工园区,主要建设食品加工区、综合加工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研发中心与商务管理区、动力区、污水处理区等,规划修建通风库及简易冷藏库,以继续提升安岳县柠檬初加工设施条件,减少产后损失,提高产品质量。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如无菌自动罐装机、全自动纯水处理机、大型微波干燥机等一流设备,建设柠檬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连续带式烘干生产线、柠檬汁、柠檬油、饮料、蜂蜜柠檬茶,袋泡柠檬茶等生产线,形成年加工8万吨柠檬鲜果的加工园区。




安岳柠檬加工园区建成后,加工园区的技术、设备、产量、质量、节能减排等综合指标都处于国内一流、是国内柠檬产业的示范标兵。




5.3.4       周礼薯业加工园

周礼薯业加工园区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周礼粉条为主导特色产品,打造周礼粉条特色加工区,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红薯粉条加工基地,打造西南最大红薯—粉条全产业链生产与观光特色小镇。引进川商投等省内外大型国有平台公司参与园区建设,引导现有红薯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提质增效入园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红薯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在周礼镇规划建设红薯加工示范产业园,研发生产红薯淀粉、火锅鲜粉条、速冲速食泡粉等休闲食品,红薯制品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建成省级特色重点园区。




加工园设立红薯产品检测与研发中心、数字化保鲜库、红薯全粉生产线、红薯精深加工等设施设备,生产红薯蛋白、多糖、膳食纤维等高端保健产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努力将周礼薯业加工园区发展成为食品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的聚集区、引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平台、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




5.3.5       雁江优质农产品加工园

立足雁江区为核心的30万亩柑桔等特色水果发展区,培育形成多家骨干企业,发展当地果蔬初加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整体技术水平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工园区重点发展优质雁江蜜柑、塔罗科血橙等优势水果的贮藏、保鲜和深加工,重点突破蜜柑等大宗产品的长效保鲜与贮运技术,结合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柑橘包装分级、浓缩汁、果胶提取、橙汁饮料、冷冻食品、果酒及酿酒等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努力将加工园区发展成为食品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的聚集区、引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平台、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




5.3.6       雁江调味品加工园

落地雁江临江镇,围绕泡菜调味品高端定位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重点培育豆瓣品牌,重点发展豆瓣、复合调味品、四川泡菜、豆腐乳、豆豉等产业,重点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资味”调味品研发、生产、精深加工水平,突出农产品加工主题博览、展销、科研、商务、食品专业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以科技为依托,以开发高新技术为目标,围绕农产品优势资源建立加工企业,促进产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构建资阳农产品加工高地、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泡菜及调味品组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组团、物流组团。




5.4 配套建设

5.4.1       线下销售

(1)以“三城”为依托,覆盖1区2县的农产品交易批发物流,在“三城”集中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并实现销售、配送国内外特色农产品到下一级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


(2)以“一心三城”为依托,通过周边高速公路及高级公路,辐射成渝两地大型农贸市场及大型商超,实现资阳市特色绿色农产品供应成渝两地的功能。


5.4.2       线上销售

以“一中心”为依托,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统筹建设“资味”特色绿色农产品销售平台,通过网络调度,结合当地物流体系,销售资阳市特色农产品。


5.4.3       物流专线

(1)“一带一路”资味专线


依托成都打造“蓉欧+”优势,有效覆盖中亚、南欧地区,形成“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格局,健全资味特色农产品国际国内物流网,带动资阳市国际贸易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聚集和国际产能合作。


图6 一带一路 资味专线




图5.1 资味“一带一路”配送线路




通过厦蓉高速(G76)、渝蓉高速(G5013)、成资渝高速(S3)和成都绕城高速(G4202)(以及在建的第三绕城高速等)连接资阳公铁物流港、青白江区国际物流港,实现资味农产品通过蓉欧高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




(2)天府国际机场航空食品配送专线




资阳市独有的地理位置,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最短距离仅10余公里,并且有成资大道和成资潼高速直接连接,通过市内高速、国道,能将1区2县的特色航空农产品汇集在“临空智慧物流中心”,并直接运输至天府国际机场。




图7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图5.2 天府机场航空食品配送线路




(3)江北国际机场航空食品配送专线




重庆江北机场建立时间较长,交通配套比较完全,资阳市1区2县均可通过渝蓉高速(G5013)、广洪高速(S40)直接配送达重庆江北机场。




图8 重庆江北机场




图5.3 江北机场航空食品配送线路




(4)成渝“菜篮子”配送专线


资阳市具备“左手牵成都、右手拉重庆”的区位优势,紧靠渝蓉高速(G5013)、厦蓉高速(G76)、广洪高速(S40)、蓉遵高速(G4215)、成资渝高速(S3)和多条快速通道,通过这些物流大动脉,衔接成都市绕城高速、重庆市绕城高速,最终连通濛阳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成都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等成渝两地大型综合农产品市场,实现向成渝两地配送资阳市特色农产品,并能买入成渝两地综合农产品,丰富资阳市和成渝两地“菜篮子”。




图9 成渝菜篮子配送




图5.4 成渝“菜篮子”配送线路




(5)南方出口柠檬物流专线




以安岳县为资阳市柠檬产业聚集点,汇集整个资阳市内的柠檬产品。并依托安岳国际柠檬农贸城,连接国内重要港口作为柠檬出口专线。随着泸州港物流规模的扩大,从安岳出发可通过厦蓉高速(G76)、银昆高速(G85)或G321直达泸州港,实现资阳柠檬更快出口全球。




10-6海运图




图5.5 南方出口柠檬线路




(6)电商物流产品配送网




随着资阳市电子商务的新零售业态的发展,亟待资阳市完善电商物流配送网的建设。一方面,依托成渝见多条高速、国道,形成成渝绿色农产品运输专线;另一方面,在资阳市各级村镇设立电子商务配送服务点。最后结合“一中心三城六园”和基地,完善网络销售产品服务体系,形成资阳电商物流配送网,实现资阳市从城市到乡村的物流畅通。






第六章     主要任务


6.1 鼓励及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鼓励具有初加工设备的生产企业向社会提供初加工服务。




以设备购入补贴或初加工补贴的方式引导农产品销售企业、当地行业协会或流通协会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后再销售。




鼓励和支持农户主动增收,逐步引入追溯体系,依托于互联网及订单销售,彻底改变依赖中间商进行销售的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专栏1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指农产品采后/产后进行的首次加工,是使农产品性状适于进入流通和深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处理、分类分级、干燥、包装、预冷和储藏保鲜等环节。




农产品因其品类的不同,产地初加工方式也不尽相同。




水果/蔬菜类




水果/蔬菜因其采后多带有泥土杂质,可能还有遭受病虫害侵袭的果实,故水果/蔬菜采后产地初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预冷、清洗、分级整理、保鲜包装、冷链物流等。冷链需求一般,多采用高温库,部分特殊产品需要气调保鲜库;




畜禽类




畜禽类产品因其蛋白质含量高,常温下极易发生腐败,故产后初加工主要包括宰杀清洗、低温分割、冷却排酸、冷冻贮藏运输。冷链需求高,分割过程需要在低温环境下操作,同时多采用低温库和冷链车配套。




水产类




水产类产品跟畜禽类产品相似,产后需尽量保持新鲜,同时因其水分含量较高,大部分需要冰鲜保存。水产类产品采后产地初加工主要包括宰杀清洗、按需分割等,全程需要在低温下进行操作,冷链需求高,储藏用低温库。




6.2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

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开发如柠檬果胶、蚕蛹蛋白粉等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培育薯类加工产业集群,研制生产一批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多元化主食产品。加快低温精油提取、无菌果汁生产等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逐步实现关键精深加工装备国产化。




重点开展柠檬、柑橘、蚕蛹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研制一批精油提取、活性成分提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方向,促进综合利用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机结合,调整种养业主体生产方式,使副产物更加符合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副产物收集、处理和运输的绿色通道,实现加工副产物的有效供应。




6.3 逐步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

鼓励和支持农企及农户全程记录种质来源、生产过程、投入品、病虫害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有效数据,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建立农产品生产诚信评级机制,对溯源系统造假的生产、流通企业进行降低评级。建立评级通报机制对评级较低的企业及农户除依现有法律法规执法外,需向全市通报以规范市场。




完善冷链物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中转、进出口等主要环节的监管和查验基础设施建设。在冷链建设重点工程中,同步建设监管和检测设施。依托现有监管和检测资源,进一步提高主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配送中心、中转中心、进出口口岸的查验和检测能力,提高监管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专栏2 农产品溯源体系




农产品溯源体系是指通过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建立咨询、监督、管理、分析等服务,涵盖了农产品生产、采后加工、物流配送及销售终端的全部流程。通过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能有效监管生产端、配送端在农产品整个生产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指标情况,同时也便于后期追踪和统计信息。




农产品生产




建立农产品记录档案,执行行业生产标准,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等;




加工配送




分选、分级、加工、包装及检测所有流程的监督检测,信息溯源录入系统,产品添加溯源标签等;




销售终端




追溯查询系统,消费者根据标签获取农产品信息等。




6.4 引入先进企业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资金实力雄厚、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先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和配送企业。加强工作引导和政策扶持,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及配送企业管理水平,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农产品产地加工及配送企业集团。




通过加强“内联外引”的模式,合力提升资阳市农产品加工配送水平。




6.5 加速技术研究力度

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引导和投入,鼓励高校、研究院所及大型公司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及转化。加大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相关的优秀技术推广。




大力推广应用已有的相关标准,根据现有的较成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及生鲜农产品保鲜技术形成集成的保鲜技术规范,该规范要求可实施、能落地、应用成本较低。




最终形成操作简单、切实有效、成本合理的保鲜技术规范,并建立相关新技术的创新及技术融入机制。




6.6 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质量体系、品牌建设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引导和监督,推进资阳市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柠檬标准化生产体系、柑橘标准化生产体系、薯类标准化生产体系、蚕桑标准化生产体系等。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9000、ISO22000 族系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已通过认证企业的后续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监测、生产许可、监督抽查、产品召回、应急处理等监管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拓展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的检测范围,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检验检测能力。通过建立标准、加强管理、形成体系、保障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措施,力争10年内使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




6.7 拓宽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发展渠道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产品加工品的渗透和应用,促进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立足全市优越生态环境、丰富产业资源和突出文旅元素,紧密围绕乡村旅游精品环线、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幸福美丽新村等实体要素,以柠檬、薯类、蚕桑等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农业主题公园为载体,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农产品加工、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和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






第七章     重点项目及工程


7.1 冷链烘干物流重点项目

根据资阳市不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色农产品,以三个区县优势特色产业为主要对象,开展农产品冷链烘干物流重点项目建设。




农产品冷链烘干物流体系包括产地冷链工程、销售终端冷链工程、覆盖整个物流环节的冷链工程。按照中心/市场、园区、基地规模和需求的不同,建设不同的工程配套。




7.2 加工园区建设项目

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推动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体系,在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副产物综合利用、薯类主食加工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




7.3 农产品智能化冷链与质量溯源工程

依托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和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冷链仓储、冷藏车辆等物流资源,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全程温控、车辆跟踪、货物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公共交易平台。




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的要求,建设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从品种特性、成熟度、预冷、库藏期、装货环节控制、运输期及货架期进行全程温度监控。建立实时监控设备回收体制,冷链保鲜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试运行成功后,可以尝试建立远距离冷链运输保险机制。




 


专栏3 农产品质量溯源工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提升工程。按照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通过加强农产品产地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加工企业监管、电子地图管理、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管理、信息交流互动平台管理等系统建设,以及采用网络技术及其设备如条形码、RFID标签等对产品赋予“身份证”、追溯码,形成对农产品生产、仓储、分销、物流运输、市场巡检及消费者等环节进行数据采集跟踪,实现对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服务全程监控管理。




7.4 “内联外引”招商引资工程



通过“内联”资阳市现有基础较强的加工物流企业,“外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资阳市发展加工物流产业,提升整个资阳市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产业水平。


7.5 加工及冷链配送设施设备和技术提升工程

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和设施的应用,尤其是低能耗、低排放、环境友好型的环保技术。大力发展节能型仓储设施设备,对老旧产地初加工生产线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流通环节的能耗,提升安全性。




 


7.6 农产品加工产业质量安全体系、品牌提升工程

完善农产品加工国家、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及时掌握CAC、ISO等国际标准组织和主要贸易国农产品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变动情况,深入开展国际农产品加工标准框架体系及监管体制研究,对进出口贸易中的柠檬、柑橘、薯类、蚕桑等加工标准及相关政策进行专题跟踪分析,及时提出预警信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先进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提升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大力提升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大力提升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加快培育一批能够展示“资味”优质形象的品牌。工程内容详见专栏4。




专栏4 农产品加工品牌提升工程




“资味”品牌提升工程。积极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积极申报注册商标,争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积极对接利用“资味”农业公用品牌,引导优势特色产品进入“资味”品牌营销渠道,充分利用“资味”品牌影响力提升资阳市农产品市场知名度;打好“绿色牌”、“生态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给农产品品牌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7.7 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培育融合发展载体、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完善融合发展机制为主要任务,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营造氛围等有力措施,积极开展柠檬、柑橘、薯类、蚕桑等产业融合示范点和先导区建设,加快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工程内容详见专栏5。




专栏5 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示范提升工程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方式,鼓励和支持柠檬、柑橘、薯类、蚕桑相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物流企业、农产品电商平台、专业协会等积极开展种养加结合型、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型、休闲农业带动型、“互联网+”支撑型、产业园区整合型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的试点示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合理分享初级产品进入加工销售领域后的增值利润。




创建产业融合先导区提升工程




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鼓励和支持产业融合先导区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食品短链、社区支农、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种新型业态。




支持优势特色产区和脱贫地区产业融合提升工程




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产业基金等方式,以能够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为扶持对象,重点支持鼓励四大农产品(柠檬、柑橘、薯类、蚕桑)主产区和脱贫地区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电子商务企业建设配送体系等。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