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建光、朱太辉、张晓晨
近年来,以数字、智能、信息科技为支撑,一批拥有传统实体基因、同时具备强大科技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应运而生,为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和推陈出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环境越发复杂严峻, “新型实体企业”兼顾“兴办实业”与“科技创新”,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逐步显示出中流砥柱作用,中长期将为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助力,应高度重视培育和发挥其功能价值。
“新型实体企业”的内涵本质“
新型实体企业”是数字化运营实体业务和技术性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晶,集四重属性于一身。一个“新型实体企业”首先应符合国家统计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等评价体系的统计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实体性” “科技性” “生态普惠性”和“网络外部性”共同构成了“新型实体企业”的内涵本质。
图1:”新型实体企业“的内涵框架
一是“实体性”。“新型实体企业”首先是“实体企业”,直接承担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任务,构成国民经济的主力军,通常营业收入较高但利润率不高,直接雇佣大量劳动力。
二是“科技性”。“新型实体企业”依托数据和技术禀赋优势,在创新自身业务模式、改善自身经营效率的同时,担当“数字科技服务商”角色,积极对外输出数字科技能力,通常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研发人员、发明专利数量较多,并以推动全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为使命。
三是“生态普惠性”。在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信息通信、民生保障等领域,作为“基础设施运营商”,建设、运营相关基础设施(以物理基础设施为主),建立技术赋能、普惠共享的生态底座,通常实业资本运营、固定资产占比较高。
四是“网络外部性”。一些“新型实体企业”开展业务会采用或部分采用平台经营组织形式,旨在发挥其网络外部性优势,高效链接双边或多边市场,促进供需匹配、打通上下游,形成规模经济。
与“新型实体企业”往往兼具四重属性相比,产业数字化领域的转型升级企业主要体现“实体性”和“科技性”;互联网平台经济主要体现“科技性”和“网络性”;传统公共事业如水、 电、煤、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企业主要体现“实体性” 和“开放性”;新型基础设施如 IDC、大数据交易所等主要体现“网络性”和“开放性”。
“新型实体企业”的功能价值
“新型实体企业”的内涵本质决定了其将承担更多经济功能和社会责任。
(一)“新型实体企业”代表实体经济先进生产力,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新型实体企业”前身多为传统零售流通、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实体企业,其后依托强大的网络、技术和数据赋能,经历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线下线上融合等过程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商业模式上,“新型实体企业”普遍坚守“兴办实业”初心,延续了传统实体企业重实业资本、重固定资产、重人力资源的经营发展模式,大量沉淀了社会化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雇佣了大量劳动力,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我国经济稳增长和防风险提供了坚实的实体产业支撑。
(二)“新型实体企业”坚持“技术至上”、强调技术赋能,是加快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新型实体企业”将科技创新应用视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积极响应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国家重大战略,持续加大投入。
在工业制造领域,基于数字科技、关键设备、基础材料创新,精准捕捉痛点、推进工业“强链补链”,精准数据诊断、推进节能降耗,推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升级,使传统制造业从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单一产品型向质量效益型、绿色集约型、综合服务型转变。
在零售流通领域,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供求响应方式,赋能全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助力现代流通体系,打造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精准匹配供需的反向定制(C2M)模式。
(三)“新型实体企业”遵循社会福利最大化,是扶持中小企业、全面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新型实体企业”信守正道商业价值观,将规模扩张、收入增长、利润目标与更高格局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相结合,坚持对社会、对环境、对用户、对伙伴、对员工肩负责任和创造价值,积极响应扶持中小企业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战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坚持“以实促实”。立足实体定位,以技术能力带动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供需精准适配。
二是坚持“开放生态”。积极开放自身基础设施、技术优势、服务能力,链接、赋能、优化上下游合作伙伴,全面激活中小企业,拒绝暴利、共享经营成果,打开产业链增长新空间。
三是坚持“公平竞争”。拒绝高额补贴、价格歧视、“二选一”等以垄断为目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技术中性”导向、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阳光透明的良性市场环境。
四是坚持“依法经营”。拒绝一切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好“数据保护”“数据跨境”工作,维护国家安全。
五是坚持“普惠共享”。搭建精准连通城乡的流通基础设施,助力“农产品(000061,股吧)进城”;坚持直接创造和吸纳就业,保障员工生存环境和劳动权益。
科学区分“新型实体企业”与“互联网平台”
一些“新型实体企业”在经营组织形式带有平台属性,但与单纯的“互联网平台”存在本质差异。
(一)“是否实体定位”的结论不同
客观上,我国平台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消费市场等方面长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始化身“金融资本”,经济活动更多带有“金融”“虚拟”“垄断”属性,呈现出“脱实向虚”“资本无序扩张”之势。实际上,这些充当第三方中介、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互联网平台”,几乎不直接参与实业生产,较少沉淀物理基础设施和提供劳动工具,对就业也多为间接贡献,在基因特征上并不“实”,很难定义为“实体企业”。
(二)商业模式和价值取向不同
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以供需交易撮合为核心,而新型实体企业则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本身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盈利模式上,平台企业是低投入、追求快收益和高垄断利润(“自己好才是真的好”),主要依靠赚取巨额佣金,数据显示部分平台企业的净利润率水平已接近 30%,而中小商家却迫于生存压力长期偷税漏税、售卖假货;新型实体企业则是重投入,利润来自于整条供应链的降本增效和长远价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三)市场竞争策略不同
在竞争策略上,一些头部互联网平台企业长期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二选一”、高额补贴等非市场竞争手段建立自身行业垄断地位,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强烈反应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型实体企业”则是通过开放赋能,建立行业利益共同体。
(四)社会和经济功能不同
单纯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即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属性,也难以如“新型实体企业”一样,兼具“实体企业”“基础设施运营商”“数字科技服务商”三重角色,往往仅部分具备后两者的功能,难以承担更多社会和经济责任。
全面发挥“新型实体企业”作用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以实促实”。要充分发挥“新型实体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支撑科技创新、激活中小企业、畅通现代流通体系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全面乡村振兴和全社会共同富裕,需要积极优化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支持“新型实体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支持“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的成败,是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应在科学界定“新型实体企业”内涵的基础上,区分“传统实体企业”“新型实体企业”“平台企业”等不同企业类型,精准分类施策,明确支持“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避免与平台企业混同监管。
(二)健全支持“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框架
“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明确“新型实体企业”判定标准,在“三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统计监测的基础上,推出“新型实体企业”统计监测体系;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企业用工和社保制度,保障劳动者基本合法权益;强化监管执法,打击线上偷税漏税、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强化反垄断执法,打击“二选一”“掠夺性定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加大支持“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
“新型实体企业”是落实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畅通双循环、全面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建议严格筛选、框定名单,树立一批“新型实体企业”的良好典型,并在财税、金融、科技、产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好“新型实体企业”的联动辐射作用,带动全链条、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注:
“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新产业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一是新技术应用产业化直接催生的新产业;二是传统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新产业;三是由于科技成果、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产业的分化、升级、融合而衍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的经营活动;二是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的创新;三是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新商业模式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运行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是将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二是把硬件融入服务;三是提供消费、娱乐、休闲、服务的一站式服务。
当前,“三新”经济增加值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关于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制定。“三新”经济第一产业是指具有“三新”经济特征的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具有“三新”经济特征的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具有“三新”经济特征的、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不含国际组织)。
根据统计,2020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9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5%,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1.5个百分点;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0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本文仅代表作者研究观点,不代表中国财富管理50人意见。责任编辑:王蕾)
一场关于资本市场如何改革的巅峰对话!(精彩实录)
肖钢对话吴晓求:碳中和、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监管将如何影响金融业
王忠民:让资金投到有效的时代主题中,我们需要这么做
中投公司原总经理李克平:市场怕涨怕跌心理交织,要在结构性问题中寻找“镇定剂”
【热点关注】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谈近期货币政策取向与如何发展碳金融市场
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赵陵:市场利率上升,如何寻找攻守兼备的投资品种?
两会 | 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定了!专家们这么说
黄益平:回归“常态经济增长”——2021年的政策目标与选择
肖钢:市场由通缩预期转向通胀预期,如何应对?
聂庆平: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渣打银行丁爽:将购买国债作为央行扩表的一项政策工具
广发证券沈明高:警惕我国经济复苏中的三个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重磅出炉,CWM50专家曾预判这几点值得重视
摩根士丹利邢自强:预防美国高压经济学的溢出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关注资本市场快速机构化现象
白重恩教授受邀担任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长按图片关注CWM50公众号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 2012 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www.cwm50.cn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