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上市公司巡礼之科德数控:最纯正的工业母机概念股,4天暴涨40%,死磕高端数控机床,死磕欧美日

中国未来要成为制造强国,就必需在一些重要行业取得突破。

风云君这段时间会做一系列工业母机(数控机床)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分析,今天是第一篇。

一、高层会议现释放重要信号,工业母机概念股迎来涨停潮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肩负起产业链“链主”责任。

这里不管是巧合,还是有意,工业母机在文稿中的位置竟然是第一位,甚至排在高端芯片和新能源汽车的前面。

有了高层的政策,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迅速出现“工业母机”概念板块,相关股票持续活跃,接连掀起多个涨停潮。(注:下图截选自2021年8月24日东方财富Choice的工业母机板块。)

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的$科德数控(688305.SH)$,在8月19日-8月24日收盘期间,累计涨幅达到40%。

二、老子打的就是精锐:死磕高端,死磕欧美日

科德数控是正宗的工业母机概念股。

在分析科德数控之前,风云君先简单介绍一下工业母机。

工业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生产设备的设备。

说白了,工业母机就是一种工具机,如果你想制造更高精度的仪器设备,迈向高端制造业,工业母机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高端设备,必须要用高端的工业母机来生产和加工。

在所有工业母机中,机床是一个重要的大类,传统的机床,以非自动方式加工,比如传统车床、磨床、铣床等。

传统的机床用来生产普通的产品,是OK的,但是用来加工高端产品,就不行了。

于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数控机床开始出现。

数控机床,是一种搭载了数字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可以简单理解为“传统机床+工业软件”,这种机床是按照软件程序进行自动加工,无需人的干预,精度由软件自动校准并补偿。

1952年,应美国军方要求,美国Parsons公司联合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

如今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欧美和日本品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全球高端数控机床龙头,几乎全集中在美国、德国和日本。

诚如科德数控所言,国内高端数控机床基本被大型外资企业占据,公司的下游客户在可以自由进口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国外的先进产品。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低端和中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分别达到了82%和65%,而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只有6%。

也就是说,中低端数控机床,中国已经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了,唯一没有自主可控的就是高端数控机床。

高端数控机床,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

按照科德数控的说法,机床的联动轴数量是衡量数控机床先进程度的标准,五轴及以上的联动数控机床,肯定算是高端数控机床了。

五轴联动是指基本的直线轴三轴 X 、 Y 、 Z 及附加的旋转轴 A 、 B 、 C 中的两轴,五个轴同时运动。由于联动的轴数增加了,配套的软件系统和核心算法,也需要升级和更新。

五轴联动由于拥有5个自由度,所以,可以直接加工出非常复杂的零部件。应用的领域是一般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精密仪器等,这些领域已经不属于大众消费领域了。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加工航空发动机叶轮、船用螺旋桨等关键部件的唯一手段。

注意,是唯一手段,也就是说,没有这玩意儿,你根本造不出航空发动机。

科德数控正好是做高端数控机床的,而且产品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为主。

自2008年成立以来,公司自始自始终就定位于高端市场,战略目标专一且明确: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

不管是数控机床的整机设备,还是单纯的数控系统,科德数控都是直接对标美、德、日那些行业巨头,与后者是非常直接的竞争关系。

在介绍产品性能的时候,科德数控时不时会与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等巨头旗下的同类产品进行对比。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公司就是这么死磕。

具体而言,科德数控销售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加工中心,也就是将数控机床的整机设备,即硬件部分,还有数控系统,即软件部分,一起打包出售给客户。

目前,公司销售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有6大系列加工中心,包括五轴立式、五轴卧式、五轴龙门等。

之所以会有立式、卧式之类的区分,主要原因是机床作业方式的不同。

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一直都是公司销售的主力产品。2018-2020年,数控机床的销售收入中,超过60%都是来自五轴立式加工中心。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三、好家伙,一台机床直接卖到100万以上

关于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的销售细节,有一些数据特别值得思考。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8年全国销售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只有501台,其中,科德数控销售了43台。(注:这里的行业数据只包括国内企业,不含外资企业。)

而2018年,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的总销售额只有3.5亿元,科德数控的销售额只有0.6亿元,也就是说,一台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的行业平均价格约为70万元,而科德数控销售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其单价为140万元,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我们再看进口情况,2018年,中国进口的数控机床为1.44万台,其中大部分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平均进口单价为23.47万美元,以2018年汇率计算,差不多是150万元。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门槛非常高,单价也高,一台设备可以卖到百万元人民币以上。

第二,国内的高端数控机床,大部分还是靠进口。

第三,科德数控是目前少有的,能够在高端领域与外资巨头进行抗衡的中国企业。科德数控的产品售价,远远超过其他国产品牌,与同类型的国外品牌反而比较接近。

产销方面,公司数控机床的总销量从2018年的78台增加至2020年的95台。

纵向看,科德数控生产的全部数控机床,其平均单价从2018年的121.39万元一路上涨至2020年的180.79万元。

总体看,科德数控的产品售价和产品销量,都在增长,基本符合“量价齐升”的走势。

数控机床的产能利用率则从2018年的71%提升至2020年的87.83%。

2018-2020年期间,公司数控机床的产销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也就是销量总是大于产量。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公司所说的销量不仅包括了实际对外销售的机床数量,还包括公司自用和用来搞研发的机床数量。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研发,是指公司专门为了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发项目而生产的机床。至于为什么每年公司会生产一些机床留给自己,风云君能想到的原因如下。

前文说过,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公司自用,意思就是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进一步拿来生产公司的产品,高端数控机床本身也属于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因此,用机床来加工机床,是很正常的。

如果是用同类型的外国产品,价格太贵,不划算,其他国产品牌,性能又达不到公司要求,所以,公司只能自产自用了。

除开自用和研发的,公司数控机床真实的产销率其实是在下滑的,从2018年的109.9%下降至2020年的94.1%,

在公司存货里,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不多,最多的是原材料和在产品。2018-2020年,公司存货从1.5亿元上涨至1.84亿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比例接近40%,一直属于流动资产里占比较大的资产。

虽然存货规模不断增加,但是公司同时也加强了对存货的管理,存货周转率从2018年的0.43增加至2020年的0.62。

综合以上数据,风云君暂时还看不出产品的供需有啥大问题,公司整体的产销依旧维持在紧平衡的状态。

除了将数控系统搭配整机出售外,科德数控还对外单独销售数控系统以及一些关键功能部件,比如电机、电主轴、传感系统等。

2018-2020年,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说明“硬件+软件”的搭配销售,依然是公司主要的销售模式,独立对外销售的比例不高。

这里提一点,科德数控旗下所有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其数控系统全部是自制的,也就是自己生产,自己研发,并非外购。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高端数控机床,是现代工业的基石,而高端数控系统,堪称高端数控机床的大脑,是最具核心价值的部分,约占高端数控机床成本的20%-40%。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直把高端数控系统当成是战略资源,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出口管制,个别产品甚至被禁止对外销售或完全开放功能。即便你想出高价来买,别人也不会卖给你。

目前中国的高端数控系统,也是严重依赖进口,如果你拿不下高端数控系统,那自主可控基本就是一句空话。

四、涨价和涨价不是一回事,得看主动,还是被动

航空航天企业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客户类型。

按照终端客户所处行业划分,公司2020年的营业收入,有近一半是由航空航天企业贡献的。

2020年科德数控的前五大客户,几乎全是搞航空航天的,比如航发集团、航天科工,还有航天科技等等。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上游方面,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关联交易,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光洋科技,实际控制人是于德海、于本宏父子。

每年公司都会向大股东光洋科技采购一些东西,比如原材料和委托加工,2018-2020年,采购自光洋科技的金额占总采购金额的比例从27.4%一路下降至19.71%。

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性采购交易,其整体占比成下降趋势,后续可以继续跟踪这个指标。

公司毛利率在2018-2020年期间,一直在40%左右,几乎没怎么变化。

这就比较奇怪了,因为前文风云君提到,公司的数控机床是在不断涨价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毛利率理论上应该上升才对,怎么会保持不变呢?

答案就藏在原材料中。

公司营业成本里80%以上都是原材料,其中又以传动类(丝杠、导轨等)和结构件类(机床防护件、床体等)为主。

公司主要原材料的采购均价从2018年的12.96元,猛涨至21.93元。

你的产品是涨价了,但是原材料也在涨价,下游和上游一起涨,所以综合算下来,对公司的毛利率就没啥大的影响。

而且,风云君还可以进一步判断:公司产品价格的上涨,属于被动涨价。就是说,售价的提高,主要原因是上游涨价传导到下游的结果,并非产品本身走俏。

风云君的依据有二。

第一是市场地位和产品竞争力。

虽然科德数控的产品能够实现部分进口替代,但是在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方面,仍落后于国外先进产品,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也要弱于外资龙头。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为什么进口货的售价比科德数控的高,但是进口货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很高?

因为,价格从来只是产品竞争力的一个维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是最主要维度。

有些产品,价格是次要的,性能才是主要的,尤其是像数控机床这种高精度的仪器设备。

你花10万,买个便宜货,能用10年,但是精度不高,而且动不动就要维修,一月一小修,一年一大修;

现在,你花20万,买个高档货,精度足够,不仅可以用20年,而且20年期间无需维修,故障率极低,使用寿命也长。

简单算下经济账就知道,正常的买方,肯定会选择后者。

公司产品在性能上本来就不如进口货,市场份额也远远不如进口货,如果你主动涨价,那不是失去市场,自寻死路吗 ?

说不定客户,就是瞅着你便宜才买的呢?

就科德数控目前所开发的产品,主动涨价基本不可能。

第二是产能利用率。

主动涨价的前提条件是,产品紧俏,需求远远大于供应。

像茅台就是主动涨价的典型,其产能利用率长期高于100%,表明工厂处于高负荷运转,茅台酒处于极度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才是茅台主动涨价的底气。

反观科德数控,其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并不算特别高,说明公司因为产品热销而主动涨价的可能性非常低。

五、即使没有政府补助,公司也能自己造血

高端数控机床,技术门槛较高,需要企业坚持长期研发投入并且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

因此,风云君尤其关注科德数控的研发情况。

公司研发投入从2018年的0.3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7亿元,同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34.47%上涨至54.08%。

无论是研发投入的绝对规模,还是研发投入的占比,都是不断增加的。

不过,公司的研发投入,不全是费用化的。

2018-2020年,资本化研发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例从51.84%猛增至79.79%,说明这几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没怎么变,增加的研发支出,很多都资本化了。

随着资本化的研发支出的增加,公司的无形资产也从2018年的0.21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0.76亿元。

截至2020年年末,科德数控共有172项专利,其中,中国发明专利76项,国际发明专利6项,另外,公司还曾承担国家04专项课题中的29项,是04专项的重要参与企业之一。

这个04专项课题,是国家为了实现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突破,而专门实施的重大战略工程。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2018年,科德数控净亏损0.38亿元,主要原因是股权转让所产生的支付费用,这部分费用明显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另外,公司经常承担一些国家及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所以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是比较多的,而政府补助,也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在扣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科德数控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在2019年由负转正,达到0.1亿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0年的0.2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率也从2018年的-2.91%一路提升至10.61%。

即便没有政府补助,科德数控也能扭亏为盈。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ROE,也从2018年的-0.98%提升至2020年的3.87%。

公司的现金流也在好转,经营性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在2020年成功实现净流入。

2018和2019年的现金流是净流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业务规模增加,公司开始积极备货,增加了对原材料的采购量。

第二是公司的下游客户都是些大型的央企和国企,较慢的付款流程,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

客观地讲,科德数控的财务数据并没有很差。纵向看,公司收入和利润的规模在持续增加,盈利能力好转,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公司目前仍处于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都还比较小,产品在性能上一旦能够比肩同类型的进口货,国产替代的空间将是非常大的。

这就需要公司持之以恒地投入,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六、研发人员月薪仅为3000元,都是打工人,为何差别这么大?

科德数控自2008年成立,历时十余载,初心始终如一:就是要做高端制造,就是要死磕欧美日。

面对发达国家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封锁,明知道国产的不如进口的,公司依然坚持主攻这种费力不讨好的高端制造业,这是怎样的一种雄心和抱负啊。

公司肯定是要奔着赚大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怎么可能去搞数控机床这种高精尖的玩意。

但要说公司眼里只有利益考量,完全没有理想与情怀,风云君是绝对不信的。

科德数控的技术团队总负责人是陈虎博士,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行业的资深技术专家,中国数控总线联盟工作组组长。

陈虎博士手握发明专利34项,曾制定中国首个运动控制总线国家标准,还曾作为课题负责人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数控技术课题。

下图展示的是陈虎博士的重要科研成果,太多了,风云君就不一一列举了。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就是这么一位对共和国数控机床行业,对公司技术发展有着重大突出贡献的行业大咖。

你觉得他能拿多少薪酬 ?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陈虎博士2020年的年薪只有30万元人民币。

你没看错,就只有30万。

注意,科德数控可是民营企业,不是央企、国企,没有限制薪酬一说。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就陈虎博士这个薪酬水平,还是科德数控所有研发人员里面最高的,公司的8个核心技术人员,2020年年薪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只有20万,如果是普通的研发人员,只会比这个更低。

2020年,公司共有161名研发人员。

风云君估算了一下,所有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只有4.5万元,不考虑8个核心技术人员,普通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只有3.6万元,人均月薪仅为3000元。

有的打工人,20岁出头刚毕业,一进入互联网大厂,就能拿到3、40万的年薪,还要加上股票期权,如果加入的是要上市的独角兽,搞不好还能凭着股票期权,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

而有的打工人,手里只拿着几千元的薪水,十几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奋战在一线,从事着无论对公司,还是对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攻关工作。

我们看同样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中芯国际(688981.SH)$(00981.HK),其2020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达到36.2万元,陈虎博士的薪酬连中芯国际研发人员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中芯国际2020年年报)

中芯国际的核心技术人员共有5人,分别是赵海军、梁孟松、周梅生、张昕以及吴金刚(已离职)。2020年,这5个核心技术人员的年薪全都在200万元以上,梁孟松的薪酬更是逼近3000万元,这还不包括动辄上千万、上亿的股权激励。

老是有人抱怨说中芯国际的薪酬待遇太低了,比不上台积电,留不住人才,就无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看了科德数控的财报,风云君只想说:你是没见过更低的。

科德数控的研发人员,待遇如此之低,最根本原因还是公司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打不开市场,收入和利润上不去,自然就给不了技术人员很高的薪酬。

在风云君看来,同样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科德数控的处境要比中芯国际更为艰难。

中芯国际大部分的收入是来自成熟工艺,即代工生产比较低端的芯片,这些芯片主要应用在手机、家居、消费电子等大众消费品上。

中芯国际即便不搞先进制程,其实也能够存活下去,毕竟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用到高端芯片的,低端芯片一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0年,中芯国际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275亿元和43亿元。凭借这样的财力,中芯国际完全有能力,去招揽一些高端人才。

由于低端芯片的需求依然存在,中芯国际完全可以先做成熟工艺,积累利润,然后再逐步升级到先进工艺,这样就有了缓冲的余地。

具体详情,可以参考风云君的另一篇研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芯国际“沙场秋点兵” | 独立研报》。

相反,科德数控的产品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公司一上来就直接定位高端市场,正面硬刚外资巨头,其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出口管制,要比芯片严格得多。

芯片的用途比较多元,可以应用在民用消费品上,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用途就比较单一了,主要应用在军用工业品上,下游是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行业,这就涉及到很多敏感的国家机密,你就算想高价进口,国外企业也未必会卖给你。

最近这三年,科德数控才从亏损的泥沼中爬出,现金流也才刚刚开始净流入,公司压根就没有很多资金,现金流和净利润都只有几千万,连存活都成了问题,怎么可能还给技术人员提高待遇呢 ?

没有现金,科德数控只能用股权来对核心员工进行激励了。

2015和2018年,公司接连引入股东大连万众国强和大连亚首,这两家企业是专门用来激励陈虎博士的员工持股平台,此外,公司还针对部分核心员工设立了资管计划。

(科德数控招股说明书)

科德数控的市值约为120亿元,陈虎博士所持股份大约值5个亿,自2008年公司成立,陈虎博士就出任公司的总工程师,不仅是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也是公司的创始元老。

5个亿,算是对他这12年的工作成果的总的回报,而且恰好赶上了中国推出科创板的时机。囿于目前的发展处境,公司只是针对陈虎等少数几个研发人员实施了股权激励,覆盖面依然不够广。

好在,科德数控的财报已经证明,即便没有政府的扶持和补贴,公司自己也能造血。

有了可靠的盈利模式,公司将赚到的钱再投入到研发中,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突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就有了可能。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