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一定要有论文吗?
8月24日晚,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首次在西湖大学抖音号、B站等平台进行直播,在线收看观众突破100万人。他在直播中表示,国内越来越多高校博士生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那么,申请这样的大学是否要求发表论文?我的观点是,有论文甚至是第一作者的论文,是优势,但并不是唯一优势。他强调,你们做博士论文答辩那天,在你们致谢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喜极而泣、眼泪夺眶而出的感觉,博士论文就要打问号了。
应当说,施一公校长的观点,既新颖,又切合实际,是真正对科学高度负责的态度,也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更是提升学生学习境界的体现。因为,对多数学生来说,读博的目的就是拿一张可以找到更好工作、拿到更高报酬、具有更高地位的文凭,是为了能够“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努力,而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
正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把读博当作追求人生更高目标的阶梯,而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从而弱化了读博的价值,也降低了读博的标准,导致很多学生没有能够把读书的作用发挥出来,甚至出现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和取得更高的报酬,就认为自己很失败的心理,抱怨声越来越多,刻苦努力的精神则越来越淡,有的甚至产生厌世等方面的情绪。
也正因为如此,施一公校长从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目标追求去对读博进行诠释,毫无疑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确理解读博的意义,理解读博到底为了什么,理解应当确立怎样的读博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读博之路上,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为博士论文备感压力,有的可能会因为博士论文晚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毕业,有的则因为博士论文完成不了而无法毕业,甚至有的为了博士论文不惜采用抄袭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论文就成了大学生的一道枷锁,能够按时完成,就算成功。不能按时完成,就算失败。读硕士研究生如此,读博士研究生更是如此。要想获得博士后等,就更是高不可攀。
而在博士论文中,真正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论文,数量并不多、比例也不高。因为,学生们写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为了科学、为了贡献,而完全是为了拿到博士文凭,为了用博士文凭去争取一份更好的工作。对论文的追求目标降低了,对论文的质量标准也就降低了。尽管为了博士论文,也吃了很多苦、费了很多时、耗了很多力,包括参阅大量资料、为了避免抄袭伤透脑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论文,等等。但是,却很难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更没有学术上的突破和期待。博士文凭拿到手的那一刻,相当一部分博士生与硕士生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看的书多了不少,能够夸夸其谈的资本多了,真正的学术素质和理论修养并没有明显提升。
因此,施一公校长希望博士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能够有喜极而泣、眼泪夺眶而出的感觉,就说到了点子上、挖到了根子上。因为,如果有这样的感觉,就不只是代表自己已经完成了博士论文,而是完成了一项学术研究,拿出了一项学术成果,哪怕只是很小领域的,也比没有任何激动感和自豪感的论文要强得多。至少,说明自己在完成这篇博士论文时,不是为完成论文而完成任务,而是为研究学术而完成了一篇论文。更重要的,它给学生确立了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攀登、敢于创新的精神。即便论文的质量还无法达到导师的要求,也为他今后拿出令人惊喜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博士生们来说,毕业论文不一定都会是一项学术成果,但一定是自己心血的凝结,是思想的升华,是学习成果的展示。就像施一公校长所言,应当是知识准备、技能准备、思维准备,还有心理准备,简而言之就是坚强。有了一颗坚强的心,有了一种坚强的意志,有了一个坚强的目标,那么,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够拿出让自己激动不已、让外界兴奋不已的成果,实现自己读博的最高目标。或许,在报酬方面无法得到令外界羡慕的水平,但是,在精神方面,却能够让外界发自内心地赞叹。如果这样,一个人的人生也就算是辉煌了,也能够对得起学生时代付出的所有努力了。
读博,需要的不只是文凭、工作、报酬,还有知识、境界、目标,两者缺一不可。否则,读博真的很累,也真的很没有太大价值。在论文答辩时,也会泪流满面,但不是喜极而泣,而是苦极而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