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林业产业典型融资痛点:中信银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方案

原标题:直击林业产业典型融资痛点:中信银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方案

自中国向世界宣布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碳中和”成了各行各业的共同目标。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因此,如何高效支持绿色企业发展,开创绿色金融发展新局面,是整个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统一课题。

在这其中,围绕林业的金融支持显然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有数据测算,中国要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森林覆盖率需要超过26%,这意味着中国的森林一年生长量要达到10亿立方米,而森林生长量背后,意味着“碳中和”目标实现道路上,林业产业所需要的投资也会大大增加。

如此背景下,中信银行在为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西林业)所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案例,似乎可以带给行业更多启发。一方面,在服务广西林业的过程中,中信银行通过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等一系列融资“组合拳”,帮助企业用相对节约成本的方式解决了融资需求,同时,针对企业在使用贷款上遇到的一些复杂场景和难题,中信银行又连续创新了信贷管理方式,实现了对企业的精准支持,最终助力企业绿色环保业务实现了扩大再生产。

解决融资难:深入林业,破解林业产业典型融资痛点

作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广西是全国人工林种植面积最大、生产木材最多的省份之一,其木材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广西林业是当地最大的林业企业之一,旗下拥有众多子公司。

在2018年至2019年,广西林业新控股了两家制造业、涉农子公司。其中一家为木制家具生产企业(下称木家具企业),另一家为人造板生产企业(下称人造板企业),两家子公司原为民营企业,在广西林业集团控股后,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有建设生产线的融资需求。正是这两家子公司所需的融资服务,让我们看到了银行业服务林业产业、涉农企业的一个典型样板。

在服务伊始,中信银行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首先,两家子公司成立不满5年,均处于产能投入期,而且造林企业普遍存在当期现金流少、财务负担承重的问题,加上林业种植成熟期较长,林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回款周期长,对新项目建设的投资资金就更为紧张。

林企长期深耕育林,部分金融机构对广西林业行业、产业政策的不了解,不熟悉政府对林业的政策和支持方向,加深了部分金融机构对林企的“刻板印象”。尤其两家子公司都在启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在中信银行的信贷资金入场前,已经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9月开始建设生产线,建设工期长达2年,这导致授信时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相对较低。如果按照传统金融的评级方式来审视项目,授信难度较大。

但是两家公司在业务上均具有绿色、涉农等特征,相关项目的产品也具有低碳、环保、去污染等属性。为了助力绿色企业发展,让绿色金融真正发挥“加速器”的作用,中信银行抛开“刻板印象”从两家子公司的需求出发,站在整个林业产业视角,开始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工作。

中信银行发现,市场对于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需求增加,环保节耗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广泛,人造板生产企业一直致力于刨花板的生产技术研发,在2018年林业集团控股后,公司连续取得5项刨花板生产技术专利,市场前景良好,公司年产30万m^3可饰面定向刨花板/定向刨花板的项目纳入了当地自治区核心项目,而木家具企业的项目则引进了国内的领先自动化生产技术,运用了广西首条工业化4.0自动化生产线。

为了对企业发展潜力有更准确的预判,中信银行深入企业生产线,对生产规模数据、商品信息、下游客户、销售台账、合同订单进行整体拉通分析,在企业融资需求迫切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组织协调加速调研节奏,在保证信贷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最终基于项目属性、未来前景、技术类型,与绿色金融的契合度等因素实现了信贷投放,快速帮助两集撒子公司获得流动资金,助力其开始更高效的生产经营。

解决用信难:以票控贷,化解企业实际用款场景难题

针对上述两家子公司的典型需求,中信银行最终提供了包括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信用证等授信服务,并设计了包括交易银行在内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在“组合拳”融资模式下,为企业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

其中,针对属于中小企业的人造板企业,中信银行有效结合了广西当地的“桂惠贷”贴息产品的政策,使其节省了高达2个点的贷款利率。这笔贷款发放于疫情爆发之初企业最困难时期,2个点贷款利率优惠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但在融资完成后,企业用信阶段再次出现难题。其中的典型难题来自于人造板公司,取得授信后,企业最大的资金需求场景来自向当地农民支付采购木材款,但这一场景存在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达的痛点。原因在于,该企业位于当地一个林场内,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原材料在当地完成采购,交易模式也较为粗放,即现场选定木材,拿货后向农户支付款项。期间不涉及销售合同签署、企业直接将货款支付给农户个人账户。加上该类场景支付对象多、支付笔数多、支付金额小等特征,如采取流动资金贷款的自主支付,无法保证信贷资金的真正用途,而农民个人也无法接受银行承兑汇票和国内信用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信银行找到了既能解决客户需求、又能保证贷款合规性的方法,企业可以向农户个人开具发票,再通过中信银行对该发票的收集、检查和监控,以此实现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流向的有效监控。

该办法源于对国家发票管理政策有效利用。根据规定,在现行的农产品收购中,一般可由收购企业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再将发票联送给农产品生产出售方,同时支付购货款项。

这种“以票控贷”的模式,既实现了中信银行对信贷业务的合规、风控需求;又打开了木材涉农类采购贷款支持的供给限制,满足了客户现实且急迫的融资需求;同时也保证了该类贷款的真实流向是林场农户,真正践行了绿色金融的价值。

发展启示:围绕需求定制创新,实现产融深度结合

综合来看,无论是中信银行前期的深入调研,期间的综合服务,还是围绕痛点开展的产品及服务创新,都是基于广西林业两家子公司及其上下游的需求而定制,实现了产融在更长期维度上的合作与融合。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最大区别也在本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即在市场绿色投融资目前还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绿色金融可以在金融和实体的互动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从而减少绿色融资的成本、增加绿色资金的获得性。

站在当前的时点,“碳中和”目标达成的背后蕴含着的巨量资金需求,而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无疑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金融行业不应等待“碳中和”带来的绿色金融机会,而是要像中信银行一样,主动投入到绿色金融的大趋势中寻找痛点,解决绿色企业的发展需求,陪伴企业共同成长,进而“成就伙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