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点名算法推荐:“屏蔽信息”、“操纵榜单”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就《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注册账号、非法交易账号、操纵用户账号;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参与算法推荐服务安全评估和监督检查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杀熟、推荐屡禁不止,或许涉及隐私泄露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神速,各大公司纷纷上市,体量越做越大。

随着相关竞争逐渐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增加流量、维持客户留存与增长,开始使用大数据算法分析客户偏好,甚至逐步涉及到了用户隐私,更为严重的还与其他软件后台互通有无,营造虚假流量。

对于消费者来说,像“和朋友随口一说,第二天就有了相关推荐”“同一张机票,新老用户价格不一”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无论是在网上购物,还是住宿、旅游、购物等领域,经常有网友表示,自己又被大数据“割了韭菜”。

“大数据杀熟”本质就是通过数据算法筛选,对高频用户底线的试探。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市场上包括购物、视频、搜索引擎、外卖、娱乐、游戏等各大领域在内的热门应用,均频繁有消费者投诉称遭遇“算法杀熟”,而在其中,也有不少用户表示自己的账号曾出现过虚假点赞、转发等问题。

对于这类“算法杀熟”,消费者已经是深恶痛绝,甚至担心个人泄露已经被各大软件之间相互交换,但由于当前市场上主流应用占比过高,难以替代,又不得不继续使用。

国家持续发声,规范算法服务

对于大数据算法的监管,这已经不是国家第一次出手。

8月17日,为了制止和预防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数字经济规范持续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就起草了《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等。

启元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辛表示,“一旦利用算法精准推荐,以牺牲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为代价进行牟利,就会构成‘杀熟’的事实,这也正是个人信息保护法明令禁止的。”

从长远看,国家对于“大数据杀熟”“算法推荐”频频作出有针对性的规范,不仅能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与企业围绕“杀熟”进行博弈而造成双输,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与隐私的保护,进一步保障消费群体利益。

但是,对于大数据行业的规范,一定要警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出现,一些令人熟知的套路被禁止后,可能会出现其它的手段变种。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所说:“法律是对一个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一家公司要经营,守法、合规是基本准则,但如果只是单纯守法,那社会责任何在?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