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陷入经验主义,不痴迷于过去的逻辑,预见正发生的未来,投资未来,就能先做对,再做好。
时代变了,对手变了,一切都变了。
最近,互联网公司财报密集发布,京东、拼多多、快手轮番上场,数据喜忧参半。相比而言,阿里巴巴财报中,营收、月活跃用户数(MAU)、年度购买用户数、净利润等更符合市场预期,稳字当头。
的确,监管措施不断加码,所有平台都面临考验:它们巨大的体量下,对产业的影响,对国计民生的帮助,究竟是什么?借老话说,这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一切“预则立,不预则废”。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仪式结束后,张勇与一群老友见面,有人问:5年后第2次上市,有什么不同?
他回答:2014年上市时,阿里巴巴以电商为主,但现在,已经从一个电商公司转型成一个集商业、云计算、物流等为一体的基础设施,一个数字经济体,这也是经过我们深思熟虑的结果。
1年半后,2022财年一季度(2021年3月-6月)财报显示,阿里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了11.8亿,收入2057.4亿,同比增长34%,净利润434.41亿元,其中(证明经营效率)经营利润为308.47亿元。
同期,淘宝天猫MAU达9.39亿,年度活跃买家为8.28亿,另外,淘特年度买家超1.9亿,闲鱼MAU也超过了1亿。
阿里云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调整后EBITA利润扩大至3.4亿元;菜鸟网络收入实现50%的稳健增长,菜鸟裹裹订单量同比增长63%……
总体看,阿里核心电商稳固,成立12年的阿里云正成为新引擎,成立6年的菜鸟网络,也开始进入收获期。它们正按当年的“深思熟虑”开花结果。
换成张勇的话说:很多事情做对了,做出意义了,多年后回头来看,就成了历史的选择。
事实上,阿里与其他同行的核心区别是:它依托于正确的战略成长。“不是追赶上一个风口,而是创造下一个风口。”几周前,在致股东信中,张勇也强调阿里巴巴“坚持长期主义”,“为未来而投资”。
稍微了解阿里历史的人都明白,这不是说大话,当年阿里B2B是主营业务时,to C属性的淘宝就在湖畔花园的“小黑屋”设计、打磨、上线,而盒马也是基于行业的理解、数字化的积淀,超前设计的产物。
这被总结为“履带战略”——每一极轮动向前,电商之后,阿里云、菜鸟网络、新零售等接续发力,多个新引擎支撑起阿里的生态格局,保证“前者站住,后者站高”——长期看,永远不缺“第二增长曲线”。
当然,外界习惯了用最严苛的标准来审视阿里财报。
有人说“营收增速只保持在34%附近”,却看不见同行亚马逊的增速只有27%。
还有人说“月活跃用户(环比)才增长1400万”,却看不见全网用户一年才增加900多万,阿里营收ARPU(每个月活用户贡献营收)最近一直保持200元以上,远高于腾讯刚过100元的水平,阿里在9.39亿的高基数下,依然保证了用户运营的高效率。再参照微信和QQ的12亿多用户,阿里的用户依然有不错的增长空间。
更何况,财报之下,京东、拼多多也不乏这样的争议,动不动这“生”那“死”,春秋笔法,文字扎眼,典型的裁缝不带尺——存心不量(良),手握小锤,看谁都像钉子。
其实,抛开外部声音,企业到底能怎样,就像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的:不陷入经验主义,不痴迷于过去的逻辑,预见正发生的未来,投资未来,就能先做对,再做好。
识变、应变、改变
2010年BAT三巨头在“IT峰会”上探讨云计算,BT两家说“新瓶装旧酒,没新东西”,“现在太早,几百年一千年后,阿凡达时代才能实现”。只有阿里坚定相信云计算,还号称每年投10亿。
2012年左右,即便经历各种质疑、反对,团队同学转岗离职,阿里云还是完成了阿里所有系统的去IOE(IBM小型机、Oracle商业数据库和EMC集中式存储),打破IOE是所有大厂必备的“行业祖训”。
去IOE没翻车,还成就“飞天”云操作系统。它从小微企业上云开始,积攒人气、经验,迭代系统,然后赶上大公司认可云,基础设施上云,业务不断扩张。形成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的完整生态。
最终,催生了云计算的座右铭:代码成就万世基,积沙镇海,梦想永在凌云意,意气风发。
2014年,行业内玩家都醒过神,大喊要更坚定地布局to B云业务,那时,阿里云已经领跑了很久。
最近IDC数据显示,阿里云在公有云市场份额第一,规模远超腾讯云、华为云,还是全球前三的云服务商。同时它也是阿里第三大业务来源,营收增速为29%。
这恰好印证了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话:活在未来,再把缺失的做出来,定义未来,执掌未来。
2014年,阿里收购高德,45天后,高德开发出新版,压缩到几十兆大小,降低了产品崩溃率,提高了流畅度,之后又不断优化地图准确度,大大改善用户体验,成功拉动市场份额反弹。2016年,高德日活跃用户稳定,市场占有率第一。
2018年开始,高德做网约车的“淘宝”,接入滴滴、首汽、神州、曹操等网约车平台,解决打车难,等车久的难题。之后,它又依葫芦画瓢,聚合酒店、景点门票、加油、充电等场景,提供导流服务,成为国电、携程、飞猪的合作伙伴,商业化收入节节攀升。
进入阿里生态8年,高德日活跃用户已经稳定在1亿,正逐渐从导航工具发展为多功能生活服务平台。
有一说一,若没有阿里云、高德这样的存在,二级市场上,阿里只能像微软等老牌,“求利润吃老本”,失去科技创新基因。
用一句潮“梗”来说:大人们,时代变了!只有识变、应变、改变,不断为未来落子布局,才不会被时代的后浪拍倒在沙滩上。
未来的未来
1997年,亚马逊刚上市,贝索斯在股东信中就明确:“公司对项目投资的决策,考虑的是长期的市场地位,而非短期盈利或华尔街的反应。”10多年后,AWS等业务做大做强,亚马逊才有了稳定的净利润。
对于阿里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如今,阿里7月的股东信中,又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提法:“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公司。”
按照过去的路数,这是阿里未来5年左右的战略定调,如果阿里云、菜鸟等是未来,那么淘特(淘宝特价版)、犀牛智造甚至其他未知的新业务,就该是“履带”轮动下,未来的未来。
2020年3月淘特上线,成为阿里争夺下沉市场的利器。2021年3月,年度活跃买家超过1.5亿,一个季度增长5000万,5月,它便从淘宝“断奶”,升级为独立品牌。
淘特快速崛起,是因为厂货直销。毕竟过去20年,阿里1688做B2B的生意,与大量工厂合作,甚至包括很多大品牌代工的高端工厂,它们有能力代表中国制造,并且出厂价非常便宜。而这巨大的价差,剔除中间环节后,可以给消费者非常惊喜的售价。
比如,广州三俊就是一家为大品牌代工的1688工厂,加入淘特后,去除原来的库存、物流、总销、分销等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产品等屡出爆款,成为了日销70万单的直营工厂。
而淘特为这些高能厂匹配消费者,帮助他们完成供给侧改造,也帮淘系补位,触及下沉用户群体(四五六线地区用户),最近一季度还给阿里带了1000万新增用户。
而去年,低调运行3年的“犀牛智造”正式出道。小郝子去参观了这个新制造的一号工程。
它让服装制造高度智能化,把成千上万件才能生产的基准,降到100件起订,服装的袖、领、前身、后身等被分化成标准化的部分,由程序确定组合、缝纫流程,一条生产线同时做多款衣服,人工少,差错少,生产效能提高N倍。
比如,网红店“烈儿宝贝”,根据直播预售定款,预售周期缩短60%,7天后就能让消费者穿衣上身,避免行业平均20-30%的库存浪费。品质交期稳定,退货退款率双降,用户心智、销量双赢。
总体算下来,“犀牛智造”厂的运转效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倍。由此,提升制造的效率和质量,使其在产业分工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这是用数(据)智(能)化服务实体的有益探索。
现在看,阿里这样持续地输出商业和技术能力,注定少不了长期的大投入,但罗马真不是一天建成的,苹果、亚马逊、谷歌哪个不是历尽千帆才拨云见日?
如果只看一两个季度的财报数据,就断言什么“战果失色”,未免短视。
与此相对,芒格旗下Daily Journal最近提交的文件显示,二季度维持对阿里巴巴的既有持仓。(对其他四只维持既有持仓的个股,芒果持股周期已经几年未变,长达31个季度。)秉持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者,正在给出自己的判断。
如今,互联网巨变,新时代已在喧嚣中来临,旧时代的色彩却未消褪,“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的宗旨下,谁会伤筋动骨,谁能脱胎换骨,2年时间,就能验证。
10年前,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曾意味深长地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只是,互联网巨头都能明白其中真谛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郝闻郝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