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节目中展现的美食也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在网络上更是收获了很高的关注度。随后,《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延续了“舌尖1”的高人气,又一次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舌尖”系列纪录片获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分析可以发现,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本人在这篇文章中针对人文精神和纪录片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 纪录片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
纪录片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可以这么说,通过纪实审美客观地反映事物情况的影响和资料我们都可以叫它纪录片。纪录片虽然形式多样,但是它的主旨是一样的,纪录片的镜头中反映的永远是真实客观的事物。国内外对于纪录片有着不同的定义,《朗文英语词典》中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纪录片是通过艺术提供事实。《电影术语汇编》中对纪录片是这样解释的: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荷兰伊文思认为:“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我国的钟大年教授在《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我的关怀,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其关注的重点是人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还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追求。不论何种艺术形式,只要它是以“人”为价值核心,是对人类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探索,那么它就和人文精神有关系。
电视在群众中的普及使得电视文化成为我国最大众化的文化,同时,人们对于人性和社会存在认知有着迫切的需求。而纪录片作为以纪实为主体的电视形式,从某种方面来说是“社会良心”的载体,应该将承载社会道义和肩负历史重担作为使命。所以电视纪录片应该是宣传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人文精神应该是电视纪录片的核心。
二、中国纪录片中全面渗透人文精神
1、鲜明的当代中国印记
目前我国的文化背景、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等都决定了我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以及新儒家的“人文精神”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中国纪录片中表现的“人文精神”更具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国印记。
通过大量的纪录片,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文化、我们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加吸引外来的目光。在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上荣获电影类作品最高奖——银屏奖的中国纪录片《祖屋》,记录的是坐落在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的宏琳厝。通过对居住在这里的黄姓家族的生活的记录,表现了这个大家族在“勤俭崇文”的祖训下过着的农耕课读生活。《祖屋》中展现的宏琳厝整体、局部画面,族人农耕课读的情景,中秋节“四房”参与的祭祖活动,快乐且热心公益的黄道铿老汉,收留金妹十几年仍和睦相处的道木、道奎兄弟,还有衣着整洁、带有书卷气的疯子等等,一点一点慢慢撩开笼罩在祖屋家族生活之上的神秘面纱。这部纪录片中深刻表现了百姓生活习俗的独特景观,表现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同时具有丰厚深刻的人文内涵。
纪录片 《最后的皮影》讲述的是生活在我国的陕北地区有百年历史的皮影戏班的故事。三十二岁的贺九彦和他的爷爷贺长山、父亲贺文强、二叔贺云、表哥贺九彪、表弟张继存,这五个人是皮影班子的全部成员。贺家的皮影戏班从春节开始便在家里认真排戏练戏,在自己村子里给村民演出的时候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怀着希望,半年以后贺家皮影戏班去城里演出,出乎意料的是皮影在城里并没有受到人们欢迎,贺家戏班遭受冷落。随后,贺九彦二叔的徒弟跟随村里的年轻人到城里打工,二叔没能收他做徒弟。后来,请贺家皮影戏班去演出的人越来越少,即便有约戏的也会压低价格,皮影戏越来越难唱了。通过对真实生活片段的描述,让人们对皮影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没落产生感慨。
通过观察目前我国的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纪录片中的“人文精神”要想引起观众的注意,让观众对看到的事物产生共鸣,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思考,必须打上鲜明的当代中国印记。
2、从平民视角看世界
从平民的视角看,世界包括两个方面:态度和内容。态度上平民化是指要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普通群众,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普通群众的生活。这就要求纪录片抱着平等的思想、真诚的胸襟去表达对它所拍摄的主体的尊重。内容上平民化是指纪录片的视角尽量在关注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上,能够反映群众生活中的点滴,从平凡的事情和日常琐碎的事情中挖掘那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平民化的视角是通过内在理念所外化出来的创作视角。这种创作视角改变了创作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主客关系转变为客主关系或者主主关系。创作者和被拍摄者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使拍摄者摆脱主题先行这个误区。主题先行,是说创作者把确定的主题作为拍摄中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主题先行往往会造成拍摄者在纪录过程中为了主题的完整而刻意改变被拍摄主体的生活,也就是会造成摆拍现象。摆拍这种刻意为之的行为通常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平民视角通过改变创作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满足了纪录片自然拍摄的主旨。
其次,放弃高高在上的说教。放弃说教并不是说放弃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作用。实现教化的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但是说教往往适得其反。纪录片的目的在于引发观众的思考,让观众产生共鸣,应该留给观众回味的空间和余地。以平民的视角拍摄纪录片的主张是只记录不评价,纪录者要做的只是如实反映记录的事物,并不需要对所拍摄的事物做出评价。把评价留给观众,这种方式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总之,以平民的视角作为创作角度,不仅可以吸引观众,而且还能更好地完成纪录片的责任。它表现的真实和质朴以及对观众的尊重,足以引发观众的思索和共鸣。
3、当今中国电视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新发展
《舌尖上的中国2》里 《家常》一集中,影片开始说到“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然后描述吴童这个徒步俱乐部领队的生活,让人们对吴童姑妈做的家常菜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沈子钰的母亲为沈子钰所做的红烧肉,通过沈子钰异地求学这个背景,使红烧肉这个食材更深刻地走入观众内心。
这两集纪录片中描述的食材之所以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其充分发挥了人文精神来拍摄纪录片,关注食材背后的人的故事、人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记录了家常食物,蕴含了家的理念,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中国的纪录片在经历了过度的娱乐化后,再一次转向了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为重点,以关注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为己任。这也是“舌尖”系列纪录片能获得观众极大关注和好评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21世纪,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关注人文精神,也有更多的制作人开始从人的角度出发去关心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人文精神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意义。(资阳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