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范式冲刺IPO:获五大行投资三年半仍亏30亿元,决策类AI能否跨过“死亡之谷”

近日,第四范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自成立以来,第四范式可以说一直受到资本的青睐,获得红杉中国、创新工场以及国内五大银行投资,仅今年1月份宣布的D轮融资金额就高达7亿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四范式并没有跳出AI企业亏损的怪圈,2018年以来已连续亏损累计超过30亿元。与此同时,其布局的决策类人工智能赛道还要直面BAT的竞争。

目前,整个行业深陷“上市难”的节点,谁先得到了AI核心技术,实现了盈利,谁便跳出了“死亡之谷”,第四范式会成为第一家破圈的企业吗?

布局决策类人工智能,或直面BAT竞争

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其高管团队大部分是百度出身。

天眼查信息显示,第四范式创始人兼CEO戴文渊曾是百度凤巢系统的负责人;执行董事兼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曾在百度凤巢主持架构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深度学习系统;首席架构师胡时伟在百度任职期间作为系统架构负责人,主持了百度商业客户运营、凤巢新兴变现、“商业知心”搜索、阿拉丁生态等多个核心系统的架构设计工作。

而近年来,第四范式受到一级市场一众投资者的青睐,先后完成了1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创新工场等知名投资机构。今年1月,第四范式宣布完成D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7亿美元。

同时,第四范式还是第一家获得了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交通银行(601328,股吧)五大行共同投资的AI企业。

其招股书将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划分为四大类,包括:决策类人工智能、视觉人工智能、语音及语义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第四范式所布局的赛道为决策类人工智能,即识别数据中的隐藏规律,指导基于数据洞察的决策过程,并解决与核心业务运营密切相关的问题。

招股书显示,目前第四范式的解决方案已为众多行业的企业创造价值,包括但不限于金融、零售、制造、能源与电力、电信运营商及医疗保健。

这一赛道恰恰躲避开了“CV四小龙”开始所布局的视觉人工智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躲开了明星AI公司的竞争,但直面第四范式的竞争对手或许是更加强大的综合型互联网公司。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0年相关收入计,在以平台为中心的AI决策市场上,前五大参与者合计占约50.3%的市场份额,第四范式为首,市场份额为18.1%。多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与其形成竞对关系的A、B、C、D四家公司大概率是百度、阿里、华为与腾讯。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称,从决策类人工智能来看,第四范式的立足点在于金融领域,经过多年耕耘,其已经有了一定的行业积累,这一点是巨头无法快速超越的。但如果与巨头全面竞争,那么第四范式没有任何优势。

第四范式在招股书中坦言,竞争加剧或会使销售额下降、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及市场份额流失。此外,其可能需要在研发、推广及销售方面进行大量额外投资以应对此等竞争威胁,而其无法保证该等措施将行之有效。

三年半亏30亿,研发投入占7成以上

前期研发费用等的高额投入使得AI公司普遍陷入亏损怪圈,目前,这一局面也是AI公司广受大众诟病的核心痛点,谁能快速拥有商业变现能力进而实现盈利,成了业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第四范式也不例外,其于往绩记录期曾产生亏损净额及经营现金流出,而其表示可能无法实现或随后维持盈利。

自招股书所显示的报告期2018年开始第四范式便处于亏损状态。于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分别产生亏损净额3.72亿元、7.18亿元、7.5亿元及11.87亿元,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同期,第四范式分别录得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2.55亿元、3.95亿元、4.53亿元、3.98亿元。

亏损的原因与其对研发的高投入脱不开干系,2018年、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第四范式研发开支分别为1.93亿元、4.16亿元、5.66亿元、5.78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51.2%、90.6%、60%及73.4%。

第四范式在招股书中坦承,其需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包括财务资源)以引领技术进步,从而使解决方案保持市场创新力及竞争力。因此,预计研发费用将持续增加(以绝对金额计)。“我们过去曾产生亏损,且可能无法实现或随后维持盈利。”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分析称,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并不等同于核心技术的积累。“即便持续砸钱,也不代表核心技术能够拥有很好的表现。”

研发活动本身确实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第四范式称,研发成果商业化时可能会面临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在研发方面投入的大量开支未必会产生相应效益。鉴于技术已经并将持续快速发展,可能无法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及时更新技术,或者根本不能更新技术。

张孝荣认为,AI企业的亏损可能是长期的,三五年内难以解决盈利问题。“主要原因是行业还在早期阶段,算法、算力和数据等各种核心因素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当某种因素出现了突变型进步后,行业才有可能向前进步,在此之前都是探索,亏损也必然持续。这种情形类似2000年前互联网发展初期的亏损。”

多家AI企业面临上市待定考验,第四范式能否破圈?

根据灼识谘询报告,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支出达到1092亿美元,相较2016年的28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并预计于2025年提升至325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4%。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在放缓,但整个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在融资方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相较之前冷静不少,融资事件有所下降但是融资规模有所上升。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事件发生723起,总金额达1468.37亿元。2021年1-7月,共有融资事件506起,融资金额达到1839.92亿元,融资金额已经超过2020年总金额。

对此,沈萌表示,“在私募阶段,整体上来讲AI公司很受投资者的欢迎,但实际上,在上市这个环节,二级市场还是不太认同这些企业的估值。”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包括商汤、旷视、云从等在内的AI企业全部进入了上市待定席,而云知声、依图等多家AI公司则选择了终止IPO申请。

沈萌表示,目前来看,这些企业没有足以能支撑起其高估值的技术基础,没有太多AI方面的核心技术,更多地是采用常见的AI技术来做项目,比如人脸识别的安全系统等,总体上来讲这类公司属于以AI技术为基础的系统集成商。

而就已经上市的AI企业而言,股价也不尽如人意,遥想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上市首日开盘涨近290%,市值一度超千亿元,一时间风头无两。但一年之后的今天,寒武纪依旧难止亏,市值已蒸发600余亿元。

2020年7月,旷视科技CEO印奇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AI经过2016~2017年的快速爆发,已经进入产业的“深水区”,步入“死亡之谷”,“当前是各界对AI的高预期向下回落的阶段,哪个AI企业能穿越这个死亡之谷很难预测。”

彼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正处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不带来真实核心价值的AI将被淘汰出局。

那么,布局决策类AI的第四范式能否破圈呢?张孝荣称,“其它做视觉的几家公司IPO之路都不大顺利,做决策的公司也会面临共同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