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专访|政策红利出现,云洋物联立志成为「三农新基建」领先服务商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的到来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新的这一笔融资,云洋物联将用于人才建设、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上。经过公司此前近10年的积累,它已经完成了一整套数字农业物联网智能设备的研发,并实现了量产,还在利用区块链、大数据和边缘计算技术构建三农智能化平台上不断升级。接下来这家公司希望趁着政策的东风,快速成长。

作者 | 朱若淼

数字农业科技企业云洋物联日前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千万级别,投资方包括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甲子启航等。

云洋物联是一家主要为农业生产、种植、销售和监管等领域提供数字化服务的企业,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设施农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数字化种植、管理服务方案;其二是与各地地方政府合作,为当地搭建“数字三农智能化平台”。

此次公布的融资已经是云洋物联近两年内拿到的第三笔融资。创始人赵洪啟告诉《新商业情报NBT》,这笔钱将主要投入在人才队伍建设、产品打磨及技术研发上。

“现在市场各方都来了,我需要把业内优秀的人才都吸引过来,不然就会让公司的业务显得很被动。”进入2021年,赵洪啟觉得公司的机会来了。

这个机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来自于国家持续向三农领域倾斜的政策资源,“今年政策比去年更好了,现在每个县都要做数字乡村。”

2020年开始,国内多省已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117个县(市、区)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今年上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进一步明确了数字乡村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

基于农业生产、流通等各环节信息所搭建起来的三农智能化平台,是数字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也是各市级、县级地方政府现阶段迫切需要优先建设的平台。

这正是云洋物联能够提供的服务。赵洪啟认为,目前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层面,他们都已经储备了相关技术能力和成熟的解决方案。

这也构成云洋物联抓住政策红利的内部要素。在硬件方面,经过多年的打磨,云洋物联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农业物联网智能设备产品矩阵,其中包括用于监测种植环境的一系列传感器设备,和用于帮助农民或农业企业实现高效、远程管理的物联网控制智能设备,例如智能雾化水肥一体机、智能卷帘机、智能放风机等。

这些硬件设备在今年已经成功实现了规模化量产,“今年我们终于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模阶段”,这使得云洋物联的硬件出货量在今年实现了10倍以上的增长。

在软件方面,云洋物联基于硬件设备采集回来的数据,已经训练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分析算法。这些算法能实时向农户反馈作物的生长情况,并给出种植管理的建议,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更高效地做出田间管理决策。

正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的云洋物联进入发展快车道。“我预估今年下半年会是公司发展进入加速期的一个极佳时机,因为我们的设备现在基本上是一周能卖上千套。”此前几年没有实现的盈利问题,如今已有效改观,年底会实现基本盈利。

赵洪啟总结,目前购买云洋物联解决方案的客户主要包括四类——个体种植户、农服企业及规模化种植基地、流通环节的商超和批发市场,以及政府。

随着客户规模快速扩大,云洋物联还进一步升级了其基于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核心数据运算方面的能力,并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到了三农数据的溯源、监管和治理环节。今年,赵洪啟将其服务农业的数据能力做了进一步总结提炼——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

目前,国内的农业大数据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个行业的数据基础仍相对薄弱。特别是农业农村的数据比较分散,无法形成有效整合。对此行业亟需一个大数据平台来整合,以便逐步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据的在线化和数字化,进而形成有价值的农业大数据,并应用到农业的产业场景中。

这个平台既要求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溯源性和不可篡改性,同时,随着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它也对云端、边缘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块链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技术之一,它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能够建立信任,对于提高数据传输存储安全和促进信息有效传播也具有深远影响。在农业农村领域,区块链主要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和农业供应链监管等方面。目前云洋物联也在这方面的业务和解决方案也有了进展,例如,它与中国电信合作在山东潍坊开展了“区块链+韭菜溯源”试点工作。

事实上,区块链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此。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每个地区的农企、合作社甚至每个农户都可以成为区块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并获得一份完整的数据账本。

在此基础上,数据平台就可以通过共识机制维护整个区块链上农业账户的数据记录与存储过程。这些得以长期储存下来的农业真实数据及信息,将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并帮助主管部门提高对三农的管理效率。

在赵洪啟看来,区块链技术非常适合应用到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上。“过去所有农业相关的数据都是离散的。”每个环节都包括了大量的不同类型与跨域的数据。以种植环节的数字化为例,当作物进入幼苗期后,需要记录的数据不只是这个节点的作物情况,它还包括这个阶段都有哪些人或组织参与了、投入品有哪些等。

云洋物联正是通过各类产品与服务逐步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各环节与各类场景的数字化,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农业大数据。区块链在此扮演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标准化农业产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形成的数据,包括订单、仓单和运单等,这些数据有助于平台进一步衍生出金融、期货和保险等服务,并能够形成数字信用和绿色数字资产。

在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层面,目前云洋物联通过与区块链技术公司数秦科技合作来实现。在赵洪啟看来,双方的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为数秦提供的是数据和应用场景。因为区块链最底层的基础仍然是物联网等数据采集“工具”。只有通过硬件设备采集回了数据,区块链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用。而数秦为云洋提供的则是成熟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和运算能力。

赵洪啟介绍,两个公司在设施农业及大农业赛道互相赋能,将“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的农业场景应用及解决方案做深做透,更好的服务需求者。他还透露,未来两家公司将会考虑更深度的融合。

如今在有了成熟的业务模式,更优化的技术能力之后,赵洪啟对于云洋物联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定义——“三农新基建服务商”

他进一步解释,这不只代表技术能力,更要求农业服务商“必须要懂农业的业务情况和实际应用场景、懂农民的习性,还得懂农村的特点,这三者缺一不可。”

在懂业务层面,云洋物联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如今它的经验优势也逐步表现了出来。

最显著的一个例子体现在成本上,“现在任何一个技术方新进入农业领域,它为县域搭建一个园区大数据平台一般需要花3000万。但我们做这个只需要300万到500万。”这一成本优势得益于云洋物联过去近10年的积累,无论是在设备供应链、数据积累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它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其次在,人才的组织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目前云洋物联的团队有40余人,随着业务的快速推进,赵洪啟觉得现在公司最缺的是人才。如今“技术有了,风口来了,政策也来了。”

赵洪啟总结了自己的用人和管理经验,“采用梯队式的人才建设。”因为中国的农村市场庞大且多样,他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来建设团队。

在目前云洋物联主要服务的北方市场,赵洪啟更倾向于招募当地熟悉农业产业的人才,而学校里毕业的高材生。例如,云洋物联在寿光建了专门的团队来服务整个山东市场。这是因为寿光有着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农业人才资源丰富,本地人才相较于高校学生更了解当地情况,而且也有当地人脉资源。

到了南方,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例如在杭州,“一个镇长可能就是清华的博士,所以打法和北方又不一样。”面对南方地区的客户,他们更多的是任用公司本部的人才去与地方客户进行沟通。

赵洪啟透露,上半年他们团队已经签署的合同金额已经达到了六千万元,收入是去年的两倍。毫无疑问,两年内已经融到两笔资金的云洋物联,要在内外趋势共同作用下,准备大干一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