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对流天气频频来袭仪器仪表在风雨里筑起“安全堤坝”

  【仪表网 仪表深度】导读:7月和8月是防汛最关键的时期,近段时间来,强对流天气频频来袭,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强,强雷电、雷暴大风出现站次多。
 
  就昨天来说,8月18日08时至19日05时,内蒙古中南部、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湖北南部和西部、湖南、江西、福建、四川盆地、重庆、贵州西部和东北部、云南中东部、广西西北部和东部、广东、海南岛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均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
 
  在我国,造成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极端天气,尤其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强对流天气危害不容小觑
 
  强对流天气是指伴随雷暴现象的对流性大风(≥17.2m/s)、冰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
 
  其生命史如昙花一现,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但强对流天气造成的气象灾害可不容小觑。
 
  据中国气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00亿元,可见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威胁。
 
  今年入汛以来,强对流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屡屡造成人员伤亡,引发社会关注,强对流天气频频来袭,而要防范,对于天气的提前预知,较为重要,仪器仪表来助力。
 
  预知天气,还需仪器仪表来助力
 
  古人观天象知天气,是靠日常生活经验观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逐渐形成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
 
  据悉,在天气预测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可见对天气进行准确预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一监测预警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
 
  经过多年发展,应用于研究和业务的气象观测仪器仪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和遥感探测两类:
 
  前者通过各种类型的感应元件,将直接感应到的大气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转换成机械的、电磁的或其他物理量进行测量,例如气压表、温度表、湿度表等;
 
  后者是接收来自不同距离上的大气信号或反射信号,从中反演出大气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的空间分布,例如气象雷达、激光气象雷达(见激光大气遥感)、红外辐射计(见红外大气遥感)等。
 
  气象观测在天气预报和减灾防灾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天气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报和监测,不仅可以减少洪涝、台风等造成的损失,而且可以通过实施人工降雨等人工影响天气手段,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目前,我国能提前38分钟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比“十二五”末提高了16分钟;气象预报逐步从传统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延伸拓展,强对流天气频频来袭,仪器仪表筑起“安全堤坝”。
 
  仪器仪表“安全堤坝”
 
  目前,我国已建成由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24部天气雷达、6颗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立体综合观测体系,助力天气预测,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详细来讲,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等组成;
 
  天气雷达是监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工具,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一系列脉冲电磁波,利用云雾、雨、雪等降水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为探测降水的空间分布和铅直结构,并以此为警戒跟踪降水系统,其用于探测台风、暴雨及冰雹较好;
 
  气象卫星可在太空外摄取特定监测区域范围内的气象云图。通过对气象云图进行分析,再结合气象学的有关知识可知我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不难看出,气象卫星、雷达等仪器仪表“安全堤坝”构建监测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结语: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于天气的监测,从气象和水情预报预警到上天入地的科技设备,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仪器仪表在风雨里筑起“安全堤坝”。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