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阳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决策部署,充分挖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文旅融合路径,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努力构建“133”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协同全省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发展文化旅游优势显著
文旅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阳泉市旅游资源有自然资源、文物资源、古长城资源、工业遗产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人文活动资源等。既有山岳、河流、温泉、湖泊、瀑布、溶洞、林地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内涵丰富的长城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等人文旅游资源。全市共有各类旅游资源200余处。各类旅游资源较完美地在此结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
交通区位条件优势突出。阳泉市交通网络密布,东西南北畅通。优越的交通区位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阳泉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阳泉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一方面,紧邻人口稠密地区。阳泉方圆5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有48个,其中直辖市、省会城市共7个,辐射人口数量巨大。另一方面,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阳泉地处太原、石家庄两大省会城市中轴线的中心点,开车到两个省会大约100公里路程,约1个小时,具有承东启西、双向对接的区位优势。石太高铁、石太铁路、石太高速、京昆高速、天黎高速穿境而过,所有景区离高速口不超过40分钟,交通十分顺畅。
经济基础与客源市场良好。在山西省甚至全国同类城市中,阳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稳定,居民消费能力也较强。这样的经济优势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础。同时,阳泉市作为京津冀等省市赴晋旅游的必经之地,在拥有阳泉市本土客源市场的同时,还可有效覆盖省内外的周边市场,如太原、晋中、北京、石家庄以及河北省西南部客源市场。
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巨大。从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阳泉市的文化旅游业尚属起步阶段,其文化旅游业经济模式和产品体系还没有形成,主要旅游产品尚未定型,旅游主题形象尚不鲜明。在今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考察借鉴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把握好方向,扬长避短,采取有效的措施,理清思路,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低风险,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
文化旅游短板有待补齐
阳泉市旅游产业投资力度不断扩大、创新发展显著提高,圆满完成了全市旅游业的相关目标和任务,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包括阳泉在内的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还存在一些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方面,文旅产品结构有待完善。景区内旅游项目普遍较少,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并且缺少可以串联市内旅游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夜间市场有待开发,亟须将“过境游”游客转变为“过夜游”游客。另一方面,品牌打造与经营专业化水平不高,品牌建设还需持续优化。品牌建设后续发展关注度较低,缺少对品牌发展的动态视野与信息反馈机制,专业化人才队伍与审核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第一,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国家《太行山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做好阳泉市太行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旅游主体功能区布局,启动阳泉市太行山旅游风景带策划。第二,拓展融合深度。持续推进娘子关、藏山、大汖温泉开展省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充分利用图书馆、剧院、展览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文化消费体验项目,拉长入市“过夜游”游客停留时间,实现业态融合的良性循环。第三,推进文旅改革。深化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支持国有旅游企业混改工作,构建多元化投资结构。
引进文旅运营企业,开发高质量文旅产品。第一,打造沉浸式演艺项目品牌。阳泉需引进景区演绎创作和运营公司,在娘子关景区打造相关演艺项目品牌,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长城文化为特色,再现唐代平阳公主的传奇人生。既能增强娘子关景区的渲染力和吸引力,更能将长城文化融入阳泉旅游之中,打造阳泉长城旅游文化品牌。第二,加大文创商品产业开发力度。挖掘阳泉本地文化资源,与专业设计公司和品牌运营公司合作,进行文创商品开发。具备条件的景区通过开展“文创店进景区”活动,在辖区内的4A级、3A级景区要设置一定面积、一定规模的相对标准化的文创商品店,作为景区提档升级的重点工程。第三,培育发展新型业态。积极推动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创建,做优做强砂器、珐华器等非遗特色产品,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发挥新技术对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阳泉动漫产业转型起步,延伸动漫产业链和价值链。
激活工业遗产价值,打造特色工业文旅品牌。阳泉市的工业遗产是阳泉人民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也是当前城市更新需要正视和作出妥善规划安排的重要空间载体。在阳泉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遵循全球视野、国家标准、山西特色、高点定位,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不仅有利于传承先进文化,使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得到充分保护,同时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长远发展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可行性路径之一。阳泉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应该走好这条新型之路,在山西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形象品牌,塑造全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转型升级的新典范。
改造升级商业街区,激活城市夜间经济。商业街区以商业步行街为主,一个城市的示范商业步行街既能满足消费需求,更是一张城市旅游名片。兴隆步行街是阳泉市建成最早的商业步行街,近两年对油烟净化系统、上下水管道等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发展基础良好。将兴隆步行街打造成为阳泉的示范商业街区。在示范街区的带动下,加强重点街区改造升级,实现整体区域协调打造,优化区域商圈格局,打造夜间经济新地标。提升夜间旅游经济,重点打造大阳泉古村等夜间旅游项目,适度增加娘子关、大汖温泉、藏山等景区夜间消费项目,试点推广夜间门票免费政策。
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打造阳泉人文名片。第一,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梳理见证近代以来阳泉市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自由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及文物藏品,摸清底数,夯实工作基础,确定一批革命文物保护试点,完善保护措施,提升管理能力。第二,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依托文物资源加强对保晋公司的研究,挖掘其时代价值,为阳泉扩大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兴市增强精神力量。办好近现代平定紫砂专题展,以市博物馆馆藏紫砂器为基础,尝试“国藏”+“民藏”新模式,荟萃精品紫砂器,展示近现代以来平定紫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蕴藏其中的人文特质,打造阳泉人文名片。第三,唱响红色旋律。实施“中共创建第一城”旅游品牌战略,将狮脑山百团大战遗址、小河古村评梅景区、七亘大捷景区、抗战地道遗址等重点景区打造成为精品红色景区,经营好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点线面结合,促进红色文旅产品升级上档。
在全省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以融合化、品牌化为抓手,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阳泉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就一定能为山西省创建文化旅游强省贡献更大力量。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