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旧基建以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建设为核心,新基建的科技含量显著较高。其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是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轮行情的主要驱动力为疫情后财政发力预期的上升,叠加5G产业链高景气。疫情背景下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度过难关,2020年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因此2021年上半年推升了市场对于5G建设的预期2018年末2019年初开始即进入5G的建设时期,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而2020年初疫情的到来成为了市场对于通信产业链预期抬升的催化剂,与之相关的个股如龙头中兴通讯、PCB厂商沪电股份等均受益于此轮新基建的行情而走出了亮眼行情。但由于后续棚改分流以及资金闲置等原因,基建投资未能如期反弹,行情走向终结。
反而会倒逼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不论从当前经济压力还是7月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来看,基建的投资增速发力将成为稳增长的一大重要边际增量,且“要求形成实物资产”说明了2021棚改分流以及资金闲置的影响将降低。与此同时,根据国泰君安宏观团队的测算,从目前部分省市的重大重点项目计划投资与实际完成情况来看,除北京外,其他省市投资进度均超过50%。而2020年即使在基建投资回升不明显的背景下重大项目投资仍然超额完成。基于此我们可以有以下两点推论:一方面2021年的重大项目实际投资仍然将维持超额完成;另一方面,财政资金需要寻找新的项目投资,因此,新基建有望成为下一个主题投资的风口。
交通、能源、智能:三维度选择新基建优质赛道。
综合估值性价比和行业景气度,从交通新基建(城市/城际轨交、高铁、物流仓储、智慧城市)、能源新基建(光伏、风电、水电、储能、充电桩、特高压/智能电网)、智慧新基建(光通信、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卫星通信/高清地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信创、金融IT、区块链)三个维度个维度出发选择新基建主题的优质赛道。
交通新基建
细分方向主要包括城市/城际轨交、高铁、物流仓储、智慧城市等,通过发展便携交通,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推动城市生态圈的打造。
城市/城际轨交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44座城市开通城轨交通,累计通车里程达到7715.31公里,新增运营车站836个,运营车站达到5189个。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进行融合,连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和周边城镇,为客流提供良好轨道交通服务,同时为大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望新增5000公里,年均新增1000公里左右,届时总运营里程将达到13000公里。
高铁
高铁行业未来仍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从而进一步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我国高铁在未来还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能仓储/物流
物流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轮“新基建”投资重点主要是在物流运营服务领域应用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技术,随着“新基建”的进一步推进,将进一步促进物流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并重塑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以达到全部物流设备互联互通,在仓储和物流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
无论在生产制造业还是电商零售业,智能仓储物流市场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智能仓储物流中,商品从入库到出库的一系列环节中,全程有智能物流设备的参与,同时受到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能够很好地解决劳动强度高、作业环境恶劣、流程标准化要求较高、物流用地成本高等物流问题。
城市轨交/高铁相关个股:
中国中铁(工程施工)、中国中车(轨交装备)、中铁工业(盾构机)、中国通号(轨交控制系统)、中车时代电气(IGBT)、东方雨虹(防水材料)
无人驾驶相关个股:
中科创达(智能系统)、科大讯飞(语音交互)
物流/仓储相关个股:
宏川智慧(危险品仓储)、今天国际(只能仓储)
能源新基建
细分方向包括光伏、风电、水电、储能、充电桩、特高压/智能电网等,其与当前的碳中和战略高度契合,在未来我国能源的发展当中将贡献充足的增量。
风电
在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风电同光伏一样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风电在我国的产业化发展早于光伏,且我国风电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量明显提升,2020年新增风电装机7167万千瓦,内蒙古、新疆、河北、山东、山西、甘肃、宁夏、江苏、河南等地是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份,2020年1到12月的装机量均超过1000万千瓦。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提出2020年风电实现与煤电平价上网的目标要求,有利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0年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和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从发电装机容量看,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同比增长9.5%,而风电同比增速高达34.6%,装机量从20915万千瓦增长到28153万千瓦;从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看,风电的增速更为显著,五大发电方式共计同比增长81.8%,而风电增速为178.7%,从2572万千瓦增长到7167万千瓦。
风电的投资建设节奏明显快于其他发电方式。从电源工程投资完成情况看,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四类发电方式共计5244亿元,同比增速29.2%,其中风电同比增速达到70.6%,火电、核电同比下滑。
光伏
《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首次明确风电、太阳能“碳达峰”贡献度: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用2030年装机1200GW倒推,目前装机量已经达到440GW,因此未来10年年均风电光伏装机约75GW。我们认为1200GW应是底线目标最终实际装机大概率能够超过底线目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5%,而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占比将达到60%。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乐观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规模是90GW。
储能
碳中和背景下储能发展有其紧迫性。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此向对应的弃风弃电现象也很显著,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困难,能源的存储和跨境输送问题非常严峻。近年来,我国弃风弃电现象有所好转,全国整体风电弃风率已经从2014年的8.5%降到了2019年的4%,但从结构看,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弃风率仍然比较高。我国也存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灵活的问题,这也需要通过储能的方式加以缓解。
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有望持续加码。2020年1月18日,青海省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对"新能源+储能”、"水电+新能源+储能”项目中自发自储设施所发售的省内电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10元运营补贴,如果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使用本省产储能电池60%以上的项目,在上述补贴基础上,再增加每千瓦时0.05元补贴。2020年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能源局会同工信厅督促各市场主体,通过配套储能设施、可调节负荷、自备机组参与调峰、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措施,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储能项目等在接受电网统一调度运行管理下所发电量、风电供暖项目所用电量,全部认定为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
充电桩
2020年我国新电动车注册量为120万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上的需求持续增加,我国是仅次于欧洲市场的第二大市场。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公共充电桩设施的建设将大大提高电动汽车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作为电动汽车的配套设备,充电桩在未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充电桩数量世界领先,未来仍有增量。截至2020年全球公共充电桩设施增长到130万个,中国目前公共慢速充电桩达到约50万个,快速充电桩接近31万台,尽管我国的充电桩数量处于全世界领先的地位。但随着当前新能源汽车热潮持续,未来新能源车保有量将以千万计,当前的充电桩数量仍然远远不够。
特高压/智能电网
在新能源的迅速发展下,电网体系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我国能源中心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而电力需求中心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以及东南沿海,这个客观矛盾导致长距离电力运输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特高压相比于超高压的技术优势在于:大输送容量,长送电距离,低线路损耗,低投资成本,高输电效率,高系统可靠性。发展特高压输电,不仅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后备能源输送提供高效经济的输电方式,也为与周边国家的电力合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可以看出,特高压输电在我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新基建的政策背景下,特高压工程将再次提速,并且进一步提高智能电网、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力度。预计在2021年-2025年我国特高压线路长度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风电相关个股:
明阳智能(风电整机)、广大特材(风机铸件)、中国电建(新能源工程施工)、龙源电力(新能源运营)
光伏相关个股:
隆基股份(产业一体化)、通威股份(硅料)、森特股份(BIPV)
储能相关个股:
阳光电源(逆变器)、亿纬锂能(储能电池)、派能科技(用户储能)
充电桩/充换电站相关个股:
特锐德(充电桩及运营)、山东威达(换电站)
特高压相关个股:
特变电工(变压器)、许继电气(输变电设备)、国电南瑞(配电网工程)
智能新基建
细分方向相对繁杂,主要包括光通信、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卫星通信/高清地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信创、金融IT、区块链等,其背后的核心在于以高效的数据进而赋能经济的发展。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试点出炉,未来有望进一步铺开。目前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智慧城市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多处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内容。包括智能交通、智能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及水利、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从而全面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从而建设数字中国。2021年5月,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多地广泛开展,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重点。
数据中心
在互联网、云计算需求的拉动下,预计数据中心的建设同样维持高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I.DC行业在近年展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2007——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平均增速为39.27%,2015年以来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接入流量呈指数式增长。持续强劲的需求与高增速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随之产生了机架空置、资源浪费的情况。2021年7月14日,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计划指出:到2021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55%以上。到2023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60%以上。
5G通信
站在当前节点,5G网络投资仍然有较为广阔的空间。目前我们建成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开通5G基站96.1万个,推动共建共享基站超过40万个,5G终端连接数达到3.65亿。其中,从基站产量同比增速来看,高峰出现在2019-2020年。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目前三大运营商在5G建设当中的资本开支合计仍在5000亿以下,因此后续仍然存在较为广阔的市场,参考4G建设过程当中也存在有第二轮基站扩容,未来5G基站增速存在触底反转的可能。
光通信有望成为通信新基建领域当中新的增长点。目前全球已经敷设了约50亿芯公里的光纤,98%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光纤通信传递。光通信经过50多年的发展,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尤其向下一代5G网络和千兆光网发展战略的提出,将会推动未来的光网络建设走向新的发展机遇。目前5G网络、数据中心等的建设仍处于大力发展时期,在传输速率不断升级的需求下,光模块作为其关键组件成长空间巨大。
网络安全
互联网大发展背景下,网络安全产业的地位逐步受到重视。2021年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于审查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两天后的2021年7月12日,工信部发布《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3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一批网络安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达到先进水平。新兴技术与网络安全融合创新明显加快,网络安全产品、服务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电信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达10%。
工业信息化
工业互联网能提升制造业效率,是强国之基,预计未来将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2021年1月13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此后在2021年3月13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强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2021年6月以来,工信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一路增长,到2020年已达到1974亿元,增速维持在13%左右。工业互联网作为我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部分,持续受到各方关注。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2018——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2.13万亿元、3.1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55.7%、47.3%、47.9%。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