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策略】“”之四:转型之基,动力之源

原标题:【安信策略】“新基建”之四:转型之基,动力之源 来源:陈果A股策略

相关报告

投资要点

■ 为何我们再次关注新基建:

一方面,传统基建投资乏力。在当前的疫情和经济形势下,下一阶段的固定资产投资恐不容乐观。且随着经济填坑复苏的动能逐步衰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正逐步显性化。而社融的回落则主要反映出贷款需求的走弱和政府债发行节奏偏慢,因此下半年不排除将出现地方债加快发行,阶段性托底经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获得一定提升。然而,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传统的“铁公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相当有限,产生的债务负担反而成为新的风险,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基建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青睐。

另一方面,新基建正成为政策重点。3月以来,国家全方位密集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并大力推进。当前我国5G、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已到关键阶段,继2020年中央密集部署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新基建”作为国家战略对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此外,数字化与碳中和成为重点,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将与新基建共同孕育新的投资机会。

■ 未来关注新基建五大重点方向:新能源基建、国产软件&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网联汽车、医疗新基建、教育信息化。

■ 风险提示: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2.经济超预期下行

正文

1.为何我们再次关注新基建

1.1. 传统基建投资乏力

疫情发生之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虽然去年3月之后随着经济复苏逐步修复,然而,修复进度似乎颇为缓慢。以今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为例,两年平均复合增速仅为4.4%,明显低于疫情前5-5.5%的正常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起到了主要的拉动作用,而制造业和基建投资的复苏明显乏力。

在当前的疫情和经济形势下,下一阶段的固定资产投资恐怕不容乐观。首先,房地产最近几个月以来遭遇的调控政策持续加码,“去杠杆”和“活下去”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唯一选择,6月房地产投资的累计同比增速(两年复合平均)已然出现下行,未来地产周期向下趋势确定。其次,三周以来本轮疫情确诊已经超过1000例,德尔塔毒株蔓延至17省,干扰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叠加上游原材料成本依然高企,制造业投资难以快速修复。最后,疫情以来基建投资的修复持续处于较低水平,6月累计同比增速(两年复合平均)仅为2.4%,较上月下降0.2%,远低于疫情前4%左右的水平。

随着经济填坑复苏的动能逐步衰退,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正逐步显性化。以7月金融数据为例,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6362亿元,大幅低于市场预期。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较上月下滑0.3个百分点。社融主要分项多数同比下滑,贷款、表外和政府债同比下行较多。

我们认为,社融的回落主要反映出贷款需求的走弱和政府债发行节奏偏慢。对于这两点,下半年不排除将出现地方债加快发行,阶段性托底经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获得一定提升。然而,我们对于传统型基建投资未来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仍持怀疑的态度。一方面是对于地方债务风险管理,今年以来的地方债务扩张更加注重效益和债务可持续性,未来地方政府职责将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是地方债“资金跟着项目走”,目前地方政府没有充足的(优质)项目储备是去年以来基建投资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传统基建的尴尬之处在于: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传统的“铁公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相当有限,产生的债务负担反而成为新的风险。因此从注重效益和债务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能够推进的优质项目较为稀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基建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青睐。

1.2. 新基建正成为政策重点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相比传统基建,我们认为新基建更将成为政策重心。

近期政策对新基建的表态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治局会议上以及国家和部委政策规划中都进一步提出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两新一重”的重要内容。3月以来,国家全方位密集部署并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一方面,新基建的积极推进为以5G、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助力;另一方面,纵观相关政策变化,数字化及碳中和已然成为我国新基建的主旋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下,更多新兴产业将具备投资机会。

新基建对新兴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5G、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关键阶段,继2020年中央密集部署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新基建”作为国家战略对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如在5G产业方面,2020年以来商用网络建设快速推进,5G应用场景在矿山、港口等多个行业实现0到1的突破,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止2020年9月,各省市先后出台5G政策文件累计460多个,2020年三大运营商5G相关网络投资估计超过2100亿元,占总资本开支比重近53%,截至2021年4月,三大运营商5G渗透率分别为中国电信32.9%、中国联通31.9%、中国移动21.8%,新基建相关政策有力推进5G网络建设和数字化产业发展。

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共同孕育新投资机会

此前新华社发布《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新基建的范围定义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具体的内容主要围绕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推动5G规模化发展和6G储备、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发展物联网车联网等。对于新基建领域范围内另一重要概念——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则作为一篇单独列出,其内容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强调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

新基建兼顾国家当下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科技发展促经济的目标,长期利好相关产业链投资。一方面其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另一方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补足下游新经济的产业链短板,带动相关产业链经济的投资乘数效应。 

碳中和将成为新基建的主线之一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产业转型将催生至少百万亿投资需求。为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以能源、工业、交运为代表的各部门都将面临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以实现高耗能产能出清及绿色产能建设。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报告测算,2060碳中和的目标等价于努力实现以1.5℃温升目标为导向的长期深度脱碳转型路径。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报告测算,在此目标下,所需投资规模至少百万亿,或达175万亿元。

当前我国碳中和投资步伐已加快,新基建的资本助力下各产业部门将加速实现碳中和。2021年2月,我国首批碳中和债发行,发行规模约64亿元。截至6月末,四个月内碳中和债规模迅速增长,累计发行数量达111只,累计规模逾1205亿元,高达2月首批的17.8倍。巨大需求刺激下,碳中和将成为新基建的关注重点,绿色融资市场将进一步提速增长,持续为相关产业高速增长赋能。

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来看,以往逆周期调节的思路下,往往以“基建+降息”的政策组合拉动经济。而在当前跨周期调节的思路下,“新基建+结构性降息”的新模式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8月上旬央行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再贷款再贴现直达工具”等并列列示,不仅用途明确,而且要起到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相关领域优惠利率融资的作用。预计下半年新设碳减排工具且首期利率低于MLF操作利率的概率较大。碳中和投资有望获得定向低成本资金支持。

2. 新基建:未来五大重点方向

相较传统基建,新基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将产业发展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作为着力点,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新引擎的快速发展。新基建虽新,但离不开基础二字。新能源为碳中和时代背景下的生产之基,工业互联网为工业4.0发展之基,智慧城市、医疗及教育为居民生活之基。因此,我们认为,新能源基建、国产软件及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及智能网联汽车、医疗新基建、教育信息化将会是未来新基建的五大重点方向。

2.1. 新能源基建

储能

储能为电力新能源发展的刚需,2025年装机目标促进下,未来几年新型储能行业将具备至少9倍空间,并迎来高增速。消纳、调频、波动非稳定性等问题为新能源的发展痛点,发电侧、用户侧、并网侧等多方面均对储能提出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电力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储能具备强需求刚性。碳中和政策目标下,新能源带动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储能装机规模逐年稳步提升,2020年末累计装机达约35.6GW,同比增加约9.9%;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约3.275GW,同比提升90.73%。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能占比最多,达3.269GW,相较上年增长逾91%。预计政策进一步强化下,未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将大幅提速。根据《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需达30GW,为2020年末水平(3.275GW)的9.16倍,该目标下,未来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年复合增速需达至少44.37%。

当前,我国在储能方面的支持推进政策密集且步伐加快。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新型储能的发展地位并设定中长期目标:到202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核心技术自主可控。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再次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完善成本回收机制,提升储能项目的经济效益性,推动储能发展。新能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关键,而储能在新能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预计之后该方面的政策落地将进一步强化加快,快速推动储能行业发展。

氢能源

国内市场方面,目前氢能源相关产业在我国处于发展初期,在“降成本、扩需求”的双侧推动下,有望在未来5年获得市场放量。成本方面,环保性最高的“绿氢”生产制备成本约25~30元/kg,其核心成本为电力成本及设备成本。随着可再生能源电价的降低和电解槽技术的进步,绿氢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需求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强力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无污染、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等特性,使得其在重卡、物流等方面优势明显。

国外方面,8月5日,拜登签署行政令,旨在实现2030年零排放汽车占新车总销量的50%的目标,并提出直到2026年的新车排放规则。零排放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值得关注的是,就零排放汽车内涵而言,除传统 BEV、PHEV 外,行政令首次强调了FCEV,意味着燃料电池电动车受到进一步重视。此外,近日德国发布《德国氢行动计划2021-2025》,为有效实施国家氢战略提出了包括绿氢获取在内的80项措施。

政策方面,2019年国务院首次将氢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未来政策有望从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技术突破和财政支持等多方发力。7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超过1/3的央企已经在进行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8月,工信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73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

产业表现方面,国内多个龙头从制氢、储氢、用氢等方面积极布局氢能行业。据氢云链统计,2021年1-7月国内氢能产业公开投资事件超80起,名义总投资金额逾2500亿元(不含没有具体项目内容及资金数目的框架性协议、股权交易协议等),同比增长超90%,其中百亿级投资规模的项目超过10起。其中,加氢站作为氢能下沉使用的基础,对氢能的大规模铺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至2020年,我国加氢站数量从10座增长至128座,CAGR为89%。随着加氢站的规模化建设,氢能使用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此外,作为氢能重要应用领域的氢能源车,受多地区燃料电池汽车集中投运以及上海与苏州、南通等地联手共同启动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合作等利好政策的影响,已在本年6月放量增长。

分布式光伏

分布式光伏渗透率快速提升。据国家能源局和中国光伏协会,国内2021年1-6月装机 13.01GW,其中集中式占比38%,户用分布式42%,同比提升24%,工商业分布式20%,同比持平。分布式合计占比62%,显著超过集中式,户用渗透率大幅提高。 

建筑光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按照结合的方式,可以将技术路线分为BAPV和BIPV两大类:BAPV是目前建筑光伏的主要形式,不影响原有建筑物的功能,而是通过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已有建筑的屋顶、墙面等结构,再连接蓄电池和逆变器等装置,以实现利用建筑闲置空间发电,提高发电效率的目的。BIPV即光伏建筑一体化,则更加注重光伏组件与建筑的融合,包括光伏屋顶和光伏幕墙等,二者同时设计和施工,光伏发电组件成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同时具备发电和建材的双重功能,形成光伏与建筑的统一体。

“整县推进”政策落地,屋顶分布式光伏有望维持快速渗透。国家能源局6月20日发布文件《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按照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不低于40%,工商业不低于30%,农村不低于20%的标准,加快推进屋顶分布式开发试点工作,在全国组织开展整县(市、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开发试点工作。

海上风电

海上风电已引起政策重视。海上风电风速强、出力稳定、土地成本低,且能够在沿海“地稀人密”地区与陆上风电形成较好互补。“十四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大力提升风电规模,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建设。此外,作为高耗能地区,沿海各省基于其资源禀赋,也积极发展海上风电建设。江苏、广东等先后提出其2025年的建设及投资目标,其中广东省亦出台相关政策对海上风电项目进行补贴,实现全国性补贴退坡后的平稳过渡,充分推进平价项目建成并网。

“抢装潮”褪去叠加投资运维成本的下降,海上风电成本问题有望纾解,未来发展空间巨大。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22年之后全国性补贴取消。政策提出之后,海上风电新项目开启“抢装潮”,引发价格成本一度高升。当前,海上风电成本仍高于陆上风电,成为制掣其发展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未来伴随“抢装潮”渐散,碳中和政策持续支持推进,以及产业投资运维费用进一步下降,预计海上风电安装建设成本将步入下行通道。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预测,2025年海上风电有望实现平价。

新基建下海上风电政策预计将持续加码,助力风电“由陆及海”快速发展。目前,相较于光伏与陆上风电,我国海上风电相关政策尚少,但“十四五”规划中已相对予以强化,且从去年年底开始各地也相继出台海上风电的投资及补贴政策。碳中和为新基建重点之一,风电为减碳路径下的重要新能源。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能够形成季节性互补,促进清洁能源转型,预计之后相关政策将持续加码,推进风电“由陆及海、由近及远、由固定转漂浮”的升级推进。截至2021Q1,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约为1022万千瓦,单季度新增装机123万千瓦,为去年同期的4.24倍。在政策支持及成本问题纾解下,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未来风电的又一重点方向,空间巨大。

2.2. 国产软件&工业互联网

工业软件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但国产软件整体呈现高端少、低端多的产品格局,且自给率偏低,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而言,国产应用软件整体成熟度领先于基础软件,部分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如在证券IT、建筑IT、银行IT、政务软件等领域已基本完全国产化,而在如GIS软件、ERP、工业软件等领域,国产软件虽有较强竞争力,但海外产品仍然占据一定份额,尤其在高端市场,研发设计类别份额往往更高,国产化空间较大。

国家及地方层面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及补贴大量出台。2017年底,国务院首发《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拉开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帷幕。此后两年内,包括工信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以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大量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并给予相关企业、项目丰厚补贴。2020年,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会议中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工业互联网被列入重点加快发展的方向。2021年1月,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到2023年打造3-5家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70个行业区域特色平台。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和“新基建”再次被聚焦热议,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发展高端科技和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是上述发展范畴的核心,广州、深圳等城市陆续推出新基建相关政策,鼓励加快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应用场景落地。

我国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市场增速远超全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估算,2019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为 8465.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而其对国内工业互联网市场未来五年(2020-20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估算约为13%,并预计至2025年,我国市场因受益“新基建+工业 4.0”,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可达 1.2 万亿。而根据 Garter和工信部对工业软件市场的统计数据,国内同期年均超15%的增速远超全球的5%,因而未来5年仍会是国内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软件市场的快速发展期,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望受益。

2.3. 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发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出行服务;推广公路智能管理、交通信号联动、公交优先通行控制”等重点内容。2021年5月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联合召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部署会议,确定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首批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通过“端”、“管”、“云”三层架构实现环境感知、数据融合计算、决策控制,从而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5G 赋能智慧交通,将车、路、人、云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可随时通信、实时监控、及时决策的智能网络。

从新基建角度,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在端侧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包括通信类、感知类和功能性基础设施三大类:

(1)通信类设备:主要包括车载OBU(车载单元)和路测RUS(路边单元),用于实现车路通信。

(2)感知类设备:根据感知类设备部署的对象,可以分为车载感知设备和路侧感知设备,包括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用于准确探测到行驶车辆的状态、道路的实时状况,为实现“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提供数据基础。

(3)功能性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类设备是实现交通体系智能化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信号灯控制机、电子站牌、北斗差分基站等设备元素,用于实现车流动态管理、高精地图定位等功能。

2.4. 医疗新基建

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疗服务需求有望加速扩大带动行业发展。2019年我国诊疗人次达87.2亿次,同比增长5%;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与收入双升,医疗支出提高,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迎来量价提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速,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有望实现服务同质化,在各级医院及科室建设将带动相关医疗设备配置,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除颤仪、超声仪等设备将持续放量,预计我国医疗设备市场将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

政策加码利好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市场需求增长动力足。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今年5月中央做出重要决定,实施三孩政策;7月《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进一步推动眼科、口腔、产妇新生儿筛查,及辅助生殖、月子服务、高端妇产等服务需求扩大,进而促进供给端发展。今年6月起政策不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确立上海等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满足群众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叠加8月公立民营医生职称评定同等化新政,民营医院获得人才优势增大,行业发展更加良性,有利于形成综合性与专业性医院合理分布格局,促进医疗服务行业发展。

2.5.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始终为政策关注点,政策支持下逐年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旨在以信息科技创新推进教学效率提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建,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一。之后专项政策出台,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及目标明确,相关经费投入亦逐年增加。2012-2019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逐年稳步增长,2019年达3629.2亿元,同比增长15.41%,八年复合增速为9.32%。伴随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政策的进一步支持,预计我国教育信息化基建步伐将继续加快。

公平始终为教育政策的核心,相关政策性强化有望为教育信息化产业带来历史性机遇。一方面,我国教育政策始终以公平为核心要义,7月的“双减”政策实质上也是基于教育公平出发。“双减”下,各类校外学科辅导哑火,校内教育将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提升校内教学效率,“双减”政策下校内教学的回流将从需求端大幅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能够助力缓解教学资源不平衡,帮助统筹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充分符合教育公平的宗旨要义。以科技推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不断推进,公平教育一再强化。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将再获政策大力支持,叠加需求端带动,其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3. 新基建重点方向及相关公司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