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临沂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同志通报了我市2021年上半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立新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主任
余广彬 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产业服务科科长
周晓东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起草了“保护蓝天”行动方案,聚焦扬尘、移动源、工业源等7项重点工作,细化70项任务台账,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谋篇布局。
一是开展协同治理。一方面依托专家团队,开展26次精准施策跟踪研究会商,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建议。另一方面被生态环境部列入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北京工业大学专家团队进驻我市开展数据研究,全力构建“边研究、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协同治理模式。
二是加强臭氧治理。以加油站、石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6个重点行业为突破口,排查1611家重点VOCs排放企业,实行清单化治理,全面完成“一企一策”核查整改。对41家纳入全省VOCs排放量前80%的重点企业,落实网格化监管,确定“四级”网络帮包人员,采取应急管控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污染排放。同时,联合商务部门,鼓励加油站出台优惠加油政策,倡导群众夜间加油,企业夜间卸油,减少日间高温时段油气的挥发和排放。
三是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编码登记各类机械40465台,安装定位监控装置4000台套,加大对城区内作业机械实时动态管理,累计检查抽测6855台,处罚123台,罚款57万元。
四是组织联合检查。起草了《致广大施工企业单位的一封信》,下发各类工地。成立了3个联合检查组,对五区开展督导检查。6月份,共检查工地86处、道路45条,发现问题工地28处、道路7条,全部第一时间移交属地整改。
五是加大曝光力度。联合临沂电视台开设大气污染防治曝光专题,每周三、周五公开曝光工业企业污染、工地扬尘、道路积尘、非道路移动机械、黑加油站等问题,形成检查、曝光、整改、复核的闭环工作机制。目前已播放8期,社会反响较好。预计1-6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23,同比恶化1%;PM2.5、O3同比分别改善5.9%、4.3%,CO同比持平。
积极争取国家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项目,聘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编制实施方案,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制定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方案,开展排查整改,做好汛期水质保障。调整水污染防治考核办法,重点考核水环境治理、项目进展、在线数据超标等内容。加大考核和生态补偿力度,调整41个市控断面并纳入生态补偿考核。1-5月,国省控断面水环境指数5.51,同比改善3.7%。
对全市3个污染地块,6个疑似污染地块,以及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进行全面检查,规范提升60个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风险防范能力。开展危废处理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拉网式起底式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共排查企业5907家次,发现问题2285个,完成整改2199个,其他正在整改。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表彰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活动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局被表彰为先进集体、2人为先进个人。
积极争取国开行绿色融资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沂水县、蒙阴县计划分别申请10亿元贷款。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今年新增完成208个行政村、巩固提升12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制定印发《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方案》,计划完成23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目前,所有任务已分解到各县区,并落实月通报制度。配合争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国家试点项目,获得中央补助资金20亿元。
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排查整改的通知》,要求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建立市委网信办、市生态环境局、市信访局、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公室参与的生态环境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会商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任务37项,完成整改33项,其他4项正在推进。第一轮省级督察反馈问题75项,完成销号64项,其他11项正在整改。圆满完成第二轮省级环保督察协调保障工作,目前交办问题20项、信访件2160件,已全部办结;2起典型案例正在整改。
规划编制方面:科学提出“十四五”生态环保主要指标、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形成“1+X”规划体系(生态环保“十四五”规划和大气、水规划)。“四减四增”方面:承接省“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现场评估,完成各县区“四减四增”评估。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方案编制,已完成初稿。“三线一单”方面:编制成果已发布实施,共划定175个环境管控单元,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执法监管方面:在“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医疗废物废水、臭氧、鲁苏交界区域、“清源”行动等专项执法,1-6月,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95起,处罚金额3486万元。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热心生态环境的市民也通过12345热线和电话咨询这个问题。目前,国家、省正在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市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就“3060”目标的实现路径来说,我市主要有以下思路: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以太阳能和生物质为主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利用蒙山区域和沂沭河流域地理优势,积极开发水电和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持续推进乡村电气化,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的力度,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加强能效管理,加快冶金、建材、基础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用能转型。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三是强化碳排放交易的市场调节作用。我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我市电力企业已经上线交易,生态环境部门将重点做好“一级市场配额管理”,做好重点碳排放单位的总量控制,做好配额总量的核发、初始分配、清缴、超排惩罚等全流程管理。金融监管部门将重点做好“二级市场交易管理”,进一步发挥碳市场在价格发现、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和引导资金等方面的功能,做好金融监管。
四是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吸收两者平衡的结果。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固碳对“中和”碳排放贡献巨大。一方面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加快植树造林,织密织牢森林绿色网络和水系生态网络,持续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推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有效发挥森林和湿地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另一方面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鼓励绿色出行,反对奢侈浪费,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截至6月30日,我市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13,在全国168城市倒数第18位,处于全国后20名的边缘,形势不容乐观。六项指标中,NO2、SO2、PM10分别恶化17.2%、8.3%、3.4%。进入七月后,我市逐渐退出后20,但相邻城市指数差距微小,年度退出后20形势依然严峻。
7月15日,我市印发了《临沂市2021年“保护蓝天”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扬尘精细化管控、移动源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源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散煤污染治理、面源污染防控、重污染天气应对等七个方面70项大气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强调要以颗粒物、臭氧污染协同控制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来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重点推进城市扬尘精细化管控、移动源尾气排放管控、散煤替代、工业污染源治理绩效升级,继续推动燃煤锅炉淘汰、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木业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全面降低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是在生态环境部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团队的支持指导下,分析臭氧污染成因,探索加强协同控制的方法和路径,充分利用VOCs走航、雷达扫描、用电量监控等技术手段,结合生态环境部VOCs帮扶发现问题整改,督促各县区、各企业举一反三,实施精准治污。
三是更新完善污染源排放清单,依托专业力量,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绩效。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夯实应急减排措施,实施企业污染治理绩效分类分级管控,激励企业主动治污,坚决反对“一刀切”,达到A级的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可不采取减排措施,B级企业适当少采取减排措施。
四是强化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着力提升环境治理监管水平。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差别化指导,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执法,统筹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和“双随机、一公开”,提高执法精准度,实现清单化执法,一次综合执法完成多项任务,确保问题早发现、快解决。
五是明确工作责任、严格量化考核。充分发挥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牵头揽总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落实。继续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度,对各县区实行月通报、季考核,对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的实行问责。
六是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宣传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动员广大群众提供线索、实施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