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企业力量、关注数据贯通,教育界人士共商教育新基建

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目前国内的信息网络建设成效如何?如何才能打破数据孤岛、促进数据的高效利用?企业在教育新基建中又能发挥哪些作用?8月6日下午,在2021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教育专场活动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办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北京中学副校长周端焱、松鼠Ai创始人兼首席教育技术科学家栗浩洋以及外研在线 CEO商其坤围绕“教育新基建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

8月6日,在论坛上,专家们围绕教育新基建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展开讨论。

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探索5G教育的新模板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正式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数字资源新型基础设施、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六大类20项重点建设方向。其中,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被摆在首位。

任昌山介绍,近年来教育部把加快学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大力推进,“比如宽带网络校校通。经过‘十二五’、‘十三五’的大力推进,特别是‘十三五’末期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不过,任昌山也坦承,目前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有的学校虽然接入了互联网,但是运转经费有限,难以保障常态化的网络服务的经费支出。有的学校带宽相对较低,不足以支撑大带宽需求的视频直播、录播、互动教学。”任昌山表示,未来将在这些方面继续改进。

任昌山透露,目前教育部正在和工信部推动相关配套建设,“近期想出台5G+教育的探索,探索一些好的模式,然后再推广。我们也在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指导地方有效部署,加紧推动,为学校提供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希望通过这样的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屏蔽广告、不良网络信息的侵扰。”

新基建平台建设须关注“贯通质量”

各级各类教育平台的融合发展,对于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十分重要。但在现实中,平台重复建设、各类教育平台不通、数据孤岛等现象仍然存在。

“北京中学还是非常不错的学校,目前尤其在疫情的背景下,实现空中课堂、融合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等。”在周端焱看来,虽然目前学校距离标准的智慧校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学校最重要的不是平台或者硬件,重要的是怎么把数据贯通起来,服务于学生的创造性成长。”

余胜泉则认为,平台建设在教育新基建建设初期非常重要,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平台建设一定要跟业务模式创新紧密关联,不能为建平台而建平台,“我觉得下一阶段的平台建设不能以技术为导向,而应该是以应用教育生态创新为导向。现在应该更多关注部门和部门之间的衔接,使得数据能够在不同业务流程中无缝流转,只有数据流转起来,平台才可以发挥作用。”

“新基建的建设平台,第一要务不应该是看平台数量增加多少,而是看平台贯通了多少,平台有没有跟日常业务流相符,有没有创造新的业务流程,有没有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这才是新基建要关注的方向。”余胜泉说道。

栗浩洋对数据孤岛现象感受很深,“现在中国智慧教育现状有点像几十年前的手机一样,不同的手机有不同的数据线,这种情况下数据联通是非常有问题的。”栗浩洋建议,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涵盖企业、学术界、政府等不同部门的联盟,通过联盟制定相关的平台标准从而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

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供给

在教育新基建中,作为配套机制建设,教育平台的运营和内容供给同样重要。

“无论是推动教育新基建还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我们一直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坚持避免为了建设而建设。”任昌山表示,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同时,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供给,任昌山表示,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学校、师生能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满足学校和师生的需求。

余胜泉认为,技术支撑下的运营服务才是未来新基建应重点关注的方向,“只有运营规模化,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技术支撑下的服务才是破解基础设施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技术水平有限的关键所在。技术支撑下的运营服务是未来新基建应重点关注的方向。”

在商其坤看来,内容供给也十分重要,教育新基建应该包含数字内容的建设,“内容教学承载的价值是巨大的。现在市面上内容不是太少,是太多,同时甄别优质内容的成本也非常高。”他认为,智慧校园应讲求四位一体:好内容、好系统、好设计、好应用。

“企业有很多优秀技术人员,他们有想法,但可能对教育内部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太了解。教育系统的老师可能不懂技术。”周端焱也建议,由企业牵头,学校和企业联合设计符合教育规律的整体的顶层设计,“真的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好。”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校对 刘越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