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

当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豪情满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高精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首都功能定位,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中努力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一是瞄准国家战略需要、产业发展前沿,推动高精尖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出台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制定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配套政策,实施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具体行动方案,“十三五”期间,落地福田戴姆勒高端重卡等重点项目392个,投资超过2000亿元,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三个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021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40.4%(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9年同期增长31.1%,两年平均增长14.5%。

二是围绕京津冀产业协同,加强政策联动、要素匹配、产业链衔接,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严格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疏解一般制造企业累计近3000家。面向京津冀产业协同,构建“2+4+N”合作格局,服务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打造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共建园区,引导首钢、金隅、北汽等企业产业链在河北布局,保定京车基地、沧州现代四工厂、石家庄新乐三元工业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投产,京津冀产业协同从蓝图走向现实。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持续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搭建原始创新与产业化落地的桥梁,推进三大科技城创新成果产业化,累计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产业创新载体过百家,建成首都创新设计研究院、5G研究院、自动驾驶模拟仿真测试平台等一批新型产业研发机构。支持平谷打造“健慧谷”、怀柔打造传感器产业集群、大兴建设氢能国际示范区、北京经开区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2.0阶段建设,高水平建设中日、中德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区。

四是抓住北京“两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编制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实施方案。布局数字化设施,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达到29亿。建成小米“黑灯工厂”、三一重工“5G全连接工厂”等智能制造标杆项目,加强集成电路制造布局,推动集成电路装备自主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培育出百度、小马智行等智能网联汽车领军企业,集成制造全球领先的“5G+8K”转播车,全国70%的AI医疗企业在京发展,产业化落地一批一类新药,新冠疫苗累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左右。

五是打造公平、普惠、易得的营商环境,提高服务企业水平,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增强。落实营商环境4.0清单。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事项全部下放至区级。当好企业服务管家,利用“服务包”提升服务能级。修订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1+16+N”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体系,2020年服务中小企业100多万家次。做好企业减负、清欠工作,出台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处理办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建立起基于信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联合津冀开展守信激励试点。

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当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支撑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提高新业态发展活力。促进低碳循环发展,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布局,提高产业链建设水平。

二是加快产业创新发展。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发展引领技术创新的先导行业,培育拥有重要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主动承接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确保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三是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更高、更优标准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立足京津冀谋划产业布局,与天津、河北加强产业领域的深度联动,促进三地产业链共建、供应链共享、价值链共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朝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四是持续引导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升级。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提高质量效益,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重点行业典型企业的关键工序装备数控化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加强产业节能减碳,促进绿色发展。

五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把安全发展贯穿于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全过程,提升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能力。特别是集中精力“练好内功”,建设更高水平、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努力实现关键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