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7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解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首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吴红彬围绕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主要成果等作了主发布。市科技局局长胥晓兵,市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书记罗刚,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强,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谭泊雨分别从不同侧面解读全会精神,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捷主持发布会。
  


  ▲解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首场新闻发布会现场。何佳/摄
  吴红彬说,全会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遂宁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实现中部崛起的决定》《中国共产党遂宁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公报》和遂宁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决议,对于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在新的历史起点奋力实现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推动富民强市再上新台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次全会准备充分、统筹兼顾,蕴含了厉兵秣马、厚积薄发的必胜信念。”吴红彬说,市委《决定》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全篇,对我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了总体谋划部署,是遂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战略的政治宣示和行动纲领。《决定》主要落墨于政治举旗定向和工作谋篇布局,起草过程中突出把政治思维、全局思维、前瞻思维、系统思维四种思维贯穿全篇。
  “这次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各方反响热烈、给予高度评价,进一步提振了乘势而上、创新作为的责任担当和奋斗精神。”吴红彬告诉记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涵盖遂宁全境、涉及各个领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配置更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发布会吸引了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四川在线、四川法治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据悉,本次系列新闻发布会共召开5场,邀请17个部门(单位)和5个市(县)级园区负责同志进行新闻发布,深度解读全会精神和贯彻举措。


  市委发言人详解:

  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取得四个方面成果

  四个特点

  科学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干”

  “我感到,这次全会主要有4个特点。”在解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吴红彬介绍到,一是政治坚定、主题鲜明,二是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三是准备充分、统筹兼顾,四是科学民主、众智荟萃。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大局、统揽全局、引领变局、开拓新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吴红彬介绍,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7月10日,省委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举措。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召开这次全会,科学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要求。

  “全会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彰显了专注发展、克难奋进的责任担当。”吴红彬举例,如围绕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对外1小时交通圈、对内半小时通勤圈;围绕产业联动互补,构建“5+2+1”现代产业体系等,积极下好“先手棋”,打破壁垒、先行先试,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强势起步、攻坚突破。

  “《决定》落墨于政治举旗定向和工作谋篇布局。”吴红彬说,四种思维贯穿《决定》全篇。即突出政治思维,推动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遂宁落地落实;突出全局思维,找准国家战略与遂宁发展的“共通处”和“融合点”;突出前瞻思维,准确把握时与势;突出系统思维,实现协同联动,形成落实国家战略的强大合力。

  吴红彬介绍,起草好市委《决定》是开好这次全会的基础工作。市委高度重视,在市委常委会和市委主要领导直接领导下,成立专门起草组。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确定主题主线、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多次逐字逐句审改,倾注了大量心血。《决定》初稿形成后,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专题会议多次研究讨论,并按规定范围征求有关方面意见。

  四项成果

  强化共识指明方向明确重点凝聚合力

  提振乘势而上、创新作为的责任担当和奋斗精神。全会召开后,各方反响热烈、给予高度评价。“至少有四个方面成果。”吴红彬说。

  “首先是强化了实现中部崛起的思想共识。大家一致认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就四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系统谋划,对遂宁发展的战略牵引、政策推动、发展支撑作用前所未有。”吴红彬说。

  “全会也指明了实现中部崛起的主攻方向。”吴红彬告诉记者,全会强调,要聚焦建设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目标、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目标和与潼南共建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任务,打好区位牌、走好联动路,挺起成渝中部“脊梁”。

  “第三项成果是明确了实现中部崛起的着力重点。”吴红彬指出,市委紧扣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逐一对表、细化落实,形成了我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举措。“随着这一系列部署要求的走深走实,一定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还进一步凝聚了实现中部崛起的强大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配置更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吴红彬谈到,随着这一系列举措的落实落细,必将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加强交流、共享机遇,广泛凝聚起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实现中部崛起的磅礴力量。


  明晰“两目标一任务”战略支撑体系

  关键做到“三个聚焦”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就四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系统谋划部署,市委七届十次全会鲜明提出“推动遂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实现中部崛起”这一首要目标。对此如何理解?如何统筹推进,实现目标?在解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谭泊雨抛出答案:明晰“两目标一任务”战略支撑体系是关键。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遂宁建设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和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与潼南共建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这也就明晰了遂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加快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体系,即‘两目标一任务’。”谭泊雨指出,一是要聚焦建设联动成渝重要门户枢纽目标,二是聚焦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目标,三是聚焦与潼南共建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重点任务。
  聚焦建设联动成渝重要门户枢纽目标,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双联双拓、全域开放”发展战略,强化通道功能、枢纽功能,着力搭平台、畅通道、建机制、落项目、促合作,提升开放合作层次和水平,增强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集聚力,打造川渝开放合作“桥头堡”、成渝“双核”非省会功能“疏解区”、促进干支联动“衔接带”。
  聚焦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目标,全会提出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三大倍增”计划,持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极核,积极构建市域发展共同体,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全局分量,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城市影响力,建成成渝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成渝发展主轴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聚焦与潼南共建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重点任务,全会提出把推进遂潼一体化发展作为在成渝地区实现中部崛起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高起点编制一体化发展规划,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体制机制,共建遂潼涪江创新工业园区,打好区位牌、算好共赢账、走好联动路,着力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都市新区。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只是做大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还要通过双核带动,实现整个区域‘水涨船高’。遂宁位于成渝发展主轴中心位置,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既是我们必须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遂宁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谭泊雨看来,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勇担中部崛起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引导激励全市上下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实现发展格局之变、发展方式之变、发展动能之变,迅速实现中部崛起、挺起成渝中部“脊梁”。


  市发展改革委深化先行先试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机制体制

  当好桥梁纽带 夯实绿色本底

  
  市发展改革委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牵头部门,将重点从“当好桥梁纽带、夯实绿色本底、深化先行先试”三个方面集中发力,为推进遂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实现中部崛起展现发改担当、贡献发改力量。

  
  如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市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书记罗刚从遂宁的优势、下步工作重点回答了记者提问。

  当好桥梁纽带

  加快建设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

  “我们将充分发挥好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互动发展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现代产业配套和承接枢纽、全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枢纽。”罗刚说,我市将着力畅通成(遂)渝交通大枢纽,加快实施兰(遂)渝高铁、遂广黔高铁、遂渝城际铁路、遂渝高速扩容、成南高速扩容、安居民用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积极建设双城物流配送中心和国际公路货运中心,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构建成(遂)渝产业大轴带,推进园区合作、产业联动、梯度转移,推动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产业在成渝地区万亿级产业集群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同时,我市将大力推动遂宁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遂宁经开区提档升级,建设船山飞地园区和老池临港经济区,积极融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夯实绿色本底

  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七次全会都强调和突出了遂宁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发展导向。

  罗刚介绍,我市将用好既有资源,发挥产业优势,建设全国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打造西部现代物流产业高地,争创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实施涪江右岸引水工程等项目,打造成渝中部职业教育基地、公共安全应急中心、区域性医疗中心和金融中心,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务实推动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建设,助推遂宁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深化先行先试

  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推进遂潼一体化发展,是我市为推进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通过前期的密切交流合作,遂潼两地形成了推动遂潼一体化发展、谋划遂潼涪江新区、规划建设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的强大共识。

  巩固深化合作成果,接下来,我市将围绕“三区一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推动机制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15个重大交通基础项目,构建遂潼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以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动重大平台建设,率先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机制体制。


  市科技局抢抓机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实施“六大创新工程” 建设区域科创中心
  如何抓住把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发展机遇?如何推进毗邻地区协同创新?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明确了方向。具体怎么落实?在解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局长胥晓兵认为:“这对遂宁科技创新发展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他介绍,我市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全面实施“六大创新工程”,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新融入工程。加强与成都科技合作,在天府新区建设遂宁研发基地,加快推进“成都研发、遂宁转化”;加强与重庆潼南、铜梁、合川科技合作,共同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走廊;实施区域创建园区创新提档工程。推动遂宁高新区升级创建国家高新区,抓好遂宁经开区电子电路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国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抓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力争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实施创新平台加固工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搭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电子电路创新共同体、锂电及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川猪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示范体,建设面向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实施创新资源集聚工程。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进100支1000人以上高校人才团队服务遂宁企业;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发展科技服务业,办好“遂创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延伸科技服务手臂,营造创新创造浓厚氛围。


  市商务局强化招大引强育优 构建外通内畅的交通体系

  加强通道建设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打造川渝开放合作“桥头堡”,以提高内联外通水平为重点,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成渝“双核”非省会功能“疏解区”,深化全国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市建设。


  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推动遂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生动力,已成为我市主导产业之一,也为我市扩大开放、创新融合提供了平台和动力。我市如何抓机遇、乘风而上,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在我市解读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强就此回答了记者提问。

  “我们提出以构建外通内畅的交通体系为基础支撑,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具体如何操作?余强介绍,结合安居机场、成遂南达万、绵遂内城际及遂渝城际等3条高铁站点布局,打造综合客货运枢纽,构建公铁水空综合立体运输网络;以遂宁高新区为载体,围绕“立足遂宁、服务成渝、面向西部、贯通沿海的生产型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依托威斯腾西部铁路物流园和潼南火车站物流园,有序推进中铁特货遂宁南商品车物流基地、纵横西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江淮物流仓储中心建设,打造融合商流物流、辐射带动明显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从遂宁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未来规划可以看出,扩大开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遂潼一体化发展,是重要的着力点。对此,我市商务部门也早有谋划。

  “我们将加快物流通道建设,打造成渝双城物流配送中心及国际公路货运中心,开行‘成遂渝—遂钦班列’,重点以粮食、化肥、建材等大宗物资以及商品车等运输为主,衔接成渝两地对接国内主要地区的铁路班列。”余强说,我市还将有针对性地与成都、重庆、北海、钦州等物流通道节点城市对接,促进商贸合作交流与物流通道建设协同发展,重点向南建设川贵广—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向西融入渝新欧、蓉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全面融入横贯东西、联结南北的对外经济物流走廊。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