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内贸流通"30条"新政

内贸流通“30条”新政:你的生活将这样改变山东



山东版“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来政策支撑。

日前,山东省官方正式对外发布《关于促进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

凤凰网山东梳理发现,该文件分别针对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提升社区商业便民服务功能、推动内外贸“两个市场一个标准”融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发展、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三化”建设、加快品牌建设引领内贸提质增效、创建重要产品追溯示范省、优化内贸流通发展环境以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九大方面,出台多达30条的具体发展实施措施。

这意味着“拉动内需”已成关键词的当前,备受各方关注的山东版内贸新政——山东内贸流通“30条”就此出炉。

而这距离中国商务部下发关于《2017年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不到一周。

据悉,该文件旨在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内贸流通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提升流通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消费全面升级,助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一旦这一山东版内贸新政按照前述“30条”意见次第实施,不但山东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迎来突破性进展,而且与之相关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零售、物流、餐饮等诸多行业也将迎来改变、改造、提升时刻。届时,行业、产业以及民众普遍关注的特色商贸小镇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食品安全保证等众多焦点问题将会被解决。

而这当然事关我们工作与生活。

可以想象的是,不远的将来,伴随着山东内贸流通“30条”落地,我们生活方式等餐桌、衣柜等有关的衣食住行被影响和改变,不管你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那么,因为这一新政,我们所关注、被影响以及即将被改变的究竟有哪些?

凤凰网山东对此进行深度解读——事关食品安全

关键词:农超对接、外贸标准办内贸、重要产品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焦点的当前,作为中国农业大省、食品产业大省以及全国食用农产品和生产供应重要基地的山东如何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怎样在保证公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同时,打造“食安山东”整体品牌,强化品牌示范引领,引导公众消费,引领产业发展对当地官方来说,刻不容缓。

这不,继山东省政府《“食安山东”品牌引领行动实施方案》【鲁政发〔2014〕9号】等系列政策正式出台后,已经上升为山东省政府食安创建工程的“食安山东”再迎来政策强力支撑——山东内贸流通“30条”。

凤凰网山东看到,该山东内贸流通“30条”在强调“强化农超对接,建立“厂家直供、基地直采’供应链模式”、“明确社区农贸市场(菜市场)、便利店和快餐、维修、家政、再生资源回收等必备业态设置标准”以及“依托大型零售企业增加时尚、品质、健康、绿色、智能商品供给”的同时,直接表示要“对接国际标准制定管理规范。总结推广“用外贸标准办内贸”做法,在农产品流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业等行业,加快对接国际标准。提高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运行水平,以市场为导向、标准为基础、品牌为引领、追溯为保障,倒逼提高内贸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外贸出口能力转化为内销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促进优质农产品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

不仅如此,这一文件还指出:扩大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覆盖面。把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列入各级重大民生工程,品类由猪肉、蔬菜、中药材、酒类扩大到乳制品、禽肉、蛋类、粮油、果品、水产品等;链条由零售、批发环节逐步向供应商、生产基地延伸;区域由11个试点市扩展到17个设区市。推进合格供应商、超市配送中心、特色产品、“老字号”追溯链条建设,打造品牌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信息化追溯的绿色供应链。

同时,山东将建设省级流通追溯平台。统一信息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和追溯规程,纵向联通国家、省级、市级平台,横向对接部门平台,建立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充分利用平台大数据,加强市场运行分析、监测、调控,提高食品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而为了保证政策的有力推动和次第实施,山东内贸“30”条还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信用体系,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同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等等。

未来,可以设想的是,以往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的我们也将坐享出口品质。事关农村商贸

关键词:培育“特色商贸小镇”、农村物流配送“五统一”、冷链物流企业试点推行“绿色ETC”

众所周知,农村商贸流通市场可谓潜力巨大。

近年来,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布局的同时,不少企业也为此谋局发力,希望能在农村商贸流通这一巨大市场中获利、分羹。

针对这一领域众所关注的农村流动连锁网络、电商服务网络以及农商互联等核心问题,山东内贸“30条”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

文件称,山东将构建农村流通连锁网络。未来,山东省将把农村现代流通纳入城镇化规划,制定农村现代流通专项规划,引导内贸流通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实施“超市下乡”,培育面向农村市场的区域骨干流通企业,推动大型连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下沉销售网络,构建以县城超市为龙头、乡镇商贸中心为基础、村级便民店为支撑的农村连锁网络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产业、产品优势,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用,运用城镇化建设资金扶持、PPP及产业基金等政策,重点打造一批布局优化、功能完善、业态完备的农村社区、乡镇商贸中心,培育“特色商贸小镇”。

针对农村电商服务网络问题,未来山东农村电商服务网络将实现全覆盖,一方面深化农村电商示范创建,深入推动与企业的战略合作,构建县级运营中心、乡镇及村服务站点全覆盖、相互衔接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络。培育引进一批有成熟运营经验的农产品电商运营商,制定适应线上销售的农特产品质量控制、等级评定、产品包装、物流仓储等标准,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市场认知度、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实现特色和品牌农产品产地建仓、区域上行、全网销售,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另一方面则依托有实力的电商龙头企业,整合邮政、交通、农业、供销及电商、快递企业物流资源,落实中央及省资金、金融扶持政策,构建平台、标准、仓储、数据、配送“五统一”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至于业内关注的农商互联也将被推进。

文件称,未来将全面推进农商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发挥各地产业和区位优势,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东三省等目标市场。支持建设改造公益属性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等,完善产地(集散地)批发—销地批发—终端零售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省级重点支持产地集散地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改造由各市负责。强化农超对接,建立“厂家直供、基地直采”供应链模式。选择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试点推行“绿色ETC”,实现查验关口前移,高速出口快速通行,解决冷链开箱失温、查验通行效率低等问题。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