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张理事长-疫情下的五金创变

目前,国内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而疫情对各行各业,特别是对五金行业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对此,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理事长张立东先生接受了媒体采访,让我们听听他从宏观的角度如何看待本次疫情对于五金行业的影响。

记者:

新冠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和行业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应对,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东立理事长:

第一阶段是疫情爆发初期。1月28日(正月初四),协会接到工信部紧急通知后,在一小时内迅速联系了10家能够生产医疗防护服用的拉链企业,相关企业接到任务后,在春节期间克服困难,紧急召集员工,组织物料,加班加点生产,满足了抗疫一线的急需。同时,九牧、玫德、方太、老板、万家乐、埃美柯、鑫方盛、美大等近百家骨干企业,在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为武汉和湖北疫区以及雷神山、火神山建设项目保驾护航,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充分体现了五金制品行业的大爱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阶段是复工复产。2月初,行业骨干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复工复产。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企业采取包机、包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安全接回员工返岗复工。在这期间,协会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深入了解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的复工复产的情况,以及在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将调查情况和企业诉求向上级机关反映,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目前行业骨干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复岗率超过90%。

第三阶段是主动全面应对。3月份以来,在严防严控疫情的前提下,企业开始探索新的线上营销方式并取得有效成果。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一方面克服种种困难,做好行业研究和服务会员的工作,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与有关机构和媒体合作,举办线上产业发展峰会,和行业骨干企业在线上充分交流、传递信息、分享经验,得到了行业、企业以及社会上的广泛好评;协会还积极通过多种媒体为行业发声,报道和传递行业的正面声音和正能量,引导行业科学对疫情进行研判,树立信心。同时,协会不断适应疫情带来的变化,积极谋划展会的创新转型、模式转型,全力打造好行业展会平台,帮助行业企业深度开拓市场和渠道。

记者:

此次疫情给五金制品行业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下一阶段行业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张东立理事长:

疫情的影响是综合的,行业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以厨电、卫浴、烹饪器具、家居五金产品等为代表的五金细分领域主要以内销为主,受到疫情影响,在前期的市场销售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这类产品是生活必需品,所以需求仅是暂时被抑制,疫情过后,有望出现销量的集中反弹。另外,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餐饮方式的改变,既提高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针对这些变化,企业要做好疫情之后消费者心理、消费趋势的研判,做好创新设计与生产服务,把握市场机遇。

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国内的消费渠道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一方面线上消费和营销异军突起,增长迅速,另一方面精装修、全装修比例不断增加,集采项目比重增大。这些变化产生的结果就是,市场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渠道逐步细分,传统渠道被大量分流。而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有加速渠道变革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主动做出变化,在做好品质、品牌,做好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和员工培训等基础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好渠道的多元化布局,从渠道创新上寻找增量。

而以工具五金、建筑五金、日用五金等为代表的传统五金产品,产能大、出口量大,受到海外疫情蔓延的影响,出口数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企业普遍遇到了没有订单或订单取消的状况。国际市场是承载中国五金庞大产能的重要部分,面对当前复杂的海外环境和困难的国际市场,大家更要坚定信心,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的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

记者:

能否请您预判一下疫情过后五金制品行业的走向?

张东立理事长:

此次疫情的影响是深远的,所带来的一些变化有可能在未来不断延续。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强,5G、物联网等有关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五金制品行业更要持续开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这将是行业未来的一项长期任务。

'20中国国际五金展(CIHS'20)将持续关注五金行业的动态,并随时为您传递相关信息。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