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中,厘清监管职责、明确责任部门是首要环节,但绝不能止步于“划界分责”。近日,《中国应急管理报》报道了天津市西青区着力消除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盲区的实践经验。报道中提到,为防止部门间推诿扯皮,当地坚持让制度“长牙带电”,通过刚性约束倒逼相关部门真正做到敢抓敢管、真管严管,彰显出制度执行的力度与实效。
笔者认为,唯有像西青区这样,在科学划分部门职责边界的基础上,配套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确保监管责任真正落地见效,切实筑牢新兴行业领域安全底线。
当前,新兴行业呈现出跨界融合、技术迭代快、业态复杂多变等特点,极易导致安全监管出现“九龙治水”式的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的监管真空。为此,各地普遍将梳理权责清单作为破题之策。然而,从实践来看,仅靠职责划分难以根治问题。一方面,部分领域因行业边界模糊、职能交叉重叠,职责难以做到完全清晰界定,客观上仍存在衔接缝隙;另一方面,即便职责已明确,个别部门却停留在“纸上履职”——虽名义上承接了监管任务,却未配套具体措施、标准或执法机制,致使权责清单沦为“文件摆设”。
以平台经济为例,尽管许多地方已初步完成监管职责分工,但在数据安全、劳动者权益、算法治理等方面,相关规则仍不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滞后,执法尺度不一,导致监管常常陷入“追不上发展速度、管不住风险隐患”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若缺乏刚性制度支撑,再清晰的职责划分也难逃“空中楼阁”的命运。制度若不“带电”,责任就可能被推诿。因此,职责界定不应成为监管的终点,而应是深化治理体系的起点。必须着眼长效治理,围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闭环逻辑,在明确法律依据、压实责任链条、强化过程监督、动态评估成效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实现监管不缺位、不断档、不虚化。
在此基础上,推动责任落实还需双轮驱动。一是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填补新兴领域制度空白,为监管部门提供坚实法治支撑。针对人工智能、共享经济、低空经济、数字文创等前沿业态,及时出台适应性强、操作性高的法规规章,避免“无法可依”带来的执法困境。二是建立健全跟踪问责机制,对履职不到位、响应不及时、整改不力的部门,采取通报批评、约谈提醒、绩效考核挂钩等方式形成震慑,倒逼其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切实堵住监管漏洞。
未来,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安全监管不能停留在“被动应对”或“事后补救”层面,而应转向“前瞻预判、系统防控、智能协同”的现代化治理路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有责可循”到“有责必履”的跃迁,构建起覆盖全链条、贯穿全过程、响应全时段的安全治理体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