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国经济数据的边际变化与结构性矛盾

一、宏观经济全景:增长韧性下的结构性分化

2025年4月,中国经济呈现“外压内稳、新旧分化”的格局。一是外部冲击显性化。美国对华关税税率骤升,叠加全球经贸摩擦加剧,4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跌至44.7%的极端低位。二是内部韧性凸显。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10%,服务业生产指数保持6.0%的稳健增长。

这一矛盾格局背后,是政策对冲与市场调整的复杂博弈。本文将从生产、需求、外贸、物价与就业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并重点拆解与钢铁需求紧密相关的房地产、基建与出口的结构性矛盾。

二、生产端:新质生产力对冲传统产业收缩

1. 工业动能切换加速。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3月的7.7%回落至6.1%,但结构分化显著:(1)高技术制造业逆势扩张,集成电路(+21.3%)、新能源汽车(+38.9%)、航空航天设备(+21.4%)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维持高增,产能利用率达75.8%。(2)传统制造业承压,纺织业增速回落至2.9%(前值5.7%),轻工产品出口同比转负(-3.5%),与关税冲击形成共振。(3)产能调整信号。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4.2%(前值75.8%),PMI原材料库存指数降至47.5%,企业主动收缩库存应对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关税冲击导致出口依赖型传统制造业订单萎缩(纺织业PMI新订单指数降至45.2%),而政策支持的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1-4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18.2%)推动高技术产业加速替代。

2. 服务业:数字化与服务消费双轮驱动

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0%,呈现“生产性服务业强、生活性服务业弱”特征。(1)数字化引擎。信息技术服务业(+10.4%)、租赁商务(+8.9%)受益于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2)消费升级受限。餐饮收入增速回落至5.2%(前值5.6%),旅游收入同比+3.1%,但能源消费(汽油-10.4%)拖累明显。

矛盾突出点在于,服务消费升级受制于居民收入预期疲软,城镇调查失业率虽降至5.1%,但青年失业率仍高达17.3%,制约消费意愿。

三、需求端:房地产拖累深化,基建与消费对冲乏力

1. 房地产:销售探底与政策效力衰减的逻辑拆解

4月房地产数据呈现“量价齐跌、区域分化、库存高企”三重压力。(1)销售端: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2.1%(前值-0.9%),销售额同比-6.7%,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转负(-0.2%),三四线“以价换量”均价仍跌3.7%。70城新房价格环比下跌0.1%,二手房下跌0.4%。(2)开发端:投资同比-11.3%(前值-10.0%),新开工(-22.1%)和竣工(-28.1%)加速收缩,房企到位资金同比-5.8%(个人按揭贷款-12.6%)。(3)库存压力: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8亿平方米(同比+4.8%),广义库存去化周期延长至25.3个月,房企资金链持续承压。

政策效应转弱,居民收入抑制房地产市场复苏。尽管3月限购松绑(如上海新房价格同比+5.9%)和专项债支持(全年计划收储存量房资金达6000亿-1万亿),但二手房挂牌量激增(130城环比+1.0%)压制市场预期,政策传导效率边际递减。居民收入预期低迷(城镇调查失业率5.1%+青年失业率17.3%)→购房能力受限→需求端疲软;房企融资端未实质性改善(到位资金同比-5.8%)→被迫降价去库存→价格下跌与销售恶化正反馈循环。若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限购松绑及存量收储政策未能及时落地,销售端或延续探底趋势,房企债务风险甚至可能进一步暴露。

2. 基建投资:狭义基建增速回落但电力投资高增

广义基建投资增速从12.6%降至9.6%,呈现“传统退坡、新能源补位”特征。传统基建承压,比如水利(+6.1%→+4.9%)、公共设施管理(+8.6%→+4.9%)增速放缓,反映地方化债对资本金的约束(1-4月土地出让收入-12.7%)。新能源发力,电力/热力投资同比+24.5%,风光储项目加速落地。

对于传统基建而言,资金瓶颈仍是问题。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占用专项债额度(全年8000亿元用于化债),4月新增专项债发行环比少增1334亿元,项目资本金到位率不足导致落地效率低下。具体反映是基建虚实分化,土木工程建筑业PMI升至60.9%,但水泥产量不高,这是项目落地效率不足的表现。

3. 消费:政策脉冲与内生疲软并存

社零同比增长5.1%,呈现“政策拉动强、自主消费弱”特征。特别是“以旧换新”显效。家电(+38.8%)、文化办公(+33.5%)受补贴推动,但汽车零售额增速回落至0.7%(实际销量+17%),反映降价促销扰动数据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信心长期处于低位水平。金银珠宝(+25.3%)受益避险需求,但耐用消费品(-3.7%)和能源(-10.4%)价格疲软,居民储蓄率升至34.2%的历史高位。

四、外贸:关税冲击下的“抢运”与转口韧性

总量超预期但结构矛盾突出。4月出口同比+8.1%(美元计价),但对美出口同比-21%,转口贸易(东盟+20.8%、印度+21.7%)和豁免清单产品(集成电路+13.5%)支撑韧性。行业方面存在分化的现象。船舶(+17.6%)、新能源汽车(+38.9%)量价齐升,计算机通信设备增速回落至6.5%,反映产业链外迁压力。除抢出口和转口贸易外,生产端滞后也是需要重要的。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骤降至44.7%,纺织业开工率同比下滑8.3个百分点,关税冲击滞后效应显现。值得关注的是,若7月关税豁免期结束且无新协议,转口贸易动能或减弱。据Vizion数据,4月中国至美国TEU运量环比暴跌42.7%,预示第三季度出口压力可能更大。

五、经济弱复苏中的“量增价降”特征显著

1. CPI与PPI:输入性通缩与产业升级并存

CPI方面,CPI同比-0.1%。牛肉(+3.9%)、鲜果(+2.2%)受供给扰动上涨,但能源(-10.4%)和耐用品(-3.7%)拖累显著,核心CPI同比+0.5%反映内需疲弱。PPI方面,PPI同比-2.7%。国际油价(布伦特原油67.9美元/桶)和煤炭(-3.3%)主导下行,但服务器(+1.0%)、可穿戴设备(+3.0%)逆势上涨,反映新旧动能转换。

2. 金融数据量增价降。

4月中国金融数据呈现“总量稳、结构优”特征。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7%,增量同比多增1.22万亿元,主要受政府债发行提速(净融资约9700亿元)及企业债回暖(净融资1900亿元)的拉动。信贷总量方面,1-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06万亿元,但4月单月新增贷款2800亿元,同比少增反映内生需求不足;若还原地方债务置换2.1万亿元的影响,实际贷款增速仍保持8%以上。融资成本继续下行,企业新发贷款利率降至3.2%(环比降4BP),个人住房利率降至3.1%,显示货币政策宽松效果显著。结构上,普惠小微贷款(+1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8.5%)增速领先,企业贷款占比升至68%,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降至13%,信贷资源持续向实体经济倾斜。政府债发行节奏加快与LPR传导机制优化支撑社融,但企业资本开支意愿偏弱、居民消费信贷疲软仍是主要制约。

综合来看,金融数据“量增价降”与CPI/PPI“弱复苏”并存。金融数据体现“政策托底”与“结构升级”的双重特征:社融受政府债加速发行支撑,信贷成本持续下行助力实体;但内生融资需求疲软、居民消费信贷收缩仍是隐忧。物价层面,CPI环比改善但同比负增、PPI通缩加深,凸显内需不足与外部输入性压力。

六、政策展望

1. 短期对冲:货币财政协同发力

5月7日,金融三部委提出的一些政策可能会在6月加快落实。此外,二季度后半段,专项债发行大概率提速(全年计划完成33.5%),需配套政策性金融工具缓解地方资本金压力。房地产政策出台的可能性更大,可能包括以下内容。(1)需求端:一线城市将继续优化限购政策(如北京五环外已取消限购),二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限售。核心城市可能通过“以旧换新”激活置换需。再次降息。(2)供给端:存量房收储与保障房扩容,房企融资修复,重启PSL(抵押补充贷款)支持保障房,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

2. 中长期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

房地产:需推进一线城市限购松绑(北京、深圳尚未调整)、存量收储政策落地,优化“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机制;

产业升级:政治局会议提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8.5%;

外需风险:稳住东盟/拉美市场(对非美出口占比升至86.5%),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升级(服务器/可穿戴设备价格逆势上涨)。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