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减水剂价格承压,功能型产品逆势增长
2025年5月20日,国内聚羧酸减水剂(普通型)主流报价2800-3200元/吨,较年初下跌8%-10%,因房地产项目开工率不足导致需求疲软;而早强型、抗裂型等特种减水剂报价高达6000-8000元/吨,同比上涨5%-8%,受益于基建项目对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提升。速凝剂、膨胀剂等辅助外加剂价格稳定在4500-5500元/吨,因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需求刚性支撑。
二、需求结构分化与区域竞争
需求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基建项目(如跨江通道、综合管廊)对高性能外加剂需求旺盛,而中西部房地产项目订单减少30%。供给端,头部企业通过“一站式解决方案”模式提升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因技术门槛高企被迫退出。据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数据,2025年Q1行业产能利用率仅52%,但功能型外加剂产能利用率超70%。
三、成本与政策驱动
原料端,环氧乙烷价格受乙烯产能扩张影响下跌12%,降低减水剂生产成本;而萘系减水剂原料工业萘价格因焦化行业限产上涨8%,推动部分企业转向聚羧酸体系。政策层面,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要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提升50%,倒逼外加剂企业开发低收缩、高抗渗产品。
四、技术革新与未来趋势
行业正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头部企业通过研发生物基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盐改性产品)、纳米材料复合外加剂实现低碳排放,同时布局混凝土智慧工厂(实时监测外加剂掺量与混凝土性能)。预计2025年下半年,随着“十四五”重大交通项目加速落地,功能型外加剂需求或迎爆发式增长,但中小企业需警惕技术迭代风险。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