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护航汽车业升级转型

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刻转型重塑期。在这一历程中,汽车工业关键核心技术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的核心技术风向标,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携同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车展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围绕智能化架构、车规芯片、下一代电动化平台、AI战略等关键技术领域展开深度探讨,聚焦中外汽车技术路线博弈与全球产业链协同,清晰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协同的升级路径。

  汽车业进入攻坚克难关键阶段

  2025年上海车展展出的1308台车辆中,新能源车占比超七成,首发车型163款,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规模达10万平方米,超800余家企业积极参展;其中近5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首次亮相。

  能源变革、电动化攻坚、芯片国产化突围、端到端大模型应用等前沿技术成果集中亮相,无一不体现着技术才是定义汽车价值的核心语言。与会嘉宾表示,汽车产业的边界正被打破,能源革命与AI大模型将重塑技术格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回顾了中国汽车技术的“十四五”成就:混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L2级辅助驾驶搭载率从15%跃升至57.3%,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从5.4%攀升至41%。他表示,“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汽车产业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将直面“深水区”“无人区”的技术挑战,新能源、新材料与新计算技术等跨领域创新成果必将推动汽车关键技术加速迭代,汽车科技创新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

  世界经济论坛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智能自主系统总负责人Maria Alonso在《自动驾驶:现状、时间线与全球路线图展望》的主题演讲中认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正呈现场景分化发展趋势,其中私家车领域L2辅助驾驶系统仍将主导未来十年的市场,预计2035年4%的新车将配备L4功能,中国凭借消费需求、政策激励与产业链协同将成为L3/L4落地领跑者。

  技术护航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亮眼的成果,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未来汽车行业如何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发展仍是重要课题。与会代表探讨前沿技术的发挥方向和难点,介绍了技术研发的进展。

  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副总经理梁锋华表示,安全是智驾第一原则,绝不为不成熟技术买单。梁锋华表示,长安计划投入2500亿元深化“天枢大模型+具身智能”技术路径,重点推进激光雷达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的“五阶智驾方案”,并同步研发具身人形机器人技术,实现智能驾驶能力向物流、服务场景的外溢。

  黑芝麻智能产品副总裁丁丁阐述了黑芝麻智能聚焦“华山+武当”双芯片战略。华山系列专注智能驾驶算力升级,通过优化芯片架构提升AI模型处理效率,已在吉利、东风等车企的车型中量产应用;武当系列则聚焦“功能集成创新”,将网关通信等基础功能融合至单颗芯片,替代传统分散式控制器方案。通过芯片架构创新,可以帮助车企提高智能系统迭代灵活性,同时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综合成本。

  HERE Technologies业务与解决方案架构副总裁Severin Bredahl-Banovic表示,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位置智能与AI的深度融合正重构驾驶体验的技术底座。通过实时高精度道路数据与生成式AI的协同,车辆将突破传统导航功能,进化为具备“超前环境认知”的智能终端。

  聚焦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创新,来自整车企业、电池企业、材料企业、测试企业、装备企业的参会代表就高比能高安全的全固态电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路径、如何实现电池性能和安全的提升、打造超快充耐低温长续航的整车、不断迭代设计和工艺、加强验证、提高经济性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来自北汽丰田研究院的刘欣蕊对记者说,他们正在调研电池技术市场,并会采取合适的策略降本增效,提升安全水平。

  聚焦高性能汽车芯片的产业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趋势,一汽集团研发总院智能网联开发院高级主任王强介绍了一汽红旗打造差异化创新优势、聚焦产业链安全、全方位构建自主可控生态的实践;多家半导体公司高管介绍了在车规级芯片领域深耕、助力汽车芯片自主可控的探索。

  侯福深透露,历时一年修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将在10月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发布,“这一凝聚2000余位专家智慧的研究成果,将成为引领汽车产业‘十五五’及中长期创新发展的新路标”。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