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特气价格“技术为王”:国产替代与先进制程的生死时速

2025年4月,国产电子特气价格分化显著:三氟化氮(NF₃)价格从45万元/吨跌至38万元(产能过剩),但高纯六氟丁二烯(C₄F₆)价格仍高达1200万元/吨(99.9999%纯度)。这种冰火两重天背后,是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的技术攻坚战。

1. 成熟制程“红海厮杀”

NF₃产能过载:昊华科技、中船特气等企业2025年NF₃产能达1.2万吨/年,但全球需求仅8000吨,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

六氟化硫(SF₆)替代:中科院过程所研发的C₃F₇CN绝缘气体,温室效应值(GWP)较SF₆降低99%,但成本是其3倍;

设备认证壁垒:国产特气通过ASML光刻机认证的仅2家(华特气体、金宏气体),导致高端市场仍被林德、空气化工垄断。

2. 先进制程“卡脖子”环节

C₄F₆“皇冠明珠”:3nm及以下制程中,C₄F₆作为核心蚀刻气体,全球仅日本关东电化、大金工业可量产,国产率不足5%;

锗烷(GeH₄)突围:南大光电实现9N级锗烷量产,打破德国默克垄断,但年产能仅50吨,仅够满足10万片12英寸晶圆需求;

价格倒挂之谜:国产C₄F₆成本较进口低30%,但售价反而高15%,源于下游晶圆厂“保供”心理下的溢价支付。

3. 未来战场:光刻气与量子材料

ArF/KrF光刻气:雅克科技投资20亿元建设准分子激光气体产线,目标2026年实现193nm光刻气国产替代;

量子特气:中科富海研发的氦-3/氘混合气,可用于量子计算芯片冷却,但全球年产量仅300升,价格堪比黄金。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