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光伏玻璃价格跌至22元/平方米(3.2mm厚度),较2021年高点腰斩,但行业库存仍高达80万吨。这场价格崩塌背后,是双面组件渗透率提升与钙钛矿技术颠覆的双重冲击。
1. 产能过剩“恶性循环”
疯狂扩产:2020-2025年行业产能从3亿吨/年增至12亿吨/年,但需求增速从30%降至15%;
成本内卷:福莱特、信义光能通过1200吨/日大窑炉将生产成本压至18元/平方米,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风险陡增;
政策“刹车”:工信部暂停新增光伏玻璃产能听证会,但存量项目仍可通过技改释放产能。
2. 技术迭代“降维打击”
双面组件革命:2025年双面组件占比突破70%,倒逼玻璃企业开发2.0mm超薄产品,但良率仅75%(2.5mm为90%);
钙钛矿“釜底抽薪”:协鑫光电100MW钙钛矿组件产线量产,玻璃用量较晶硅减少60%,且可采用普通浮法玻璃;
价格体系崩塌:部分组件厂为清库存,将双玻组件售价压至1.2元/W,倒逼玻璃价格再跌10%。
3. 破局之道:BIPV与柔性玻璃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金晶科技TCO导电玻璃应用于碲化镉薄膜组件,2025年BIPV市场光伏玻璃需求达5000万平米;
超薄柔性玻璃:凯盛科技研发的0.03mm柔性玻璃,可弯曲半径<1mm,为车载光伏、可穿戴设备开辟新赛道;
碳税“洗牌”:欧盟碳边境税(CBAM)下,中国光伏玻璃出口成本增加15%,倒逼企业布局海外产能(如信义在马来西亚建设零碳工厂)。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