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列双流制轨道车辆从这里驶出,国内唯一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子相机在这里诞生……近日,记者从重庆市江北区获悉,作为重庆工业经济主战场,江北区锚定“22411”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2个主导产业集群,软件信息服务、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2个支柱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4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配套布局11个“新星”产业集群。江北区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数智技术深度赋能,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
2024年,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突破50%,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走出了一条具有辨识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中车长客”)研发的全球首列机场捷运单轨车辆最近正在接受调试。该车辆依托重庆本地完整的单轨产业链,将无人驾驶、航班联动、储能供电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机场捷运系统。
“多年来,我们成功研发了全球编组最长的8辆编组跨座式单轨、全国首列双流制轨道车辆等。我们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7%。”重庆中车长客常务副总经理初东博介绍,以江跳线双流制轨道车辆为例,这项创新成果为我国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贯通运营、一车直达、零换乘的全新运营模式提供了参考。
作为西南最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重庆中车长客自2007年“安家”江北之后,创立了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依靠自主创新,企业已形成“生产+创新+服务”一体化平台,带动周边4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
2018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晓燠带领团队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所首个产业化公司——重庆连芯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连芯科技”),并入驻中国科学院江北育成基地。入驻江北后,企业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快速发展。2023年,连芯科技的一个科研产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近年来,该产品运用的技术已衍生出安检成像、工业检测等系列产品,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连芯科技的成长,离不开江北区长期以来的扶持和支持。”马晓燠说,凭借在光电探测、自适应光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等关键领域的多年深耕,连芯科技已成长为国内唯一可研发和制造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自适应光学智能光电设备的企业。
通过高效部署创新链,加快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关键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江北区制造业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如汽车产业领军企业长安汽车累计掌握600余项智能低碳核心技术,申请专利2.3万件。
“如今,江北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已突破3.1%。”江北区科技局局长张敏告诉记者,江北区设有研发机构规上制造业企业超过90家,累计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2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1个。
数智赋能让产业加速跑
江北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肖渝妹介绍,江北区根据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确定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两个主导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补充发展AI及机器人、智能家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江北区辨识度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江北区注重数智赋能,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关键工艺设备更新换代,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制造全流程的数字化水平,让数字化、智能化带动制造业加速跑。”肖渝妹介绍,通过产业数字化,一大批江北的传统企业实现了生产效能大提升。
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融合了AI视觉、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智慧工厂可以实现0.05毫米级的蓝光精度识别,做到对产品的超过600个关键点位进行检测,实现100%质量监测追溯。
重庆海尔洗碗机互联工厂是全球洗碗机行业首家“智能+5G”互联工厂。这一互联工厂不仅可以实现定制生产,同时相较过去,产品制造交付周期缩短了55%。
2024年,江北区新增1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52户,实现历史新突破;全年规上工业总量稳居全市十强。
今年,江北将以打造“双核驱动”现代制造业集群为主线,依托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江北区2025年力争新增科技型企业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6%以上,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