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绿色食品市场需求旺盛,但原料供应短缺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由于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的周期长、成本高,加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许多企业面临原料价格波动、采购困难等问题,甚至被迫减产。
“去年有机小麦价格上涨30%,但我们无法同步提价,导致利润下降15%。”某知名有机面粉生产商负责人无奈表示。类似情况在食用油、杂粮等领域同样存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调研显示,2023年有机原料平均采购成本上涨25%,而终端产品价格仅上调10%,企业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
为应对挑战,行业正尝试多种创新模式:
“公司+农户”长期合作:企业与农户签订5年以上协议,提供技术培训并承诺保底收购价,确保原料稳定性。例如,某有机奶粉品牌在内蒙古建立合作牧场,牛奶供应量增长40%;
垂直整合:头部企业自建种植基地。如某上市食品公司投资5亿元在黑龙江建设10万亩有机大豆产业园;
联合采购平台:中小企业通过行业协会集中采购,降低议价成本。
行业协会近期向政府部门提交了《关于稳定绿色食品原料供应的建议》,核心诉求包括:
加大补贴力度:对有机农业的水电、土地租金给予专项补贴;
完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有机原料检测认证制度,减少中间环节加价;
推动技术创新:支持抗病害有机种子研发,提高亩产量。
专家指出,供应链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但通过“订单农业”“数字农业”(如物联网监测种植情况)等模式可逐步改善。预计未来三年,行业将进入整合期,具备稳定供应链的企业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