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工企业携手发力碳减排主要体现在成立联盟、落实政策及企业自身探索转型等方面,以下是具体介绍:
成立碳足迹联盟
我国能源化工领域成立了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中化、万华化学、浙江石化等 8 家企业共同发起。该联盟计划到 2027 年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形成约 20 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以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加强碳足迹管理,促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协同减排,推进国际合作与互认。
落实相关政策
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对石化化工行业的节能降碳工作做出详细部署:
严格产业政策要求:强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刚性约束,严控炼油、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氯乙烯产能,严格控制新增延迟焦化生产规模。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 A 级水平,全面淘汰 200 万吨 / 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到 2025 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 10 亿吨以内。
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加强高压低压蒸汽、弛放气、余热余压等回收利用,推广大型高效压缩机、先进气化炉等节能设备。到 2025 年底,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 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2024-2025 年,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 4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 1.1 亿吨。
推进工艺流程再造:加快推广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先进工艺,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建设绿氢炼化工程,逐步降低行业煤制氢用量,有序推进蒸汽驱动改电力驱动,鼓励大型石化化工园区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
企业自身实践
潞安化工集团:利用矸石山、沉陷区等闲置场地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24 年日最高发电量达 15 万度,预计年产清洁电力 3300 多万度、节约标煤 1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3 万吨。研制出山西省首台碱性水电解槽 “晋华槽”,产氢量可达 1000 标方 / 小时。还通过低浓度瓦斯发电和乏风氧化热电联供项目,将废气转化为清洁电能,如古城煤矿的项目年发电量超 1.1 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100 万吨。
上海赛科:不断加大环保投入,从 2011 年以来年均环保投入近 2 亿元,2023 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比 2018 年减少了三成。还持续开发碳足迹管理平台,收集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数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