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业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以数字化转型为表征的智能化浪潮,促使以新兴技术为驱动力,以拓展人类认知空间、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的未来产业应运而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当前,世界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型,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将有利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审视未来产业的内涵和维度,结合全球范围内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布局情况,总结凝练未来产业发展特征和模式,并从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目标提出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与提升提供研究参考。
一、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内涵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本质上指的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跃升状态。如有学者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质态,是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 。而未来产业正是基于其技术革新性与产业融合性,发挥着整合新要素、联动新主体、营造新场景、升级新价值的功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助益。
(一)特征:技术革新性与产业融合性
生产力的跃升发展离不开新技术变革的驱动 。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率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形成 。作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重要场域,未来产业的技术革新性是推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动能,构成了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主要差别。未来产业具有技术革新性。未来产业以新兴技术和前沿技术为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加速,可实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大数据技术的耦合,碰撞产生新的产业业态。同时,在未来产业发展进程中,技术创新与产业同频共振,开发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形态,进而生成新的生产工具、生产要素,引发生产关系、商业模式等整体性变革,为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试验田。
未来产业具备产业融合的特性,其产业链长、应用领域广、带动性强,可将不同类型的产业融汇交叉,创生出新的模式、场景,对重构产业类型、重塑产业生态有着极强的带动效应。尽管从世界范围内,未来产业尚处于萌芽和试验阶段,但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通过将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集成化,释放更高的效能,打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高效能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未来产业是推动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实融合效能的重要抓手。在前沿技术驱动下,未来产业呈现出技术革新性与产业融合性的特征,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数实融合的重要业态类型。未来产业不仅可以在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加以布局,带来实体空间的扩展,也能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形态,为医疗健康、科教文娱、能源电力等行业带来模式和业态的更新。一定程度上,未来产业代表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有助于将新技术置入到各类经济形态中,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培养皿和生力场。
(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四个维度
作为先进的生产力类型,新质生产力将新的要素、主体、场景和价值统一到生产力跃升发展的过程之中。未来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整合要素、联动主体、营造场景、升级价值的作用。
1. 整合新要素 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是传统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未来产业在汇聚数据、知识、技术、金融等方面更具优势。未来产业有助于形成以知识与科技为基础,数据资源为核心,人才、金融、制度为支撑的多要素整合融通的业态形式,有助于实现要素盘活扩容,促进业态更新与生态再造。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领域通过整合现有要素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技术迭代和业态创新带来的平台效应,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通共进。
2. 联动新主体 新质生产力通过劳动主体对全科研、生产、销售、服务进行全面创新,实现生产力驱动方式、作用方式、表现方式的全方位变革。未来产业将技术创新贯穿到全产业周期,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形成更为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未来产业成了新主体实现资源整合和价值联动的关键枢纽。在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领域,未来产业将催生更多的高技术、高成长企业主体,尤其是为更多轻量化、创新性的中小微企业创造更为多元的发展机会。这不仅壮大丰富了市场主体,也为多层次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拓展人类生产空间打开了更多可能性。
3. 营造新场景 场景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由前沿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量子信息、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新融合的过程中,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营造了丰富的场景,有助于加速技术的验证转化和更新迭代。同时,未来产业形成的技术研发、产品、服务等,通过与其他产业联动形成投入产出关系,有助于构建“1+N”链式发展和集群生态,以此为产业发展拓展更多新场景,激发更广阔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国通过鼓励建设创新引用先导区,为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技术打开应用场景,进而以点带面,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4. 升级新价值 未来产业是推动产业价值量攀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增力量。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维的价值。一方面,当前未来产业正在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布局等全链条创新的贯通与融合,可大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落地周期,提高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另一方面,未来产业重视探索未来通用使能技术,以新需求为牵引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未来产业通过发挥强大的生产支撑、市场牵引作用,有希望为经济发展找寻新的增长点,促进形成更高潜力、更高价值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跃升,增强我国对全球价值网络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二、国内外未来产业发展现状与模式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催生的产业浪潮正在发生新的革命。前瞻性开展未来产业布局,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一)国际:各国抢滩布局未来产业以赢得发展先机
从全球来看,各国纷纷将超前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作为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发展先机的“先手棋”。欧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下一代移动通信、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未来汽车等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密集出台各类政策文件,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落地。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根据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条件等,量身定制发展战略,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着力点。
(二)国内:未来产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指引
从国内来看,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央地共识。中央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地位。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 ─ 2035年)》,明确了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 9 大未来产业领域。2024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了未来产业的发力点,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赛道和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 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十大标志性产品。《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以此为抓手推进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地方层面,各省市在依托本省市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撬动前沿技术带来的发展新要素、新资源、新动能。各省市集中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不同的行业领域、场景赛道上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力图将未来产业融入各省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全局之中。此外,深圳、福州、苏州、广州、宁波、佛山、无锡、泉州、成都、南京、杭州、郑州、长沙、青岛、武汉、东莞等城市也陆续出台针对性方案,加快未来产业发展。
(三)未来产业两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从国际国内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情况来看,未来产业出现了两种特点和相应的发展模式。
1. 要素创新型发展模式
要素创新型发展模式表现为全面加强政产学研用金服等要素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如创立或引培新的部门、机构等支持未来产业生态建设。未来产业的培育不仅是生产力的变革,更是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新组织模式、优化管理流程、设置创新研发机构可以为未来产业的布局提供有力支撑。如美国建立了跨部门、跨行业的产学研联动研发平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迭代、场景应用的全周期全流程为未来产业提供创新要素支持。如英国成立了科学、创新和技术部,统筹量子、人工智能、工程生物学、半导体、未来通信、生命科学、绿色技术的研发、管理和产业发展。德国通过分级分类设立对口资金,出台了针对初创企业的未来基金、针对高成长企业的 ERP 特别基金、针对前沿颠覆技术的欧洲创新理事会下设基金等,夯实未来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条。此外,人才是未来产业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各国不断强化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引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都有专项的计划培育各类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急需人才。
2. 产业延展型发展模式
产业延展型发展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未来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奠定基础,表现为以优势产业、现有产业园、产业先导区等为依托规划布局未来产业。
以深圳市为例,该市瞄准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八个重点领域,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部滨海国际生物谷、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园区、坪山园区、宝安园区、龙岗园区、龙华园区作为未来产业的核心承载区,聚集资源优势,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合理布局未来产业,全面提升发展能级。
上海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在 2023 年授牌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为首批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未来产业先导区,整合利用要素资源优势,发展未来产业。如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将重点围绕空间信息、智能机器人开展技术攻关和场景应用。同时,还通过建立“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推动大模型企业创新协同发展,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三、面临问题与发展路径
(一)面临问题
从当前国内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来看,中央地方正在锚定发展方向,加大布局力度,但依旧要注意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1.如何进一步整合未来产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质量
要着力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破除未来产业创新链布局中的体制机制问题;要研究制定政策,解决未来产业所需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尚不能满足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要进一步盘活数据要素价值,解决数据流通、确权、使用等问题,提升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度。
2. 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市场牵引
当前国内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正在萎缩的问题不容忽视,严重制约了技术研发与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效率不足,尤其是中试阶段投入不足的问题正在成为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掣肘。此外,研发机构的创新孵化、成果转化等发展水平不足,资源错配、市场脱节的问题一直存在。
3. 如何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提升生态容量
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速放缓,投融资热度收紧,企业生态受到创伤;囿于国际地缘政治争端和各国技术竞争,开放创新环境亟待重塑,亟需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对各类创新要素和主体的支撑力度,营造良性健康的产业生态。
(二)发展路径
立足全球,放眼未来。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撬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力,激发发展动能的路径。
1.谋“新”,规划顶层布局,统筹创新资源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扶持前沿基础研究,加快原始创新。发展与规范并举,充分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关系,强化产业优势,引导前沿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明确产业发展路线,建立技术先进、企业适用、产业融通、国际领先的高标准体系。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质量,盘活数据资源对未来产业的共享价值。
2. 打“实”,加强供需对接,壮大产业实力
强化政府采购与需求拉动,助推前沿科技成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场景应用的转化。完善科研机构、中试、创新孵化等创新平台职能,为技术策源和产业化创造条件,扩展场景。用好揭榜挂帅制度,培育一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壮大细分领域中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发“力”,厚植要素支撑,强化机制保障
加大政策供给,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科产金一体化联动机制,探索针对性金融产品、基金类型,扶持未来产业发展。加快知识产权、人才教育、治理创新等机制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
四、结语
技术更迭,时代发展。生产力的跃迁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思考未来产业的“未来”,不仅是国家战略、技术革新、产业发展、生态构建的内在需求,更是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的题中之义。面向新型工业化的未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明天,如何实现技术突破、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变性组合和调试,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将是政策设计者、产业实践者、学术研究者共同面对的议题。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