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一张“网”打通供应链

各式各样的工业零件模型、动态变化的客户数据、齐全完备的国家标准资源……登录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种类繁多、样式丰富的工业产品信息映入眼帘,涵盖从工程机械、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到汽车、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装备等众多领域。这些工业产品均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平台详细记载了产品型号、属性等数据。随着鼠标的点击移动,还能从不同基准面拾取、旋转、移动产品模型,实现360度全景式查看。

这个平台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推动建设,目前已汇聚了超过38万家企业和204万名活跃工程师,数字工品达2亿多件。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平台功能,当以企业用户身份进入后,能够进行工业产品设计、资源搜索、沟通对接、趋势分析等多项功能操作。平台数据可实现动态更新,帮助用户实时获取资源、进行业务协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工业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相撞相融中,不断催生出新模式、新动能、新业态,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赋智。

“通过工业互联网,将工业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都‘搬’进网络空间,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工作人员介绍,在这个“数字大脑”中,最核心的功能便是工业产品设计,即数字工品的创建和参数化选型。通过提供以设计工程师、制造企业和数字工品为核心的设计资源共享服务,助推传统设计模式变革。

苏州通又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与销售伺服电缸、滑台模组等自动化设备及配件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谭伯明告诉记者,以前,公司设计师设计一台电缸模型,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电缸所需的轴承、螺丝等零件都要和供应链上的厂商逐一详细对接,确定型号、尺寸是否匹配。“有时‘卡’在零部件上,产品设计就推进不动了。”谭伯明说,零部件解决了,设计师还要一点一点手绘到图纸上,一个数据弄错了就要推倒重来,仅仅是设计这一个环节就要耗费大量精力。

2022年,通又盛公司入驻了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平台上有大量零部件模型可供选择,型号、参数等详细信息也均有介绍。设计师选定产品零件后,在平台上输入产品需求,平台就能基于数字工品零件生成产品3D模型。“现在,设计环节所用时间大大缩短,效率大幅提升,有利于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谭伯明说。

“当前,平台已汇聚28大类通用零部件、19大类国标/行标件和2亿件供应商3D数字产品。”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网络研究所副所长张旭告诉记者,企业将产品做成数字工品放入平台后,可以大幅增加线上设计引流,同时,能够加大产品销售的概率。

不仅提高了工业产品设计和销售效率,还有助于推动形成供应链集群。在平台“大国智造”板块,记者看到,关于企业产品的产品收藏人数、客户总数、客户分布等数据显示得一清二楚。以广东东莞一家小型企业为例,11月20日,该企业的产品浏览次数达1400次,模型下载次数超600次,3家其他企业将它加入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及时掌握产品的市场情况。更为关键的是,此前企业上下游对接难、潜在客户难以挖掘等难题,如今有了更为便捷、高效的解法。

“以前要通过跑展会等途径推销产品,现在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宣传和展示的媒介,有需求的客户直接和我们线上联络。”该企业负责人说,企业通过平台上传近500个数字工品,累计获取客户线索超146万条,成单数量3000单以上,每个月获得客户的数量增长3倍,年销售额增长了30%。

“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供应链的竞争,谁掌握了产业链供应链,谁就能赢得竞争优势。”张旭表示,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的供应链体系,嵌入制造业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各环节,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应用自发扩张、链群自然形成,加快供应链数字化进程。

“平台只是载体,而之所以能实现供应链数字化,正是依靠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持续深化。”张旭说,工业互联网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渗透范围逐步扩大,在这个过程中集成了供应链各环节量化作业数据,从而多角度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

一张“网”打通供应链,也打通了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堵点。张旭介绍,“在此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设备、产线、车间、工厂的数字化转型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部分企业面临着‘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改革探索,通过加快平台建设、数据赋能,进一步满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有助于降低企业转型门槛,提升转型意愿。“企业尝到了甜头,就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参与到‘实数融合’进程中来。”

“过去很多人在疑惑,工业互联网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现在很多人则是关心,怎样才能更快嫁接应用上适配的工业互联网。”辽宁省一家包装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移动端即可实现对公司运行数据的全面掌握,在他的影响下,一批上下游企业也加入了数字化转型的行列。

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罗俊章看来,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加持下,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已全面转向突破行业和企业壁垒、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数字空间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链群化产业网络。通过工业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融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互通和要素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企业、产业链、园区/集群“化点成珠”“串珠成链”“聚链成网”,全面实现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工业大类全覆盖,数字新基建不断夯实、技术新突破加速涌现、融合新生态持续壮大,进入到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推广的新阶段。“下一步,将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创新重大机遇,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本报记者 韩思宁)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