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营主体倍增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2024年上半年优化营商环境10个典型案例,昆明市两个案例入选:昆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入选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官渡区入选“持续激发市场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典型案例。
昆明市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
近年来,昆明市聚力提升政务服务供给,完善融合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体系,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不断擦亮“四季如春营商环境”昆明品牌。
深化“大综窗”改革,市、县、乡三级共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受理窗口165个,为全市政务服务部门、乡镇(街道)开设“一件事”账号556个,实现“一件事”重点事项线下受理“一个窗”。完成国家、省 “高效办成一件事”16个重点事项的承接和发布上线,为全市1554名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开通VPN账号,实现省政务服务平台100%全覆盖,实现全市“一件事”事项线上服务“一张网”。
全省率先试点企业智能化开办,1533个企业开办实现“即报即办”。全省首创“审批服务到位率”考核,升级“妈妈式”投资全程免费代办服务,推行“三个1%”工作法,云南杉杉仅用247天完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工厂建设,裕能从开工到投产不到4个月,华为区域总部从签约到土地挂牌仅19天。
打造“明白办”政务服务品牌,搭建昆明云上政务大厅,24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上线“e办通”在线全流程办理,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将企业群众关心的“一件事”送到“指尖上”“家门口”。
全省首创“三个听取”“三进服务”“营商环境监督行”等活动,聘任155名营商环境监督员,建设21个“惠企服务专区”和68个“营商环境观察站(点)”。持续畅通“信、访、网、电”四位一体投诉渠道,全闭环办理企业诉求8000余件,为企业群众追回工程款、 兑付财政补贴累计超3000万元。
创新“八大环境”建设,出台《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制定施行《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首批聘任15名“昆明营商环境智库”专家,推动形成市委领导、政府主责、人大问询、政协参议、纪委问效、社会监督“六位一体”的营商环境工作格局。
对标一流打造安宁市、高新区、昆明经开区三个特色示范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园正式开园,黄金产业园等3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千亿级电池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高新区、昆明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3000亿元,创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
实施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提高至35%左右;磨憨智慧口岸货运车辆验放时间缩减50%,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获批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省首家上线“融信服昆明专区”,“昆易贷”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43.6亿元。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181.95万户。
梳理推出开花店等昆明市“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114项,创新推出惠商绿卡服务等“一类事”服务场景9个,打造更加智慧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新体验,努力擦亮“四季如春营商环境”昆明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事项近20万件。
官渡区全省首创“千名干部联万企·暖企兴商促发展”
官渡区聚焦经济总量、经营主体、常住人口全省“三领跑”现状,在全省首创开展“千名干部联万企·暖企兴商促发展”工作,形成上门“问诊”收集诉求、分流“转诊”跟办落实、区(局)长“坐诊”解决问题、回访“巡诊”督办问效的常态机制。
“官小服”上门“问诊”。官渡区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工作指挥部和专班,组建1个规上企业军团、8个街道军团,由军团、连、班、“官小服”构成“1+8+N” 军团式企业服务体系。“官小服”作为全区1967名党员干部的服务代号,每月一次对9916家企业开展上门“问诊”服务,对问题诉求“首问首办”,向企业精准推送政策。
疑难问题分流“转诊”。按照会商会办制度,专班汇总“官小服”无法现场办理的问题,形成“企业诉求池”,由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每月组织召开调度会,“一问一策”协调解决,分类分层转办。今年以来,官渡区组织召开会商会办调度会9次,研究疑难问题284个,分流转诊疑难问题273个。
分类排班区(局)长“坐诊”。按照“诉求受理—分类梳理—科学分办—部门响应”流程,官渡区政府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各街道负责人作为“坐诊”领导,建立区政务服务中心与“i官渡”微信小程序“坐诊服务专窗”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诉求反映渠道。今年7月,率先举办首场区长“坐诊接诉”活动,对5家企业关于厂房选址困难、专业人才缺乏等疑难问题进行有效解答。办理结果回访“巡诊”,以企业100%满意度作为办结依据,周调度、月评价、季通报,督促部门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形成线上线下闭环“诊疗服务”机制。
官渡区通过“千名干部联万企·暖企兴商促发展”军团式闭环“诊疗服务”,打造“亲商、重商、爱商、暖商”一流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官渡区实有经营主体41.87万户,总量居全省县(市)区第一。(记者董宇虹报道)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