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月20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走在前 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介绍2024年济宁市加快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安排,并回答记者提问。
1
(发布会现场展示海报)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围绕“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三大核心工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我们先后争取到全国化工产业聚集区安全风险防控项目2个、资金3000万元,全省第一;争取煤田地质二队成功晋升国家队,我市国家级专业救援队伍达到2支,全省第一;顺利通过全国粉尘涉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联网试点、全国基层预案建设试点验收,并作典型发言;承办省级现场会、演练15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32项典型经验获应急部推广,133项做法获省级以上表扬。2023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在全市2024年高质量发展暨干部作风建设大会上,我局作了典型发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全市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保障部门,我们将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职责,“三争四敢”抓落实、乘势而上再突破,奋力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
2024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总的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围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这一主线,突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这一重点,统筹抓好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坚决守牢安全底线,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济宁实践作出应急管理新贡献。
一、坚持治本攻坚主线,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国务院安委会、省政府安委会、市安委会先后印发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安委会办公室综合协调职能,建立“专班实施、系统调度、扁平推进、典型带动、联动督导、晾晒考评”6项工作机制,全链条压实部门、属地安全监管责任。具体做到“五个聚焦”:一是聚焦人员素质抓治本攻坚,狠抓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持续开展“大学习、大培训”专项行动,加强全民安全宣传教育,筑牢安全生产人民防线;二是聚焦基层基础抓治本攻坚,大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效能;三是聚焦重大事故隐患抓治本攻坚,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组织“专家查隐患”,推进隐患整改全闭环,有效管控各类风险;四是聚焦监管执法抓治本攻坚,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深化“违规电气焊、有限空间作业、预防高处坠落、企业外包施工”四个专项整治;五是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抓治本攻坚,强化矿山、化工、消防、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气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面提升“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水平,筑牢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二、坚持防抗救结合,严密做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一是立足“防大汛”,坚决打赢防汛抗旱主动战。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组织各级各部门修订防汛预案、开展实地演练,查改风险隐患。用好《风险分析图》《力量装备配置图》《群众转移部署图》《风险统计表》等“三图一表”,优化汛期联合值班,加强会商研判、监测预警、前置布防,随时做好突发险情“呼叫叫应”“群众转移”“抢险救援”准备。二是立足“早防范”,坚决打赢森林防灭火防御战。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一山一案”,建强队伍、配齐装备、加强宣传,常态化开展火灾监测预警、隐患排查整治、督导检查,严密防范森林火灾。三是立足“全灾种”,坚决打赢其他灾害阻击战。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做好各类灾害应对统筹协调和应急救援。对雨雪冰冻、大风大雾、酷暑高温等极端天气,及时会商研判、发布预警信息,预置队伍装备,严防次生灾害。四是立足“大应急”,坚决打赢防灾减灾救灾阵地战。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建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基层应急物资储备,规范设置集中安置点,筑牢灾害防治基层防线。
三、坚持固本强基,持续提升应急救援综合实力。一是完善基层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加强实战演练。全面落实《济宁市基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推进镇街、村居应急预案“提质瘦身”。组织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不提前通知、不设定脚本、不预设场景、不预设地点”的“四不”实战化演练,检验指挥体系、预案体系和力量体系成效。二是建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装备配备。持续推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范管理基层应急救援站点,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装备配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三是健全联调联战指挥机制,加强指挥联动。推进应急指挥部指挥功能和软硬件建设,强化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应急通讯、值班值守,加强各级各类应急力量联调联战,确保第一时间响应,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下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坚决、更加务实的措施办法,筑牢基层基础、提升应急能力、守牢安全底线,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创造坚实安全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齐鲁晚报记者
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我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具体内容?
赵才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筑牢安全生产基础,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国务院安委会决定,自2024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我们在认真研究全国、全省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济宁实际,充实细化为四个方面28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总体要求、聚力实施“八大行动”、持续深化“四项整治”、强化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着力通过三年治本攻坚,实现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双下降”,力争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实现“四个转型”,即:“安全生产的发展理念、监管体制机制、风险防控手段、隐患排查理模式”这四个关键向事前预防转型。
“八大行动”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行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落地行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行动、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行动、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行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行动、安全生产精准执法和帮扶行动、全民安全素质提升行动。
“四项整治”是指:违规电气焊和违规施工专项整治、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整治、预防高处坠落专项整治、企业外包施工专项整治。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关键在于落实。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细化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发改、教育、工信等22个市直部门分别牵头组织制定本行业领域具体实施方案,形成“1+22”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总体框架。二是组建工作专班,建立清单管理、工作调度、示范带动、督查督办、晾晒考评等机制,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三是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纳入考核巡查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确保三年行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济宁日报记者
请问去年以来开展的全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进展如何?
孔繁华
2023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安委会、省政府安委会的统一部署,我市深入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高质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在2023年度全省化工整治行动落实情况年度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市、县迅速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抽调精干力量和行业专家集中办公。建立“212”工作机制,即:任务、问题2个清单,1部整改台账和《周报》《简报》2项专报。强化“三函”制度保障,即“提醒函、督办函、问责预警函”。
二是紧抓措施落实。聘请国内高水平专业团队,开展企业分级分类评估,目前全市111家重点监管企业已完成评估。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特殊作业专项整治。采取异地互查方式,对全市152家化工危化品企业划定的605个高危场所逐一检查。深入推进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全市7个化工园区全部达到D级(较低安全风险等级),数量和占比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创新实施化工园区第三方监管、举报奖励制度、隐患公示制度等多项措施,相关经验被全省推广。搭建全市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预警监测平台,实现“市、县、企”三级在线监测预警。创新“线上巡查+监管执法”,提高风险防控效能。
今年,我们将围绕重点工作任务,持续巩固提升,进一步总结经验做法、形成长效机制,推动我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东方圣城网记者
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是我市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请介绍一下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实施的范围和效果?
孔繁华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减轻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给居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增强城乡居民家庭防灾减灾保障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自2019年起,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灾害民生综合保险项目,并连续6年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
具体来讲,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是由政府全额出资,为全市居民购买的特定灾害救助保险,居民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保险保障。保险保障的范围包括13种自然灾害和溺水、居家煤气中毒、爆炸、火灾、触电等5种特定意外事故的人身、住房和基本生活用品方面。同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在基本保障范围上,又增加了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灾害信息员查灾核灾、意外坠井、飞行物及高空坠物、精神障碍患者肇祸等过程中造成的人身伤亡保险保障,还把灾害施救、受灾人员饮水困难及其他政府认定需救助事项产生的费用纳入保险救助范围。
可以说灾害民生综合保险的实施,强化了保险在灾害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灾害救助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规范有效参与的多层次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和民生保障体系,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