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农业农村局,高新区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沂河新区社会发展局:
当前,我市小麦正处于拔节期,小麦拔节后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为切实做好全市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推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努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市农技中心制定了《2024年全市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附件:2024年全市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临沂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4月9日
2024年全市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当前,我市小麦正处于拔节期。小麦拔节后,植株由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向生殖生长,是产量形成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要以“分类管理,肥水调控,绿色防控,防灾减损”为重点,因地因时因苗制宜,分类施策,抓好关键措施落实,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一、强化分类管理,科学调控肥水
1.拔节期。拔节期小麦茎蘖两级分化加剧,是决定亩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各类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三类麦田,应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壮苗麦田,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旺长麦田,要坚持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倒二叶露尖)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可在追施氮肥的同时,追施适量速效钾肥,提高植株抗倒性。
2.抽穗扬花期。对于墒情不足地块,应酌情浇水。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结合浇水亩追尿素5-8公斤,或者用1%的尿素加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以促进穗分化、增加穗粒数。
3.灌浆期。灌浆期间,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提高粒重。若墒情不足,应适时浇水并应控制水量,不宜大水漫灌。
二、精准绿色防控,抓好病虫害防治
1.防治条锈病。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药剂防治。
2.防治赤霉病。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多雾天气,应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等药剂提前喷药预防。施药后6小时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隔5~7天再喷药1次。
3.防治白粉病。可结合条锈病、赤霉病等防控进行兼治。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可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及时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间隔7~10天再喷药1次。
4.防治麦蚜、麦蜘蛛。麦蚜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苦参碱等药剂进行防治。麦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
5.实施“一喷三防”。当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杀虫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混合喷施,一喷多防。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
三、科学应对灾害,有效防灾减损
1.防“倒春寒”。小麦拔节前后如发生“倒春寒”,将会导致小麦结实粒数减少影响产量。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墒情不足麦田应在降温前灌水,减轻影响。如已遭受“倒春寒”危害,应及时调查幼穗受冻情况,应结合浇水每亩追施纯氮5公斤(尿素10公斤)左右,并及时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蘖迅速生长和潜伏蘖早发快长,减轻对亩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
2.防后期倒伏。对于发生倒伏的麦田,切勿人工绑扶,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一是助力自然恢复。在小麦灌浆前、中期,倒伏发生3-5天后,叶片和穗轴会借助植株自我调节功能自然翘起,无需人工辅助。对于降雨导致倒伏的麦田,可在雨后借助工具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助其抬头。避免人工绑扶造成茎秆损伤或二次折断。二是加强管理。小麦倒伏后田间通风变差,白粉病等病害往往加重发生,同时倒伏导致茎秆和根系受损,影响营养物质输送。要及早喷施杀菌剂和0.2-0.3%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控制病害发生,增强光合作用,减轻倒伏次生危害影响,稳定粒重。
3.防干热风。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后期主要气象灾害,可能导致植株水分失衡,降低千粒重,造成减产。应加强监测预报,在干热风来临前及时叶面喷洒萘乙酸、磷酸二氢钾等溶液预防干热风,尽最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4.防烂场雨。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易发“烂场雨”。要提前检修机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抢收减损,确保小麦颗粒归仓。优质专用小麦要单收、单运、单贮,提高品质和效益。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