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开东营深水大港建设新闻发布会




  10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东营深水大港建设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铁路港航发展中心主任王圣国,市口岸和物流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强,东营海事局副局长辛玉征,东营港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林林,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王圣国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交通强市、海洋强市建设,全力推进东营港区10万吨级航道、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群等重点项目,加快构建东营港海铁联运、海管联运、海河联运体系,努力打造东营亿吨深水大港和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
  一、东营港基本情况
  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山东省重要港口,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主要有4个港区,分别为东营港区、广利港区、广饶港区、广北港区。
  东营港自然条件优势明显,特别是主港区-东营港区水深条件良好,其海岸距离-10米等深线只有6公里,距离-20米等深线为29公里,是天津至龙口1000多公里泥质海岸线上建设深水大港的理想港址;这里区位优越,北依京津唐经济发达区,南连山东中部,西达省会济南以及沿黄省市重要地区,是黄河流域天然的出海口。经过多年建设,东营港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南北防波堤和疏港铁路、疏港高速公路、长输管道等工程均已建成,东营港区已构建起“引桥延伸、双堤环抱、突堤相间”深水大港格局;广利港区建设顺利,形成了沿河口两岸布置的万吨级港口架构。目前,全市生产性泊位达到61个。2020年东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6000万吨大关,进入全国沿海港口30强;2022年东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325万吨,列全国沿海港口第29位。东营港现已成为环渤海地区以油品化工货物储运为主的重要港口。
  二、东营深水大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以来,东营港建设推进迅速,捷报频传,总投资达67亿元的东营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10万吨级内航道北支、4个10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13公里长的公共管廊和广利港区2个1万吨级海上风电设施运输泊位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有力地提升了东营港功能地位,标志着东营港进入了深水大港建设发展的新时代,开启了东营港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
  (一)东营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具备通航条件。该工程是我市建设深水大港的基础工程和起步工程,总投资23.6亿元。航道全长15.3公里,水深-17米,满足10万吨级船舶通航,同时兼顾12-30万吨级船舶减载航行。
  经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积极协调,去年11月初,生态环境部批复了东营港区海上倾倒区,彻底解决了制约东营港区航道疏浚施工抛泥的难题。工程累计疏浚土方1520万立方米,于今年8月25日胜利完成航道疏浚任务,并于8月29日通过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验收,具备了试运行的条件。
  (二)东营港区环抱港池内航道北支工程贯通。东营港区环抱港池内航道工程,是10万吨级进港航道与环抱港池深水码头相连接的关键工程,分南北两支,全长11.4公里,总投资为7.9亿元。北支工程全长5.9公里,于今年4月底开工,主要为10万吨级油轮通航服务。
  自工程开工以来,项目建设单位勇于担当,倒排工期,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目前,北支航道已实现贯通,共疏浚土方1570万立方米,打通了制约4个10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通航的“最后一公里”。
  (三)东营港区4个10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工程完成竣工验收。该工程是临港石化产业重要配套设施,年通过能力1920万吨,总投资18亿元,装卸主要货种:原油、燃料油、成品油和低温液化乙烷、丙烷、丁烷等。
  工程于今年8月底前全部完成竣工验收,成为东营港首批建成的10万吨级深水码头。
  石油化工是我市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石油炼化企业有19家,年一次性原油加工能力6700多万吨。2022年,全市原油实际加工量5400万吨,其中进口原油4000多万吨。前期,受港口靠泊条件的制约,我市进口原油大多需要从青岛、烟台等港口运输,不仅时间长,而且物流成本高,直接影响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东营港10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建成后,10万吨级近洋油轮将直航东营,极大提升东营港油气货物装卸水平,直接惠及临港石化企业,节省资金15多亿元,显著提升临港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对推动东营石化产业升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四)广利港区海上风电设施运输码头工程具备投产条件。该工程是海上风电产业重要配套设施,为2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年装卸海上风电大型设施可达150套,投资8.6亿元。
  经参建单位共同努力,工程于今年7月份全部完工,于今年8月份工程完成交工验收,为我市海上风电超大型设施运输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下步,抢抓发展机遇,瞄准世界级港口群发展奋斗目标,围绕东营亿吨深水大港建设,认真抓好港口运行管理,努力加快推进东营港区10万吨级泊位群、25万吨级原油码头和广利港区海河联运等重大工程。
  一是做好10万吨级航道、4个10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工程运行前的准备工作,突出抓好港口对外开放验收,开启东营深水大港发展的新篇章。
  二是尽快完成广利港区2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工程竣工验收,满足海上风电产业园和风电场建设发展需要,为新能源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加快推进东营港区一突堤大型集装箱泊位、10万吨级通用泊位和铁路专用线等工程,力争明年底工程基本建成,初步构建起我市海铁联运大通道。
  四是加快推进东营港区25万吨级单点系泊码头工程,加强调度,抓好单点系泊设施和辅助工作船建造,加大管道工程推进力度,尽快实现超级油轮直航东营港,打造全国进口原油重要储运基地。
  五是借助小清河复航工程,加快推进广利港区海河联运,争取省交通运输厅运作支持,请求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上位规划,并由省级层面投资建设支脉河航道和海河联运码头,将广利港区打造成为小清河复航工程海河联运重要枢纽。
  六是加大措施,争取上级大力支持,深入开展东营港区10万吨级LNG码头、8万总吨LPG码头、中海油仓储配套码头、粮食专用码头和广利港区1万吨级航道等工程论证建设,进一步提升东营港综合服务水平,构筑东营深水综合大港。
  争取到2025年,建成东营港10万吨级综合服务泊位群,投产运行25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形成海铁联运、海河联运、海管联运现代集疏港体系,港口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明显提升,对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港口货物吞吐量将突破1亿吨,东营港进入全国沿海港口20强,初步成为山东省会经济圈主力港和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


中国山东网记者

  新建码头对外开放,是停靠外轮的前提条件,目前推进工作如何?

刘强

  国家和一个地方对外开展国际经贸、国际交往、国际旅游都需要通过口岸开放来实现。港口口岸开放后将使得港口拥有“国际通行证”,对港口所在地区的营商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开放的口岸,在开放前必须对其交通安全设施、通信设施、联检场地、检查检验等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以及办公、生活设施等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宣布开放。
  1995年,经国务院同意,东营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997年,东营港3个3000吨级泊位通过开放验收。目前,东营港对外开放泊位17个。本次申请新增开放验收的泊位11个,包括10万吨级泊位3个、3万吨级泊位2个、1万吨级泊位6个。前期,我市召集东营海关、海事、边检等机构对上述泊位进行了初验,对查出的问题全部列入整改台账,确定整改标准、办结时间、主要责任人,目前相关问题全部整改完成。经争取协调,省口岸办、省交通运输厅、济南海关、山东海事局、山东边检总站近期将派员对东营港区新增11个开放泊位进行联合验收,东营港区口岸开放又将迎来一次重大政策突破。我市将全力做好迎检工作,确保东营港区新增开放泊位通过验收。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建设东营深水大港,对东营、乃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请问海事部门采取哪些措施助力东营大港建设发展?

辛玉征

  港口是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建设东营深水大港,对打造东营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经过数十年不舍奋斗,东营深水大港初步形成。东营港区10万吨级码头正式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后,进出港大型船舶艘次及货物吞吐量都会有大幅增加。同时,东营港区周边海上油田开发、风电场建设、渔业生产十分繁忙,这给水上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局充分履行海事管理职能,加强海上交通安全保障工作,努力服务东营深水大港建设。
  一是优化海上施工建设海事服务措施。成立工作专班,为东营港十万吨级码头、东营港进港航道、东营港区环抱港池内航道、25万吨单点系泊等重点工程提供“一对一服务”。划定公布我市港口项目施工安全作业区,发布航行通告,警示过往船舶。积极协调生态环境部海河北海局公布我市首个海洋倾倒区,有效解决港口航道疏浚产生的疏浚物难以处置的历史难题。推动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助力东营港十万吨级危险品锚地建设落地。
  二是强化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发布实施《东营近海船舶航路规划》,打造海上船舶安全、有序、高效航行的重要通道。规范东营海域港口助导航设施布局,优化船舶航行环境。
  建立与港航、码头、拖轮四方协商机制,加强船舶进出港及靠离泊协调。完善海上交通组织调度机制,充分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等通航大数据流分析,科学调度船舶进出港秩序,保障通航水域和锚地使用有序,提升港口通航效率。
  三是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东营海事“大交管”工作机制,建设覆盖东营港全海域雷达系统,补点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施科学高效的船舶进出港交通组织,实现了远程可视化调度。积极与交通、海警、海洋渔业等部门单位协调联动,建立《海上联合巡航执法机制》,开展海上交通安全大检查,实现常态化海上联合巡航执法,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维护海上交通运输良好环境。实施海上无人机巡航,进一步提升了隐患发现和查处力度。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应急值守。加强海上恶劣气象预警预防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科学布置10余艘大马力拖轮在东营海域应急值守,加快推动北海救助局在我市建立专业救助中心,提升海上应急救援能力。打造东营港海上溢油联防联控一体化机制,对突发险情做到快速反应、科学处置、保障有力,切实维护海上交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助推东营深水大港建设。港口工程建设期间,未发生施工船舶事故险情。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东营港区一突堤铁路专用线是打造黄河流域海铁联运新通道关键工程,请问工程推进情况如何?

隋林林

  东营港区一突堤铁路专用线,是市委、市政府谋划实施重要交通基础工程。该线路自东营港疏港铁路东营港站引出,经万通物流园至一突堤,正线全长9.1公里,配套建设贯通式双车翻车机和装车楼等设施,投资13亿元。项目已于2022年12月取得省发改委立项文件,工程初步设计已于今年5月获得省交通运输厅批复,工程施工招标现已完成,目前正在开展施工前准备工作,计划近期开工建设,2025年建成投用。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认真落实工程具体管理责任,加强工程资金、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保障,强化关键设施施工节点计划安排,力争2024年底工程主体建成,2025年上半年工程开展试运营。
  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东营港区集疏港体系,打通东营港区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与在建的东营港区一突堤大型集装箱泊位、10万吨级通用泊位密切衔接,从根本上解决疏港铁路与港口码头“连而不畅、邻而不通”的问题,构建起西连东济的黄河流域海铁联运新通道。




来源丨东营发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