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支付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方面的渗透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服务的特色亮点和重要标识之一。移动支付广泛覆盖网购、线下商铺等多场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消费紧密相关。从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数据看,2023年支付机构年交易量已超1万亿笔、金额近400万亿元,个人和数千万商户支付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从大额、对公支付服务看,商业银行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支付清算体系愈发完善,支付行业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从2023年金融监管部门对非银行支付领域开出的罚单看,严监管仍是支付行业的高频词。据不完全统计,支付机构收到约50张罚单,被罚金额约60亿元,再次引发人们对合规支付的思考,这不仅事关金融消费者的切身权益,甚至还影响整个支付行业生态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防控支付风险是支付行业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发展,个别支付机构趁机浑水摸鱼,频现违规经营乱象。有的支付机构违规挪用用户资金,有的支付机构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还有个别支付机构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资金转移通道,这些违规重灾区既潜藏无穷风险,又为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增添了不安全因素。
整治支付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及时“亮剑”。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86%,移动支付的背后涉及跨行清算、跨境支付等业务,囊括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金融交易和结算的复杂性、交叉性不言而喻。正因为支付与不同领域和行业息息相关,倘若不及时斩断单体机构所暴露的违规交易链条,很可能加速金融风险传染,进而冲击整个金融体系、扰乱实体经济秩序。眼下,随着严监管态势不断延伸,不合规支付机构将加快出清,但是处罚并不是监管部门的目的,而是为纠正和整改其违规行为、加速净化野蛮生长环境。
须从规矩出方圆,严监管离不开支付领域法规制度赋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这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具体举措,将成为金融监管部门推动支付行业合规发展的有力抓手。
可以预见的是,严监管将是支付行业常态化、长期化趋势。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释放出严监管信号,也为其他支付机构敲响了警钟。面对存量支付市场竞争加剧的现状,支付机构必须树立合规经营意识、厘清权责边界,只有在明确的若干监管红线内展业,才能盘活存量业务、吸引增量用户,进而推动支付市场更加有序发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