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023达摩院青橙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陈孝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苏俊等15位青年科学家入选“青橙学者”,每人将获得由阿里巴巴公益专项支持、可自由支配的100万元奖金。
今年的“青橙学者”是一群科研“新青年”,他们平均年龄仅有33岁,却在各自领域有前沿的探索突破,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他们大胆融合交叉学科创新,敢闯敢干,做出一系列令人称叹的科研工作。
2023达摩院青橙奖得主及获奖理由
常林(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研究员)
在硅基光电子的集成技术领域做出了大量国际领先的工作,并开拓了集成光子芯片的一系列应用新场景。
陈孝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建立国内最大的量天尺变星数据库,首次刻画了银河系直观三维图,推动了中国高精度天文测距研究和世界级光学天文台址的发展。
成里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其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国应对气候与海洋变化的国家需求,为全球海洋数据处理提供中国方案。
冯毅(之江实验室研究员)
开创性结合中国天眼FAST与智能计算,为揭开快速射电暴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顾荣(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特聘研究员)
提出一系列云原生数据弹性加速关键技术,有力解决大数据与云计算系统资源失衡、低效运行等问题。
顾颖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首次将理论物理模型SYK推广至高维度,引领了该模型在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多体混沌领域的发展。
刘晓东(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其对细胞重编程技术的研究,为基于多潜能干细胞的细胞疗法、器官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庞全全(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率先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安全的铝硫电池新体系,在风光配储、工业储能等领域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
邱晨光(北京大学碳基中心研究员)
致力于研发后摩尔新型电子器件,实现迄今晶体管最高室温弹道率,将低维半导体器件性能推近量子理论极限。
苏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其研究围绕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的分子机制,首次为防治人类卵子染色体数目异常提供可能,为女性克服不孕不育症提供解决方案。
王睿(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员)
其研究大幅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为推动钙钛矿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王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提出了多媒体机器学习理论方法,领导研发了世界首个图自动机器学习框架,推动了该技术在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深层次探索和应用。
杨宗银(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解决光谱仪小尺寸与高性能兼具的难题,为光谱仪微型化领域开辟先河,打开后续产业化的潜力。
曾也鲁(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其基于植被荧光与辐射传输模型的定量遥感研究,大幅降低了荧光卫星观测的不确定性,为碳中和与粮食安全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张智涛(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首次研发出基于全有机高分子的可拉伸发光二极管,推动了国内新型柔性可穿戴电子发光材料在生物电子器件和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
青橙奖“最具潜力奖”30人名单也同时出炉,每人将得到10万元奖励。
关于达摩院青橙奖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旨在发掘和支持更多对科技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的35岁以下中国青年学者,鼓励他们在重大科研攻坚中挑大梁,未来成为中国科学研究中坚力量。阿里巴巴达摩院秉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通过为青年学者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帮助,助力其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勇攀科学技术之巅、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