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工作会议指出,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抓好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深入实施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继续“挑大梁”,做好经济宣传、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深化原材料、消费品“三品”行动,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深化产融合作,做好制造业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2023年以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我国工业总体延续稳步恢复态势。实体经济展现出的韧性与潜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国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产业韧性强,升级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6%。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11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企业效益加快恢复。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稳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

我国工业经济处于疫后固本培元期,生产恢复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下一步,要切实抓好各项稳增长工作方案的实施,落实落细已出台的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的精准对接和协同发力,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向好回升态势。

工业企稳回升,重点行业的拉动作用非常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轻工业等十大重点行业规模大、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稳住这些重点行业,基本上就稳住了工业经济。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2024年政策会进一步支持重点产业增强全球影响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这也会带来技改投资,有利于稳住经济基本盘。

抓紧抓实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加大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着力恢复和扩大重点领域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发力,夯实工业稳定增长基础。另一方面,着力搭建高质量供给体系,稳产业、育企业、建标准,激发工业增长内生动力。

工业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工业大省创新资源丰富,更容易有新作为。这些省份应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多、技术创新能力强、创新人才多的优势,在创新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认为,各地在具体产业布局上,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趋同和资源浪费。因为当产业资源集聚超过合理限度时,规模效益就可能递减,各地要根据自身产业的特殊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表示,无论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是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取得新突破,都能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使原来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做优化配置。

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还要着力稳住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促进形成新的增长点。

作为大宗消费,新能源汽车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成为引领消费复苏、升级的主力军和先行者。国内汽车产业加速从燃油车时代迈向新能源时代,不仅极大激活了整个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革新,还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做强实体经济,稳固工业运行,还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当前,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已经成为各国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热点,我国也要把握重点方向,推进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增长新引擎,打造竞争新优势。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新兴领域要锻造优势产业,形成更加完备的产业生态。要围绕链主企业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以完整供应链来巩固产业优势。他建议,在技术前景不确定的领域,要由政府主导并以“广撒网”的形式来推进基础研究。在技术路线相对明朗的领域,应由更靠近市场与消费者的企业来主导。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