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着力构建博士后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体系。我们在学校层面,在我们的工作站流动站方面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来强化对服务青岛的指导。另外我们从博士后的管理和评价制度上进行了优化,把服务青岛融入到博士后入站、选题、基金申报以及出站等各个环节。二是着力构建了博士后服务青岛校地协同发展的机制。学校坚持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构建了博士后对接校地、汇集信息、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的工作机制。学校统筹全校10个博士后工作站创新的资源,在课题研究、项目申报、成果评价等方面引导博士后深入融入到我们青岛市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现代金融等实体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同时我们也作为青岛市博士后平台协作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我们先后与山东孚日集团等2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60人,与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30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招收博士后72人,通过联合招生,我们也推进了我们的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也形成了博士后校地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新格局。三是着力构建博士后成果落地的青岛创新生态。学校把成果转化作为博士后评价的重要参考,通过选种、育苗、培果、孵化,推动博士后优质科研项目在青岛加速落地,营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优良生态系统。例如我们学校博士后相宏飞获得首届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银奖,他获得的成果也及时地在全国10余家三甲医院进行转化,打破脊柱微创设备被进口垄断的局面,成功完成国产创新替代。青岛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和学科特色优势明显的基础,学校也把服务青岛作为优先发展战略,把博士后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我们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我们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为博士后服务青岛提供更优良的工作条件。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